新课程呼吁个性化语文教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ship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八个年头已经过去,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到大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都在不停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改革的理念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个性的发展。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相联系是教育的规律。”①而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就是鲜明的个性。同理,语文教学的生命就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课程还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培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个性化教学的解读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凭借自身独特的教学素质、人格魅力,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多了些机械的灌输,某种程度上在制造着一种思维的钳制:追求标准和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变得思维僵化。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敢于自我否定。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自我的不断否定与创新,它主张教学要张扬个性,培养特色,发展个体生命的特长。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教学上的成功。个性化教学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是弥补传统教学的缺失,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
   但是,如今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开展各种热闹的讨论等等是不是意味着个性教学呢?笔者认为个性教学的标准不在于课件是否花哨,也不是活动是否热闹;而是教师的课堂模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教师的见解是否多角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参与是否凸显了个性特色,师生的交流是否尊重了生命个体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个性化教学对教师更是有着很大启发作用: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勇敢地走出思维定势,挑战现有陈旧的教学理念,不依赖别人的现成的结论,规划新的教学框架;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我为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呈现浓郁的“文化味”,使自己成长为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的教师。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呢?经过实践与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实施。
   (一)师生对话平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者,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能激发潜能的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才更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这样,学生与教师达到和谐平等、水乳交融的境界,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唯有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才最有实现真正平等对话的可能,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才能在交流中相融相生。思想的最初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念头,唯有给予氧气,才能让其燃烧,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式氧气充足的空间。可以有争论,允许有坚持,更鼓励“不同凡响”的存在,唯有如此,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并走向成熟。否则,发展个性就是一句空话。
   从长远来看,师生对话平等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性格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独立感以及被尊重的需要提供了满足;满足的基本需要,学生才会形成一些良好的性格品质,如善良、宽容、信任、同情、友爱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养成成熟的人格素养,如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追求成功、贡献社会等等。
   所以,师生对话平等化是十分重要的,更是我们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大前提。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我们才能顺利地开展个性化教学。
   (二)教材处理个性化
   教材处理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独特,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既科学合理,又不落俗套,教学效果卓有成效,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教材处理应求同存异,“同”即人文方向要正确,“异”就是教师个性化的解读。《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大量地占有各种解读之后,对教材有既全面又个性化的认识,从而“创造性地理解和处理、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为启发学生的个性思考提供契机,才能为养成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范本;而不应该是单纯地让学生积累知识,继承思想。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和交流中的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1、设计巧妙的教学角度
   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有效地理解课文。不久前笔者曾在网上观摩了江苏省的两堂展示课,两位名师上的都是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位老师通过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对自然和人生获得有益感悟。他在教学中强调:“人”活跃在文章的每一幅画面中,并要求学生划出相关语句,按照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并对春天的人做出评价。这一切入方式引领学生由关注景到关注人,学生在这种角度的变化中积极思考,乐于发言,不断创造,课堂被迅速激活了。另一位授课教师则选择以“美”字为研读突破点,带动全篇阅读,将篇章结构、语言品析等有效融合在一起。用一个字统摄一篇经典散文,显示了该教师的深思熟虑和教学功力。两位老师都在实现教学个性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及启迪,让笔者大受裨益。
   2、大胆开放地开展专题学习
   特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思想为模块来编写的,可以搜索一些相关诗文,补充给学生,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专题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必修三的“祖国土”这一专题时,补充给学生一些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如屈原、陆游、艾青、钱学森、季羡林等)用全部的心志乃至生命去爱国的事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爱国之情,“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②
   3、教学方式取舍个性化
