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生否 妻言为重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纠结的男人 34岁
  我的家庭一向挺和谐:我博士毕业,在公司有股份,拿年薪;妻子很优秀,对我父母很好,前年还给我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可因为生二孩的事,我们有了矛盾。
  自从我弟弟又生了女儿,我的父母就开始催促我和妻子再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我们觉得有女儿就够了,妻子态度尤其坚决。母亲为了游说我们,常住不走,声泪俱下地搞情感绑架。
  我心疼妻子,怀女儿时,她就很辛苦,生产时差一点大出血,后来又独自照顾孩子;但我也能理解我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孙子对她来说无比重要。
  最后,妻子妥协了。可这二孩偏偏要得不顺利,妻子都成药罐子,还是没怀上。母亲为了照顾妻子住到我家,常常念叨“不生老了会后悔”、“多子多福”。妻子因此患上了轻度抑郁症。我很纠结,到底应该怎么办?
  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又一场关于生育的讨论席卷国内。其实,生不生二孩,和生不生一孩一样,最要紧的还是当事人,特别是女性的个人意愿。说到底,生或不生都是个人的权利。
  在很多国人心中,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才算完美。但是,这一相对传统的家庭观经得住现代生活的重重挑战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在著作《独生子女问题》中指出:“孩子当然是生命的奇迹,但也是一项严肃的投资,光想着孩子所能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不考虑成本而生儿育女是愚蠢的。”看看,不光中国人觉得养孩子成本高,就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要想在自身生活水准与子女抚育水准中间找到平衡,都不容易。
  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好吗?任职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纽曼过去10年中调查了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她发现,独生子女的父母对自己的家庭状况事实上相当满意,在面对亲友时,却常常油然而生内疚感。因为世人常将孤独、娇惯、不擅长与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等标签习惯性地贴在独生子女头上。可纽曼研究发现,排除掉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智商、情商和未来发展都不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差;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总体幸福指数常常高于儿女双全的家庭。
  其实,要几个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在繁殖的原始冲动占领你的大脑之前,你要明白:身为父母,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你展示给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你和他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至于老人那些“没有孩子,老了不幸”的说法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好像幸福婚姻必须要靠孩子维系一样。事实上,需要用第三者绑定的婚姻,本身就已经不幸福了。
  我还想为你的妻子说说话,哪怕是看起来不是理由的理由:只要女性坚持,就应该被认可,比如她害怕身材走形,害怕没工夫和闺密聚会……也许你认为无关紧要,可这是她的权利。她唯一需要介意的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母亲的!可你现在居然像墙头草一样两面倒,她却要牺牲身体健康来为你传宗接代。我都于心不忍。你的母亲有没有错?在她的生活逻辑里,她可能没错。但是,这不是她的生活。难道非要等到有一天,你的妻子因痛苦而身心俱疲,你俩发生了冲突,你再后悔吗?
其他文献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只有两年左右时间。一个领域的重大政策如此快速递进,在新中国并不多,可见执政党和政府对未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已深谋远虑。只是,放开是一回事,生不生二孩是另一回事。
期刊
画家、学者陈丹青谈到电影创作难出精品时,曾说:很多部门先是出台很多不准,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拍,大家也就不敢拍,时间一长,就不想了;等哪天让你拍时,你就不会了。  这话说得简单又在理,放到生二孩这件事上,也很合适。  沈阳富民小区有一裱画作坊,坊主人和媳妇都60多岁。跟这两口子闲聊,听说他们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不由啧啧称羡。老板娘则忿忿地,“好啥呀好,罚惨了,工作都没了。”当年,她在沈阳木工工具厂
期刊
去年底,唐山松汀钢厂停产,2300多员工下岗。这或许是个案,但就这些员工来说,可就算下岗潮了。下岗潮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科学地谈、未雨绸缪地做。早谈比晚谈好,大家都有准备。如果下岗潮是国企重组的结果,那给民企更大发展空间以吸纳失业者,便属当务之急。工
期刊
我国施行了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已让无数父母把个人希望、家庭希望或家族希望叠加于独生子女身上;虽然没有兄弟姐妹来瓜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之爱,独生子女可以毫无竞争压力地独享、垄断,但他们也单独承担起了过去本该由兄弟姐妹分散承担的家庭使命和责任。他们是让人羡慕的一代,得到了那么多爱;也是令人心疼的一代,肩负多重重压。  唯有打破垄断,才能相对均衡,这是爱的均衡,也是使命和责任的均衡。单独二孩政策
期刊
诗曰:  天下奇事数不清,无缘和尚不登门。  掐指欲算明日运,信息高速走一程。  如果有一天接到电话,你被告知正在生病的妈妈吃一种某某药可能会有效果。而电话里的人你根本不认识,但他关于你的信息全部正确,你会怎么想?  如果有一天,你正在宜家兴致勃勃地逛家具,然后手机收到一条微信:《逛宜家会导致情侣分手》,你还会接着逛下去吗?  如果有不认识的人对你说,你的体重超标,因为你的朋友圈中胖子太多啦。你会
期刊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养孩子一直是夫妻行为,顶多算家庭和家族行为。1950年代,以马寅初为代表的一干学人试图把生养孩子上升为国家行为。怎奈极左路线不光没听进去,还把马寅初打成右派分子。  尽管如此,生养孩子这一夫妻行为最终还是成了国家行为。其实我国早在50年前就开始试行计划生育政策了,且于1973年在全国推行。在陈慕华、陈云等人推动下,我国在1978开始试行一胎化政策。1980年9月25日,中
期刊
对莫强这个案子,有两件事要搞清楚,一、莫强受到的伤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二、莫强是否属于因履行工作职责而遭受的暴力伤害。  先说第一个,莫强受的伤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作场所”,不仅是指职工从事主要职业活动的地方,还包括职工因工作需要或完成本职工作,应当经过或可能经过的那些区域。  在这起伤害案中,莫强的角色是三车间员工,他是奉班长之命,到四车间去借筐,后在四车间与老张抢
期刊
“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书上这一行字,让莫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当初,仅仅因为借筐,他跟老张在车间动起了手,一阵拳脚下来,自己的脾摘了不说,如今想申请个工伤还一波三折。明明因为工作需要才出了事,怎么就不能认定为工伤?莫强想不通,只能求法院给个说法了。  莫强和老张这事,要从半年前说起。  莫强是某纺织科技公司三车间的老员工了,跟同事们处得都挺好;老张是七车间的工人,入职不到一年。他原先那家单位黄铺
期刊
在鼓励生孩子这件事上,各国的宣传手段差不多。  先看俄罗斯,俄政府印制了许多鼓励生育的宣传海报,张贴在街头。一幅海报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名妇女抱着3个婴儿;另一幅海报上印着一行俄文,翻译成中文是“爱国从家庭开始”。再来看韩国,家庭保健福利协会募集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标语,贴到公共汽车上大规模宣传。  宣传归宣传,重要的是很多国家意识到,国家既有人口需要,就要给愿意多生孩子的夫妻以经济辅助。比如在日本,每
期刊
我认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进企业后总会有失落感,觉得工作单调,机会少,看不到未来的前途。我不这么认为。  我曾问一名大学生,如果给你100个机会,给另一人1个机会。那么,谁更有可能把握机会成功呢?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了,因为我的机会比对方多得多,只要我能把握住一个,就可能会取得成功。“我成功的几率是对方的100倍呀!”  我告诉他,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下结论之前咱们先来听一个故事:有一位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