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精神永恒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今天,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我刚刚参加完张掖“雪漠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又赶往武威书城,向读者大谈《大漠祭》的时候,远在京城的雷达老师因病去世了。见面会刚一结束,我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很心痛,但也很宁静。是的,宁静,是那种出奇的静。天地一片寂然。欲哭无泪。
  回到住处,很晚了。但无眠,于是我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以此来纪念我的恩师雷达。这也许是我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雷老师,您的在天之灵定能读懂我的心。
  一时无语,不知从何说起,往事在脑海中浮现着,仿佛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但我又抓不住什么。命运就是这样,“灵官”回来了,雷老师却走了。这一来、一走,也正演绎着那个叫“无常”的东西。这些年来,我经历了太多的无常,也经历了太多的有常,有无之间,都在上演着一场戏。这场戏很大,也很长,似乎永远也演不完。但我知道,雷老师的戏演完了,他该好好休息了。那么,我就以我独有的方式,默默地送他一程:雷老师,一路走好!
  熟知我作品的很多读者都知道,在我的很多书里,我都写到了雷老师,谈文学、谈《大漠祭》,都绕不开“雷达”这个名字。就像中国当代文坛,如果谁不知道评论家“雷达”,那真的是孤陋寡闻了。我的很多读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恩师的恩师”,因为我多次写到,雷老师是我的文学恩师。在我的文学命运上,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他给了我很多指导和点拨,对他,我很是感恩。
  与其说,当年弟弟的病逝让我窥破了生命的虚幻,父亲的去世让我学会了自主和强大,那么,今天,雷老师的离去让我有了一份担当,有了一份责任,让我明白了老祖宗所说的“天命”。是的,一个孩子的长大需要多种营养,他们都以最直观的生命状态告诉我,我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雷老师的恩情,日后我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报答。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雷老师那样,尽自己的全力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我相信,这也是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
  二
  如今,我重回武威,重谈《大漠祭》,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再次谈一下雷老师当年推荐这部书的情景。如果没有他的全力推荐,《大漠祭》能否在中国文坛上“一举成名”,我的文学命运能否改变,都很难说,但有了他当年的努力,我的文学之路才走得平坦一些,才让我成了今天的“雪漠”。我一直说,雷老师是我文学上的“贵人”。当然,他也是很多作家的“贵人”,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超级星探”,經他评论而著名的作家不胜枚举。
  2000年,《大漠祭》刚出版的时候,雷老师是国内评论界的泰斗,被誉为“大陆第一评”,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只要能得到他的青睐和关注,任何作家都会备受关注。但在当时,我们并不认识,我也没什么名气,是甘肃省作协主席王家达先生专门写信给他,向他推荐的《大漠祭》。他看过之后,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他评《大漠祭》的文章。不久,我获得了“冯牧文学奖”。后来,陶泰忠先生说:初评时并无我,雷达极力推荐,其他评委一看书,认为不错,才补入名单,最终全票通过。颁奖会上,评委们对我说:幸亏有雷达的推荐。后来,为了把我推向全国,雷老师又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小说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推我时,雷老师是不遗余力的。那时,除了多发文章外,他一有机会都要推荐我,总要谈谈《大漠祭》。后来,他在写其他文章时,也总要提到《大漠祭》。
