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的心境就会轻松、开朗。秋叶乱飞,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消沉、低落。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制那种单人单桌固定的形式,以消除学生的拘束和紧张感,采取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桌椅摆放为四人一组、六人一组或全班同学面对面地摆放,使学生在作画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改正,取长补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探索性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给学生提供这一条件。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尝试:有一节课是命题作业课――《美丽的海底世界》,有几个班在做这幅作业时,大多是按老师的思路走,内容空洞,思路狭窄,画面单调,结果并不使我满意。于是我在后面几个班改变了形式,不作具体要求,只设画题,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创作,学生们热烈讨论,任意想象,大胆发挥,你画一条鱼,他增添一丛美丽的水藻,还有的在海底开采出一条供游人观光的海底隧道,有的学生碍于地球越来越拥挤,竟大胆地将人类活动区转移至海底……你能想象吗?学生彻底解除思想禁锢,自由创作出的作品是多么的生动,富有创意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作品,不仅是学生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改变教学氛围后的成功之作。
许多学生熟悉世界闻名的塑像---《米罗斯的维纳斯》,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南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去又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
《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毕现中十三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线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詠薪门徒分成四组,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十二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评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现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学生不可能将学习内容掌握得十分准确,看问题也不够全面,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理论,除教师讲授外,开展讨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因而在欣赏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时,我只对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作者的生平作介绍,让学生就画面进行分析、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之后,纷纷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徐悲鸿有句话叫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的这幅作品就是他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真实写照。通过“一唱雄鸡天下白”来鼓舞人们继续战斗。有的同学说:在那个年代,有的人是拿枪杆子同敌人作斗争;有的人是拿笔杆子同敌人斗争,比如鲁迅;而徐悲鸿则是用画笔同敌人斗争……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对他们的看法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分析了作品的深刻意义,评价其崇高的艺术价值。经过讨论,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在一九八七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四千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四分三十秒。而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在纪念梵高逝世一百周年的热潮中,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八千多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高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画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不易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画艺术,在构图上擺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十二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的心境就会轻松、开朗。秋叶乱飞,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消沉、低落。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制那种单人单桌固定的形式,以消除学生的拘束和紧张感,采取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桌椅摆放为四人一组、六人一组或全班同学面对面地摆放,使学生在作画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改正,取长补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探索性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给学生提供这一条件。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尝试:有一节课是命题作业课――《美丽的海底世界》,有几个班在做这幅作业时,大多是按老师的思路走,内容空洞,思路狭窄,画面单调,结果并不使我满意。于是我在后面几个班改变了形式,不作具体要求,只设画题,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创作,学生们热烈讨论,任意想象,大胆发挥,你画一条鱼,他增添一丛美丽的水藻,还有的在海底开采出一条供游人观光的海底隧道,有的学生碍于地球越来越拥挤,竟大胆地将人类活动区转移至海底……你能想象吗?学生彻底解除思想禁锢,自由创作出的作品是多么的生动,富有创意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作品,不仅是学生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改变教学氛围后的成功之作。
许多学生熟悉世界闻名的塑像---《米罗斯的维纳斯》,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南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去又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
《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毕现中十三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线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詠薪门徒分成四组,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十二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评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现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学生不可能将学习内容掌握得十分准确,看问题也不够全面,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理论,除教师讲授外,开展讨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因而在欣赏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时,我只对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作者的生平作介绍,让学生就画面进行分析、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之后,纷纷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徐悲鸿有句话叫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的这幅作品就是他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真实写照。通过“一唱雄鸡天下白”来鼓舞人们继续战斗。有的同学说:在那个年代,有的人是拿枪杆子同敌人作斗争;有的人是拿笔杆子同敌人斗争,比如鲁迅;而徐悲鸿则是用画笔同敌人斗争……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对他们的看法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分析了作品的深刻意义,评价其崇高的艺术价值。经过讨论,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在一九八七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四千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四分三十秒。而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在纪念梵高逝世一百周年的热潮中,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八千多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高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画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不易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画艺术,在构图上擺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十二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