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新时代勾勒了美好的教育发展蓝图,将教育的公平性大幅提升,质量显著提高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对于进入高校的学生,通过资助体系能完成自己教育的权利,但教育质量在这个体系运行过程中显现甚少,在“广覆盖”向“高质量”过渡的新时代,如何深入挖掘育人功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是一项重要课题,跟学生发展有关的事情都应受到极大关注,通过完善资助体系,让贫困学生通过这一必修课有所思考。文章通过研究新时代困难学生特点,探索育人价值及途径。
关键词:资助工作;新时代;育人功效
随着网络时代的迭代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是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是综合国力的保障,这种战略性资源在国际较量中更加凸显,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终归依靠教育。我国教育体系在逐渐完善,在保障更多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上付出很大努力,但目前为止教育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在国家政策不断的支持下,我们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尤其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通过资助育人等渠道,做到教育公平最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通过工作细节体现教育的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是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时代,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以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网络化
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斥着很多负面因素,悄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行为方式出现了较大个人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大众认可的主流价值观,这是给予学生正面的思想,但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心理,物质是绕不开的话题,物质思维与自身经济困难的差距让他们对正向的价值观存在认识偏差。存在于学生周围的朋友圈氛围差异较大,有些不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影响较大,个别学生有极端思维,既有接受资助的需求,也有获得大众认同,满足个人欲望的需求,这就使得大学校园里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思维网络化,在虚拟空间展现个性,追求自我,将这种思维方式逐渐带入生活。
(二)个体心理差异化
因受资助的需求程度不一,学生争取获资助的心理预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重视程度较高,表现出焦虑情绪,有的则轻松面对。个体心理差异还受地域、性别等方面影响,新时代随着资助面积扩大,学生感恩情感有所降低,甚至有的学生觉得理所当然,将资助当福利,这样的心理就不能将资助的育人的内涵发挥出来。这样的资助解决了学生物质的困难,无法弥补思想的贫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获得物质资助是浅层次的,对于他们,心理方面的资助更为重要。另有一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学,得不到满足即通过网络宣泄或向上级反馈。
二、高校资助工作下的育人意义
目前高校基本形成奖助工作体系,但育人功能开发不足,资助是手段,其背后的育人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一)受资助群体需要更多人文关怀
受资助的前提是家庭经济较困难,这样的成长背景容易使学生有自卑心理,资助平台就是要给学生有诉求的权利,和谐的表达氛围,尤其查验贫困证明的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负责老师是育人的总指挥,要有明确的帮扶态度,通过资助树立学生好好学习的目标,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信念,让资助不再是琐碎事务工作的一项,而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助手。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需求,但近几年在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虚报家庭情况,掩饰日常开销来获取资助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畸形竞争心态有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大学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阶段,要不及时为其指明方向,学生走向社会也许会偏离更远,更别提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资助工作矫正学生不正确的观念及作为,也是从侧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在行动上,要有服务他人的理念,将资助用在最需要的同学身上,使资助功效最大化。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其创新难度较大,需要探索跟学生息息相关的活动,其研究领域不限于教室、课堂,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日常,想学生之所想。通过资助环节让学生明是非,知榮辱,让学生明确家庭贫困不可怕,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取得好的成果,能立志报效社会和祖国就是值得学习的。反之,提供虚假材料或者获资助后铺张浪费才是不齿的行为,通过资助形成学生间正确的价值判断、良好的道德风尚,这项工作的突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展提供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
(一)借助网络平台,让政策及选拔流程透明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转变,扁平化方式让信息瞬间铺开,它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不限时间和空间,更新传播更便捷,尤其图文并茂,配合视频,将政策性文件转化为轻松易读的模式,利用记忆和理解。只要有相关资助下发,管理人员可通过公众平台第一时间以官方传达的方式让预办理资助的同学看到,防止学生错过申报的截止时间。此外,通过老师、同学的转发共享,能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辐射更多有需要的群体,弥补了传统线下传达模式效率慢的缺点,将资助工作做实,细节透明化。平台发布多样化,媒介宣传新颖化,全方位立体管理,增强国家资助的影响力。
(二)发挥榜样效应,让资助培养的优秀学生引领风潮
学生是资助体系下的主体,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念要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转变而转变,不能把资助工作作为一项任务,要借助这个政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推广,让饱含正能量的优秀代表涌现出来,成为整个受资助群体的学习标杆,为资助评比营造良性氛围,结合优秀事迹宣传感恩、诚信的道德理念,将资助看似沉重的活动轻松化,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
(三)更新数据库,做到育人工作自我管理
资助工作开展时,都可以形成困难生数据库,这个数据统计需要不断跟踪完善,通过日常筛查、调研核实学生信息。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每年进行数据更新与分析,采取诚信道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参考大数据对比结果进行评定。给学生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作为管理监督的主体,尤其通过高年级专业的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方式,实时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师生间的代沟,将数据管理动态化。
