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列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也十分强调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见大力培养我国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极其重要,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学生 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大力培养我国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极其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走进学生实际
  虽然“社会责任感”被列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九门具体课程中并没有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的专门课程,也没有明确列出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只能采取“渗透性原则”,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的九门新课程的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熟悉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实际设计案例,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有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责任感。
  二、运用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凡为国家、民族起推动作用的人,总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他们用行为诠释着哲理,因此一些经典型的人物往往可以带给学生很多感悟,使他们从中体味政治课的道理。
  如在教学“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时,我设计了彭恒武回国的经典回放:彭恒武是我国的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第一个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刚回国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国?”他回答:“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我让同学思考,彭恒武回国有理由吗,为什么?请结合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说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知道: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两者不可分割。彭恒武回国不可能没有理由,理由又是什么?学生深刻思考后得到答案:最大的理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的祖国作贡献是他最大的心愿。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了历史责任感,更激发了学习动力。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国家和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生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牢牢把握时代的脉博,寻找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的汇合点,选取某一角度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掌握抽象的理论,只会纸上谈兵。
  如当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于是我用“水”这个话题设计教学方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和家庭搞调查,找到一手资料,然后就上述调查写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给政府,并且制定出家庭的节约用水计划并思考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政府要适当调整水价,加强调控;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水资源;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等,在此基础上也提高了节水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更换节水设备和器具,实现循环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并体味到背后的哲理,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整体优化等。这样学生更能感悟书本中的哲理,感知我国的国情,增强责任感,投入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去,贡献力量。
  四、辩证看待事物——完善学生
  社会生活是多样的,有些问题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不一定肯定或否定某一现象,见解不同是正常的,应让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多思的习惯,从而克服那种僵化、固定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发展。
  如在教学“消费观”问题时,我让学生谈谈当前对中学穿名牌的认识。这一现象学生可在生活中感知,但是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认识到:个人消费有自主权,国家应尊重个人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穿名牌无可厚非;也有同学提到中学生是消费者,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必须把生活消费同家庭收入及国情相适应,注意适度消费;还有同学提出合理的消费能带动生产的发展,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等。这些都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不是书本上某一处知识,从而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又使自己的行为更合理、适度。
  当前新的课堂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设计,引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从更深层次上塑造学生,完善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晓之以理、提高社会责任认知,动之以情、陶冶社会责任情感,导之以行、锻炼社会责任意志、养成社会责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责任认知,高中生的思维活跃,但思想又相对不成熟,而在政治课上加以引导往往会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课是幼师音乐专业班的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钢琴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灵魂。本文从学生的心理上着手,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等做出了几点策略,希望对中职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学,有着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音乐教育;钢琴教學     钢琴课是幼师音乐专业班的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钢琴作为一门
【摘 要】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 好奇 情境 实践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
中招语文复习必须以全面系统的复习和训练《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中招语文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所有知识能力点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遇题不慌、从容作答。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一、全面系统夯实知识基础     基于这种认识,在近几年的复习实践中,我们注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部规律,认真研究和编织中学语文的知识网络,努力确定和落实较为科学的训练系统,突出了“全、透、联、实”
【摘 要】在新课改下《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是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从指导观察、引导想象、鼓励求异、诱发灵感、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创造思维 数学教学 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体验。“以音乐审美為核一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教育的“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师如何营造音乐课堂的情感氛围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创设氛围;情感体验;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一、创设美的环境与艺术空间的氛围     首先是环境的美化布
【摘 要】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它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上的史料多种多样,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等多种重要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学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史学界的史学研究主要就是依据史学资料进行的,没有史料和考古发现支持的史学结论是不能成立的。近年来,
【摘要】侧面烘托是用另一种事物做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然可以对主体起到烘托作用.它是诗文描情写物的重要手段,善写者善用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本文就这一艺术手法在摹声写人中的艺术效果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侧面烘托 古典文学 摹声写人 艺术效果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东西。”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就能发现学生身上这
【摘 要】“绿色化学”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倡导“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树立和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因此本文从绿色化学的思想认识开始,重点结合实验阐述了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中学 绿色化学 实验    人们学化学、研究化学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去危害人类自身的进步。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界提出了“绿色化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