  曾经,一位作家对我说:“时下文坛,有许多作家,就缺雷达这样的人推。他推你雪漠时,不是只写一篇评论,而是见人就说,逢会就讲。时下的评论家,哪有这样的古道热肠?”后来,我到京城,一见文友,他们便说:“雷达待你真好!”但那时,我与雷老师只在山丹见过匆匆一面。在我去领“冯牧文学奖”时,雷老师笑道:“别人还以为我和你有啥关系,你连我家的门都没上过。”确实,就在前往京城领“冯牧文学奖”时,我也没去雷老师家。那时我想,中国像我这样的人不知有多少,谁都打搅他,叫人家咋写文章?我第一次去雷老师家,是上了鲁迅文学院之后的事,那时,我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一夜间“成名”,当了专业作家,完成了《小说评论》原主编李星先生在一篇写我的文章中说的那个“神话”。
  在鲁迅文学院,每个学员要选择一位导师。雷老师多次劝我选别人,希望我能多认识一个能够帮我的编辑。他说:“雪漠,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我都会帮你。现在,你要选择一位好编辑,让他能在创作上具体指点你。我跟你之间,别在乎有没有这个名分。”记得那时,我说了一段很狂妄的话:“雷老师,您当然不在乎,可是历史在乎。将来,我会让您自豪的。”从这话上,读者可以看出,那时的我,确实还是很自信的。不过,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因为我会用毕生的努力,让我所有的老师为我自豪。多年之后,雷达老师说:雪漠,我为你自豪。我很欣慰,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我不懈的努力。我没有给他丢人。我会努力一生,来践行我的承诺。
  雷老师成了我的导师后,我发现,他是个很认真的人,每次和学员见面,他都要一本正经地设计研究专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学员的创作毛病,全然不顾及对方是否高兴,仿佛心中有话,不吐不快,总是一片赤忱。正如王家达所说:“雷达的本质,还是一个书生,他当不了政客。”
  雷老师有个特点,他帮了我,却不告诉我。他在《光明日报》发评论后,我很长时间不知道有此事。《大漠祭》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我获“冯牧文学奖”,都是别人告诉我的。我向雷老师致谢时,他反而装糊涂。他老说:“你最好的谢,就是写出更好的作品。”每次通电话,他都要问询后面作品的进展,总令我不敢偷懒。一日,雷老师对我说:“我之所以推《大漠祭》,并不仅仅因为你是甘肃人,主要是关系到中国文学的走向。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他的推荐,直接导致了我的作品没有被海量的信息所掩盖。我的小说一开始就遇到了这样的伯乐,我很感恩命运。我在《一个人的西部》中就写了《大漠祭》诞生前的那段岁月,读懂了这些,读者也就读懂了我为什么这么珍惜雷老师对我的扶植,他是用真心托起了一个作家,当然,他也托起了一个时代。   三
  自《大漠祭》出版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我想写出更大更好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我的文化著作。但是,文学和信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纠结着我。我想实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绝非易事,我曾进行过非常艰难的探索和实践。
  在过去的那段岁月里,我的关房里放着两张照片:一张代表我的信仰,一张是雷达老师。我的信仰代表我精神上的追求,而雷达老师则代表着我文学上的梦想。有时,文学会占上风,我就会写出一些很好的作品,如《猎原》,如《白虎关》;有时,信仰会占上风,那我就扔下文学,进行禅修,不问世事。但是,我也知道,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行为,没有行为,他的存在对世界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我不说话、不写作、不做事,自个躲在关房里偷着享受那明白之乐,我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说又有何意义?
  这个问题,我也曾和雷老师谈过。我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也许是对话方式,也许是别的方式,把我认为明白、博爱、清凉的文化传递出去,把我认为的真理传递出去。当我偏重于文化的时候,雷达老师总是提醒我,让我向文学靠一靠。而我的智慧又告诉我,文学上的成功并非我终极的追求。那么,文学与信仰如何合而为一?文学又该如何承载真理?对此纠结,也正是在雷老师的不断提醒和点拨下,才有了我后来文学形式和叙述方式的探索,于是就出现了《西夏咒》,出现了《野狐岭》。这两部作品出来之后,雷老师也都给予了肯定和认可。
  我的很多作品,如《大漠祭》《白虎关》《西夏咒》《野狐岭》等,都进行过很高规格的研讨,中国作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开过研讨会。每次研讨,雷老师都在场,并且对作品、对我的创作,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建议和看法,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每部作品,只要一出来,我都会送给他,告诉他我又出了新书。在一定程度上,他是看着我一步一步长大的,也见证了我在文学和文化上取得的成绩。
