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渠道,教学行为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授受”,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中让他们张扬个性,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探索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老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课堂 数学 教育 人文
一、培养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指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个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寻求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素质。
以前,人们曾把人文素质归为“非理性”的范畴,认为只有科学素质才是客观“理性”的,所以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被人为地对立起来,人的发展剥离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涉,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变相加剧的应试竞争导致科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与遮蔽,在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科学素质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也是终身的内在的品质,它与人文素质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可分的鸿沟,它们是一脉相传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已经成为人发展的必然,这便是“学生的发展”之真谛!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达成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都需要经历各自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渠道,课堂教学行为不再仅限于“知识的授受”,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下几方面入手
1、老师要善于情境激趣
数学课堂行为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出发,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问题蕴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境之中,使之成为学生想急切了解的对象。
例如: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SS”中,大部分教师均按教材设计采用画图验证的方法直接得到结论。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再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学生经历操作和反思,自然引出了“SSS”的猜想:如果三角形三边确定,那么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样,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学活动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他们有激情,很兴奋。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问题是思考和探索的出发点,也是学生主动认识、自主探索的载体。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实验、探索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感知问题、解决问题中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于体验中生成,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将亲身感受自然内化而稳固地纳入知识系统,从而作为一种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善于建立数学模型,数学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问题的数学化,并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自主探究出结论,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数学思考,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形成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更是在学习活动中提倡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表达与倾听,不仅使自己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与完善。
3、数学课堂中老师要把学生放于第一位
在充满人文教育的数学课堂行为中,学生唱主角,要敢于做到四不怕:首先,不怕课堂“乱”。所谓“乱”,显然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而言的。事实上,如果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调控的艺术性,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那么课堂不是“乱”了,而是“动”了,富有弹性的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不怕课堂方向“偏”。课堂上学生表达了与课堂目标相悖的异议或疑惑,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因为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是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课堂呼唤公平的人文教育。第三、不怕课堂进度“慢”。课堂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进度,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有探索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智才能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第四、不怕课堂训练“少”。学习的终端不仅仅是“做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思维训练中,让学生“怦然心动”、“豁然开朗”。人文化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更多同行的共识!
4、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应竭力做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尽量关注学生的思维挫折。
面对一些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拓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实验发现新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展示,这样学生好奇感得到了满足,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在科学研究中升华了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一百个成功人士,就有一百条不同的成长之路,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为此,我们教师就得尊重他们兴趣的指向,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中让他们张扬,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上应充满人文性,以学生为中心,以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的兴趣在探究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合作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与内化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2] 《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
【关键词】课堂 数学 教育 人文
一、培养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指人文知识、社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个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寻求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素质。
以前,人们曾把人文素质归为“非理性”的范畴,认为只有科学素质才是客观“理性”的,所以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被人为地对立起来,人的发展剥离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涉,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变相加剧的应试竞争导致科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与遮蔽,在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科学素质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也是终身的内在的品质,它与人文素质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可分的鸿沟,它们是一脉相传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已经成为人发展的必然,这便是“学生的发展”之真谛!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达成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都需要经历各自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渠道,课堂教学行为不再仅限于“知识的授受”,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下几方面入手
1、老师要善于情境激趣
数学课堂行为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出发,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问题蕴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境之中,使之成为学生想急切了解的对象。
例如: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SS”中,大部分教师均按教材设计采用画图验证的方法直接得到结论。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再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学生经历操作和反思,自然引出了“SSS”的猜想:如果三角形三边确定,那么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样,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学活动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他们有激情,很兴奋。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问题是思考和探索的出发点,也是学生主动认识、自主探索的载体。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实验、探索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感知问题、解决问题中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于体验中生成,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将亲身感受自然内化而稳固地纳入知识系统,从而作为一种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善于建立数学模型,数学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问题的数学化,并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自主探究出结论,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数学思考,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形成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更是在学习活动中提倡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表达与倾听,不仅使自己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与完善。
3、数学课堂中老师要把学生放于第一位
在充满人文教育的数学课堂行为中,学生唱主角,要敢于做到四不怕:首先,不怕课堂“乱”。所谓“乱”,显然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而言的。事实上,如果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调控的艺术性,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那么课堂不是“乱”了,而是“动”了,富有弹性的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不怕课堂方向“偏”。课堂上学生表达了与课堂目标相悖的异议或疑惑,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因为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是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课堂呼唤公平的人文教育。第三、不怕课堂进度“慢”。课堂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进度,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有探索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智才能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第四、不怕课堂训练“少”。学习的终端不仅仅是“做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思维训练中,让学生“怦然心动”、“豁然开朗”。人文化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更多同行的共识!
4、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应竭力做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尽量关注学生的思维挫折。
面对一些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拓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实验发现新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展示,这样学生好奇感得到了满足,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在科学研究中升华了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一百个成功人士,就有一百条不同的成长之路,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为此,我们教师就得尊重他们兴趣的指向,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中让他们张扬,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上应充满人文性,以学生为中心,以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的兴趣在探究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合作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与内化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2] 《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