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的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培养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本文通过作者在德国埃尔富特培训和学习的收获,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浅谈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双师型
2008年11月,我有幸成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InWEnt)共同举办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一员,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受训教师,赴德国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学习和培训。这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法,深刻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师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通过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确实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给了我深刻启示。
一、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校长施罗德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使我感受到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1.教师资格的取得和待遇
德国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很高,可谓“进门难”。因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参加两次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考试。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大学5年的学习,而且由于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大多数学生需要6-7年才能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一次考试(教师职位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学制为2年。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双元制”的模式,即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学生每周在企业中进行24学时实践课程的学习,其余12学时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包括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及公务员法、青年和家长法、学校法、学校组织等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进行。这种“双元制”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将来作为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非常有益。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专业课教师没有实践经历的缺陷。学生通过2年在企业、学校交替的实践学习后,要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二次考试(教师聘用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教师任职资格,可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但仅仅取得教师资格还不能享受教师待遇,还必须通过两年在野治学校任教的试用期。试用期间,每周的课堂授课不少于25小时,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在试用期满并试用合格后,政府将终身雇用,与教育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2.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化
德国对职业教师的有严格的要求,成为职业教师也并非“一劳永逸”。德国非常重视提高职业教师的素质,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职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因此德国各州的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教师在参加工作后还必须接受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即职业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快,职业学校教师还必须每5年到州一级的教师进修学院接受培训,以更新知识。此外,各州还规定,职业学校在与经济界合作中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工作,增加去企业实习的次数。通过到企业去实习,了解最新科技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认识企业采用的最新设备、工艺及现代管理模式,及时地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在德国,教师培训可以由学校派出,也可以由教师个人申请。各州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和部门也不尽相同。有的州(如巴伐利亚)有专门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有的州则由职业教育学院承担(如梅克伦堡)。此外,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也举办一些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在时间和形式方面很灵活,且以短期培训为主,但教师的继续教育都紧跟科技的发展。目的是让职业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保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新鲜度,这样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
二、感悟与启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其中多数人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加之目前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的规范性差,专业教师获得技能技术等级的过程,也大多来自理论层面(论文、著作等)。而政府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应有的环境,因此,教了10几年专业课的教师没有踏进企业大门的大有人在。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呢?此次的学习和培训经历使我对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建设的感悟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各职业学校应该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实现高能力享受高待遇;
2.聘请兼职教师到某些缺乏专职教师的专业任教或当专业实践教师,其来源主要是各行业中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实践家。将这些社会各行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和指导老师,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并完善职业教师每年定期下现场实践运作机制的制度化。这是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扩大专业教师行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只有将教师培养与职业学校教学相衔接,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目标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同时研究制定导向机制,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行业实践,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到校兼职授课,才能真正建设一批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赴德国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和学习资料.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詹贵印(1969—),男,辽宁盘锦人,工学硕士,高级讲师,现供职于沈阳铁路机械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液控制技术,2008年11月赴德国培训专业教学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双师型
2008年11月,我有幸成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InWEnt)共同举办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一员,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受训教师,赴德国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学习和培训。这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法,深刻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师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通过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确实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给了我深刻启示。
一、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校长施罗德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使我感受到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1.教师资格的取得和待遇
德国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很高,可谓“进门难”。因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参加两次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考试。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大学5年的学习,而且由于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大多数学生需要6-7年才能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一次考试(教师职位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学制为2年。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双元制”的模式,即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学生每周在企业中进行24学时实践课程的学习,其余12学时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包括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及公务员法、青年和家长法、学校法、学校组织等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进行。这种“双元制”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将来作为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非常有益。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专业课教师没有实践经历的缺陷。学生通过2年在企业、学校交替的实践学习后,要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二次考试(教师聘用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教师任职资格,可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但仅仅取得教师资格还不能享受教师待遇,还必须通过两年在野治学校任教的试用期。试用期间,每周的课堂授课不少于25小时,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在试用期满并试用合格后,政府将终身雇用,与教育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2.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化
德国对职业教师的有严格的要求,成为职业教师也并非“一劳永逸”。德国非常重视提高职业教师的素质,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职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因此德国各州的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教师在参加工作后还必须接受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即职业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快,职业学校教师还必须每5年到州一级的教师进修学院接受培训,以更新知识。此外,各州还规定,职业学校在与经济界合作中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工作,增加去企业实习的次数。通过到企业去实习,了解最新科技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认识企业采用的最新设备、工艺及现代管理模式,及时地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在德国,教师培训可以由学校派出,也可以由教师个人申请。各州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和部门也不尽相同。有的州(如巴伐利亚)有专门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有的州则由职业教育学院承担(如梅克伦堡)。此外,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也举办一些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在时间和形式方面很灵活,且以短期培训为主,但教师的继续教育都紧跟科技的发展。目的是让职业学校的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保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新鲜度,这样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
二、感悟与启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其中多数人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加之目前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的规范性差,专业教师获得技能技术等级的过程,也大多来自理论层面(论文、著作等)。而政府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应有的环境,因此,教了10几年专业课的教师没有踏进企业大门的大有人在。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呢?此次的学习和培训经历使我对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建设的感悟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各职业学校应该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实现高能力享受高待遇;
2.聘请兼职教师到某些缺乏专职教师的专业任教或当专业实践教师,其来源主要是各行业中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实践家。将这些社会各行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和指导老师,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并完善职业教师每年定期下现场实践运作机制的制度化。这是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扩大专业教师行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只有将教师培养与职业学校教学相衔接,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目标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同时研究制定导向机制,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专业行业实践,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到校兼职授课,才能真正建设一批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赴德国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和学习资料.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詹贵印(1969—),男,辽宁盘锦人,工学硕士,高级讲师,现供职于沈阳铁路机械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液控制技术,2008年11月赴德国培训专业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