  后来,我的《空空之外》《老子的心事》出版之后,雷老师在“雪漠图书中心”成立时曾说:“雪漠又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不是只做小文学的,他走向了文化与大视野,这是雪漠近几年转型成功的秘密。”对于雷老师一直以来的认可和关注,我真的是感恩不尽,希望自己的这点努力,能对得起他多年来对我的帮助。
  在人生探索上,我也多次和雷老师沟通过,每次交流,他总能带给我很多启迪。有一天,雷老师劝我:雪漠,你要好好写东西呀,不然几年后人们就把你给忘了。于是,我就思考让世界记住“雪漠”的一个理由。后来,在雷老师的启发下,我写了《文学朝圣与灵魂滋养》一文,发表在《世界文学》上。从此之后,我找到了写作的理由,也彻悟了文学的真谛。在雷老师的殷殷关切下,我慢慢构建起了自己的文学世界。
  当年,我举家南下,从西部来到岭南,也是在雷老师的推荐下,我签约了东莞文学艺术院,并创作了《西夏的苍狼》和《野狐岭》,实现了我人生中的又一次大的转折。那时候,雷老师也是中国作家第一村村长,我举办雪漠创意写作班、开设智慧课程等,都得益于雷老师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他直接让我从一个力量很小的孩子,慢慢成长为如今也能帮助他人的大人了。
  2014年12月,在第五届香巴文化论坛上,我特意邀请了雷老师作为论坛嘉宾,并请他作了题为:《文学·社会·人生——当前中国文学的几个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我的初衷是,通过近距离地接触雷老师,希望更多的读者热爱文学、热爱读书。在活动互动现场,很多读者对雷老师作品的熟悉程度,令他颇感意外和惊喜。如今,雷老师的很多书,如《皋兰夜语》《黄河远上》等,都成了雪漠创意写作班学员的必修课和枕边书,《雷达观潮》也会这样。在我发起的“全民阅读进高墙”活动中,雷老师的几部著作是首选书籍。这些书曾经滋养了我,让我学会了写作、学会了读书,让我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作家。现在,它们仍在传播着、滋养着更多的人。我相信,只要书在,雷老师就没有离开我们,他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我们。
  四
  我一直认为,我的成功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很多人的成功。他们或帮助过我,或点拨过我,是他们的善行成就了我。不管他们是名人还是农民,我都会将他们的善心、善行、善言牢记在心。而且,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对他们表达我的感恩。我总觉得,世界无常,生命在不断走向死亡,从短短一生来看,每个人都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但有些东西却是值得铭记甚至定格的。
  几年前,我就希望雷老师能写写自传,多留下一些东西。当时他说,现在看书的人不多了,谁还看书啊?他觉着文学很无力。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文章写完之后,对作者个体生命来说可能意义不大,因为他的肉体必然会消失,世界可能会遗忘,但是有一种精神会留下去,传递开来。比如,雷老师曾经帮助过雪漠,他的这种善行所承载的那种精神会传递到我的身上。我的心照亮之后,就会写文章,会再去照亮他人。这中间,有一种精神在传承,它像链条一样存在着,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那次,我就以短信的方式告诉雷老师: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文化的意义在于照亮跟它有缘的人。要是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要是没有我的今天,我也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影响有缘人。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文化和文学似乎是虚无的,但它的意义其实非常实在,它可能会直接改變有缘者的命运。您和我的相遇,我和有缘读者的相遇,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跟我们有缘的人也会一直这样相遇下去,进而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流动和变化的存在,它会照亮更多有缘者,他们会像您帮助我那样帮助别人。
  所以,我认为,雷老师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在一定意义上,雷达精神已经永恒。无论他的写作、他的善行,还是他对后辈的扶植,这些都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
  天亮了,一夜无眠。我也该暂且搁笔了,今天我还要赶赴兰州参加读者见面会。我希望我能用实际行动来纪念雷达老师,愿他安息、走好!