   要根据文本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取舍。可以是主题探讨,可以是诵读比赛,可以是文学批评,更可以是作文信息捕捉等等,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无需拘囿于一定的套路、模式。例如在一次湖州市级的公开课上,一位有着丰富演讲经历的老师在上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时,在了解了这篇演讲稿的背景的基础上,采用了“活动体验”的课型,先以几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你就是亨利,你的国家处于危亡关头,你有怎样的主张?你打算怎样陈述你的主张?接着便鼓励学生走上演讲台:告诉他们你想告诉他们什么,把它告诉他们,然后告诉他们你告诉了他们什么。之后这位老师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她只是予以恰当的演讲的引导和激励。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热情得到的很大的激发,真正把演讲这一课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整堂课热烈而不喧闹,有层次有深度。学生在深入领会文章思想的基础上,演讲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自信心和个性得到了培养,达到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堂课得到了全体听课教师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大家更深切感到:依据教材特点,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设计新颖
   教学过程除预设环节之外,还会有一些生发的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做到预设环节的个性化,又要实现生发环节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并在备课过程中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独特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包括导入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气氛的营造等。独特而合理的学习情境对启发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笔落惊风雨”专题的教学,我们不妨给学生创设一个他们可以读、愿意读、渴望读的诵读氛围。比如我的教杜甫的《登高》一课时,其苍凉悲慨的意味几个学生都没读出来,将“沉郁顿挫”表现为“低沉抑郁”。如此情势之下,我若不示范一下,课堂氛围就难以营造了。于是我抛开一切顾虑,将自己想象成秋风中登临洒泪的年迈多病的诗圣,动情地为他们演绎了一番,学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再要求他们动情地诵读时,他们都很放松,很投入。在此基础上,理解、背诵自然已不成为问题了。
   2、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下面我仍以自己的一堂市级公开课《牲畜林》为例谈谈对这点的认识。针对《牲畜林》这篇小说情节清晰的特征以及认知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直观感性到抽象理性”的规律,我采取了“四次阅读法”,通过四次阅读来带动整个课堂教学,而使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呈现“螺旋上升”的感觉。(1)课前预习阅读,解决“小说三要素”的问题,初步感知小说内容,该环节属于浅层次整体阅读;(2)故事情节阅读,解决“延迟法”的特点、作用的问题,并为感受“卡尔维诺之轻”这一环节做铺垫,该环节属于浅层次整体阅读,宜用“跳读法”;(3)特色性语段阅读,解决具象感受“卡尔维诺之轻”的问题,该环节属于局部中深层研读,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宜用“挑读法”;(4)针对性语段阅读,针对“牲畜林”与“德国兵”两个元素挑选相关语段阅读,深层理解“卡尔维诺之轻”的从容之美,从而深入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内心,养成学生积极乐观的世界观;该环节属于局部深层研读,宜用“诵读法”。整堂课上下来感觉自然流畅,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设计精彩的问题,及时对问题展开生发
   设计到位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思维,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要及时捕捉,并对有价值问题进行合理生发。如《金岳霖先生》一文,文本浅易,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易于把握,很多师生容易抓住金先生“有趣”这一点带动全篇的解读,但如果认为汪曾祺先生只是告诉读者这个显然与先生本意有一定的距离。所幸我看到了教参中的“浅白的文字背后隐藏了一种淡淡的‘苦味’”③这样一句话,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带领深入解读文本。在掌握并剪裁了金岳霖先生的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去“读→品→悟”,从字里行间去品出“苦味’;接下来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对学生的探究作适当的引导:文章只是写了他的有趣吗?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说“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你认为呢?文章反复提到“许多教授”,有何用意?这样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一抛出,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并从文字中找到发现的乐趣,能真正地读懂金先生。有人说“读书的快乐不是来自别人的现成的结论,而是来自自己在阅读中发现”。④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精彩的问题,合理地引导学生对难点进行突破,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快乐,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呼吁个性化。缺乏个性就是平庸,迷失个性就是盲目,泯灭个性就是戕害。教育不是机床操作,教学也不是生产流水线,我们要艺术化地开展教学,将每个学生当成艺术品来打磨,打出特点,磨出个性。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教育(认知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因此,做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努力创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注释:
   ①转引高征.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 呼和浩特,2006(6):46.
   ②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三[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2页.
   ③丁帆,杨九俊.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50页.
   ④于漪,刘远.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43页.
  
   (作者简介:吕晓恩(197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浙江省长兴县华盛虹溪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医院绩效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绩效作为医院分配的调节杠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期刊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
The distribution of arsenic(As) in shallow groundwater of eastern Chancheng District in Foshan City as a function of season and water table was investigated, an
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然而,不加规约的科学技术必然会造成对人文主义的挤压。只有基于人文主义的中轴,对科学技术进行人文主义规约,才能消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制,这是人类仅有的选择。如建立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技术观、生产观等。只有这样,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在科技技术的再次确证下继续向前延伸和发展。   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中,理应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但面对着飞
期刊
近日,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会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获得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奖特等奖
2007年8月28至31日,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齐集津门,举行了“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宣读讨论的43篇特别演讲与专题报告,在一定程
目的:探讨腹部B超检查对脂肪肝、肾结石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体检中心连续3年对湖北省某高速公路1707例职工进行健康体检.结果:2010年发现异常201例,总检出率为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