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在当今高校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 。文章分析了开设跨文化课的必要性,并在组织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指出开设跨文化课在培养少数民族创新人才方面以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跨文化 少数民族 程设置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跨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培养跨文化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必然。为培养适应整体少数民族人才模式的跨文化高素质人才,高校少数民族教育者首先应树立跨文化教学理念,设计和制定出适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培养方案,在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教育过程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理念与实践能力培养。跨文化教育应有显著的时代性和相当程度的普及性,强调互动性,主张多语性。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之间文明不断融合、碰撞,虽然民族间差距已经缩短,但文化差异依然存在,跨文化交流随时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下,处理好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价值追求与民族个性独立的关系,即如何既要坚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要避免破坏本民族文化传统,是当前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汉语是各民族的族际共同语,不管是“民考汉”学生还是“民考民”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语言问题。这一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会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不便。例如,“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因缺少汉文化知识,考研、考博领域就会相对窄;就业不仅面临语言障碍问题,而且还要解决文化冲突。下面就由两类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即“民考汉”和“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来探讨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问题。
  尽管“民考汉”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比“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占优势,但母语文化知识的缺失影响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也使他们在本民族交际中产生困惑。希日娜依女士指出:“大多数‘民考汉’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当中,汉族最多,与汉族在一起感觉很自在,很轻松,但与本民族成员的交往有些紧张,跟‘民考民’没有共同语言。他们想跟本民族的人交往,但因母语能力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不敢,在与本民族交往中一直有恐惧心理。从择偶心理看,‘民考汉’与‘民考民’有一定的差别。”①
  因此,要想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具有双语双文化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对教学课程与实践的改革。在高校少数民族教学中开设民汉跨文化课程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对比能力欠缺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到毕业时仍处在单语单文化水平上。
  少数民族学生能否掌握扎实的跨文化知识及对比、分析能力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跨文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文化素质涉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两种认知、情感、操作等诸多因素,跨文化知识的提高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有直接关系,跨文化教学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高层次文化认同及文化交流的同时,还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进行全面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精一兼数、由多边而突出一面、开拓一面的能力。
  从目前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双重性和文化双重性性质来看,跨文化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跨文化知识或跨文化对比不仅是两种文化的鉴赏力,更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能力、生存能力。鉴赏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达到和谐共处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说提高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的教育目标,那么加强跨文化教育则是必由之路。
  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
  第一,开设跨文化课程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尤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各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频繁交流和本科教育观念的转变,给当前少数民族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语言文化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加强跨文化课程教学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跨文化课程是文化的艺术对比,学习跨文化课程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水平的最佳途径。文化是人生体验的民族精神表征,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民族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艺术,包含着人们的爱憎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学习跨文化课程是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现象的深层精神,即文化中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如不同民族文化采取的不同视角及其体现的不同景象、对这些视角和景象的思考等。只有通过跨文化课程获得对其他民族的深层次了解,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方能在民族合作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人文社科的一个重要分叉,跨文化课程教学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尤其是少数民族跨文化课程在专业方面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现行少数民族教育,过于专注基本技能训练,民汉跨文化课程教学理应纳入少数民族教学体系中。
  要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适应不同文化群体,合理解决学习、就业、生活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应该在学习母语文化的同时应了解和熟悉汉文化,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不缺失母语文化。开设民汉双跨文化课程,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二,开设跨文化课程,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受益面。面向全校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民汉跨文化课程选修课,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异同,防止出现只知道汉文化而缺失本民族文化的尴尬局面。改革传统的大学文化课教学模式,增加文化课程的内容和次数,已成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课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议题。
  开设民汉跨文化课程,一是为高校少数民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供必要条件;二是为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改革试点提供训练基地。   随着交际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知识水平逐年提高。未来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交际的多元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交际需求的提高,要求将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教学重点转向加强跨文化课教学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跨文化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
  
  开设民汉跨文化课程的具体过程
  第一,民汉跨文化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民考汉”学生的文化课程仅限于汉文化课,对母语文化了解甚少;而“民考民”学生的文化课程尽管有少许的汉文化课程,但远不能与汉民族学生,甚至“民考汉”学生的汉文化程度相提并论。因此要从“民考汉”,“民考民”学生各自的特点出发,设置跨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民考汉”学生跨文化课程培养目标应倾向于母语文化知识的加强;“民考民”学生跨文化课程培养目标应倾向于汉文化知识的加强。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民汉跨文化课程培训。活动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也可以让大一有兴趣的较优秀的同学参与。面向全校开设民汉跨文化选修课,让学生了解民汉跨文化知识;举行文化课竞赛;结合平时选修课堂上的表现和竞赛成绩选拔基础扎实、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作为第一阶段的培训人选。培训活动主要在周末和假期进行,通过讲解优秀的文化异同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民汉跨文化课程的开设及以后能否长期顺利开展,除了自身有效的组织管理外,还必须有学校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其一,对参与学校每年举行的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课竞赛的学生,可根据其参加课外科技研究工作的情况及获奖等级,给予创新学分。其二,民族学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民汉跨文化课竞赛及院内的文化课竞赛。其三,学校承认参加指导学生课外科技研究工作教师的工作量,并对指导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总之,高校教育体系应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设置跨文化课程,为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发展及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最大发展空间,这是深化大学少数民族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培养 21世纪创新型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新途径。
  (作者为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希日娜依:“浅谈‘民考汉’的婚姻家庭观念”,《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搞清楚在这一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归根结底就是劳动历史观。劳动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劳动观在马克思
期刊
在全球“经济冬天”创造自己的“发展春天”  人民论坛记者:本次十八大报告中,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作为企业界的代表、红豆集团的掌门人,结合当前形势和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工作的部署和规划,红豆集团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周海江: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表明了我党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没有变,也表明我国仍处在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判
期刊
议题六: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报告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
期刊
只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的具体任务今后都能切实贯彻落实,那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会迎头赶上经济体制改革,并且给予经济体制改革以良好的先导,就必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功  近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强调指出: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
期刊
评选提示  思想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理论的力量是最基础的。每天的思想观点浩如烟海,哪些值得人们关注、品读、深思?  为了在年底评选出最有价值的100个年度观点,人民论坛编辑部每月邀请权威专家对各领域精华观点进行梳理、筛选,评选出月度观点。  评选时间:6月20日至7月20日  评选标准:  1、新锐度(富有新意,针对性强);  2、关注度(关注度高,影响较大);  3、权威性(表述准确,观点权威);
期刊
议题七:关于文化强国  报告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深入
期刊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诚信体系涵盖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业诚信等多个层面,其中商业诚信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近年来,南通市民
期刊
议题三: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报告摘要:◆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期刊
议题八: 关于加强社会建设  报告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期刊
把握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人民论坛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五年来,五常取得了骄人成绩,那么未来五年五常市有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预期目标?  姚志波: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五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新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