其他文献
庸常的作家各个相同,庸常的编辑却各不相同。整体掌控一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庸常编辑的常用办法。读完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总感觉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一个宗教修行者,不该如此简单草率地完成他的修行,即便经历了人间的荣华富贵,经历了地位、爱情、财富、甚至家庭,最终以大河为师,即能完成一个宗教领袖应有的高度,实在难以服人,而面对赫尔曼·黑塞这个巨大的诺奖获得者,所有的言说都显得无知而无畏,只能默认。
期刊
在菜地薅草  在菜地薅草,就同在稀疏的黑发中  拔出岁月的苍老  风把菜叶扇得“呼呼”作响  风把渗进土壤的羊粪,又翻出来  小小一块菜地,仿佛是我未来生活的  供养地。我才步入中年  不该这么早,就假意归隐  咫尺之遥的城市,怎能视而不见  掩埋青春的地方,要时不时  过去拜拜  在菜地薅草,像亲手毁掉写坏的诗稿  一棵草,就像一个词  在方格里,涂去这个,又添上那个  像一段没去根的往事,像 
期刊
我们想象时光在加厚灰尘  我们想象时光是新的  我们想象时光加在时光上  我们想象1970被压在2017下面  我们想象时光在加厚灰尘 比如1970的  灰塵它们在哪里 无数时光已成定局  我们想象时光在我们身体内蠕动  我们想象时光纷纷下坠 这样说吧  我们想象时光是一次月落一次乌啼  我们想象时光是新的  旧的早已累加在寂静周围  你看见了吗 它们落进了发根  它们落进了树木的年轮 河流的远方
期刊
西行路上  汉时的风,吹着西域的天空  唐时的诵经声,在篝火上跳跃  月光里,明时的木卡姆悠悠飞翔  天山一手抱黄羊,一手提葡萄  万里黄沙,埋著一个古楼兰  漫漫驼路上,铺着玉的温润  一匹马,像成吉思汗在漫步  一绺丝绸裹住了蒙古狂妄的铁蹄  总有一场雪,落在西行的路上  回头,就能看见长安城中的一桌圣餐  所谓前朝往事,恰似唐朝和尚  在西域的佛洞里,丢了个小盹  天山南北  阿尔泰山、天山
期刊
我寻到了我  在寺院的柿树下  我们说起那些古老的塔林  说起砖雕上的腊梅,竹子  说起拾得书屋里  雪一般质地的女子  拾级而上的阳光  不经意间  渗透进我们的心里  天高云淡的背景下  林中的金线  沿着佛的指尖延伸  静止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之上  我寻到了  那个在云的怀抱中  做梦的我  读 木  这是一把椅子,这是一把圆凳  这是一张餐桌……  一个不同的自己  阳光在窗户的缝隙里摇
期刊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其诗作《未选择的道路》中写道:“树林中岔开两条路,而我——我选择那条少人走的,而这已造成重大差别。”文学评论家杨光祖选择的也正是这样一条“少人走”的文学批评之路,他总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写文章,其文学批评总是饱含“真情”,同时却也“尖锐犀利”,是真诚的,也是果敢的,总是在无形中透露着一股“豪气”与“寒气”,这在当代文坛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因此,杨光祖的文学批评之路更像是一
期刊
好的,就让我们怀旧吧  揣着时光的杯子,暮色里无法弥补的破碎  是的,让某一场晚风来收拾残局吧  暮色……晚风……向晚……偏远……  ——吹到我  如吹到一座墓碑  距 离  第一个人走在第二个人前面  第二个人走在第三个人前面  我盲目地跟在他们身后  我知道有一种距离叫:若即若离  深秋的风中,我并没有大声喊出:  ——我们的形单影只是一样的  ——我们鞋子上沾的泥土是一样的  ——我们脚踩落
期刊
拥有诗人和小说家等多重身份的叶舟,将诗人的敏感融进了小说,他的小说从纷扰的俗世中来,直观的生存状态直指人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的探寻和书写是叶舟小说的内核,其小说在平静与庸常的表层下,涌动着欲望和不幸、无奈和艰辛,以及温暖和救赎。作者将视角深入一个城市的底层生活,用旁观者的冷静审视其中的人性善恶。兰州的城市记忆通过碎片化的意象潜入作者笔下,城市与欲望的勾连使得人性的幽暗再也难于遮蔽,作者以先锋者的姿
期刊
一周的轮回  钟海潮  一  日日又夜夜地缺席  只能看窗外绿叶苍翠的冷漠  一波又一波的情绪消磨  想迎接七月的生辰  彻寒降生在世界里  犹如太阳照耀着大地  落在我眼睛能看到的任何地方  二  妖娆的月光包裹着心  深情背后是一曲悲欢的调子  爱人  如另一个世界来的黑暗夜魔  我看到那临近的身影还在移动  还有,破碎了的离去  我的无可挽救的失去——仍在那里  三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漆黑的
期刊
水乡人夏秋时候走路多不用脚,他们的脚是船。船,家家都有个三两只,闲时汪在村口,如女人遗忘在河边上的鞋,像是被那水神眼馋坏了,鼓起腮邦子吹出几绺细浪一拽一拉的,就拖到了自己的怀里。只是这胸怀好大好宽,让水乡人出门即水,东一洼西一塘的。  但凡有个巴掌大的水面,上面都要浮着一窝窝的菱角。说起菱角,稻堆山的菱角最为有名。  这一带土肥不说,水也旺人,随手撒了几只老菱角壳子,别看他们气呼呼地沉入水底,来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