(四)开拓思维,搭建校内外多种志愿者平台
校内资助是为了让学生无物质之忧,在受到国家政策补助的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多做公益,回报社会。通过选拔或自愿报名,在资助学生中成立帮扶阵营,去校内外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养老院、中小学校园,通过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将自己的专业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将“善”字发扬下去,此外,也可以在官方公众号上发起微话题等互动活动,受资助学生将日常朴素生活、丰富活动晒出来,通过话题反响折射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传递正能量,将资助育人的内涵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育人为本的宗旨。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再以事务工作为目标,要全面挖掘育人效果,它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连续的、需要持续关注的思政工程。我们要向纵深处探索,从传统的事务传达过程中跳出来,将事务流程服务于育人环节。新时代下的育人载体很多,新媒体在当代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正视资助育人工作,利用多种形式精简管理队伍,拓宽育人范畴,为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关键词:资助工作;新时代;育人功效
随着网络时代的迭代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是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人才的培养是综合国力的保障,这种战略性资源在国际较量中更加凸显,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终归依靠教育。我国教育体系在逐渐完善,在保障更多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上付出很大努力,但目前为止教育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在国家政策不断的支持下,我们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尤其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通过资助育人等渠道,做到教育公平最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通过工作细节体现教育的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是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时代,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以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网络化
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斥着很多负面因素,悄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行为方式出现了较大个人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大众认可的主流价值观,这是给予学生正面的思想,但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心理,物质是绕不开的话题,物质思维与自身经济困难的差距让他们对正向的价值观存在认识偏差。存在于学生周围的朋友圈氛围差异较大,有些不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影响较大,个别学生有极端思维,既有接受资助的需求,也有获得大众认同,满足个人欲望的需求,这就使得大学校园里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思维网络化,在虚拟空间展现个性,追求自我,将这种思维方式逐渐带入生活。
(二)个体心理差异化
因受资助的需求程度不一,学生争取获资助的心理预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重视程度较高,表现出焦虑情绪,有的则轻松面对。个体心理差异还受地域、性别等方面影响,新时代随着资助面积扩大,学生感恩情感有所降低,甚至有的学生觉得理所当然,将资助当福利,这样的心理就不能将资助的育人的内涵发挥出来。这样的资助解决了学生物质的困难,无法弥补思想的贫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获得物质资助是浅层次的,对于他们,心理方面的资助更为重要。另有一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学,得不到满足即通过网络宣泄或向上级反馈。
二、高校资助工作下的育人意义
目前高校基本形成奖助工作体系,但育人功能开发不足,资助是手段,其背后的育人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一)受资助群体需要更多人文关怀
受资助的前提是家庭经济较困难,这样的成长背景容易使学生有自卑心理,资助平台就是要给学生有诉求的权利,和谐的表达氛围,尤其查验贫困证明的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负责老师是育人的总指挥,要有明确的帮扶态度,通过资助树立学生好好学习的目标,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信念,让资助不再是琐碎事务工作的一项,而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助手。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需求,但近几年在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虚报家庭情况,掩饰日常开销来获取资助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畸形竞争心态有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大学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阶段,要不及时为其指明方向,学生走向社会也许会偏离更远,更别提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资助工作矫正学生不正确的观念及作为,也是从侧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在行动上,要有服务他人的理念,将资助用在最需要的同学身上,使资助功效最大化。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其创新难度较大,需要探索跟学生息息相关的活动,其研究领域不限于教室、课堂,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日常,想学生之所想。通过资助环节让学生明是非,知榮辱,让学生明确家庭贫困不可怕,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取得好的成果,能立志报效社会和祖国就是值得学习的。反之,提供虚假材料或者获资助后铺张浪费才是不齿的行为,通过资助形成学生间正确的价值判断、良好的道德风尚,这项工作的突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展提供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
(一)借助网络平台,让政策及选拔流程透明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转变,扁平化方式让信息瞬间铺开,它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不限时间和空间,更新传播更便捷,尤其图文并茂,配合视频,将政策性文件转化为轻松易读的模式,利用记忆和理解。只要有相关资助下发,管理人员可通过公众平台第一时间以官方传达的方式让预办理资助的同学看到,防止学生错过申报的截止时间。此外,通过老师、同学的转发共享,能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辐射更多有需要的群体,弥补了传统线下传达模式效率慢的缺点,将资助工作做实,细节透明化。平台发布多样化,媒介宣传新颖化,全方位立体管理,增强国家资助的影响力。
(二)发挥榜样效应,让资助培养的优秀学生引领风潮
学生是资助体系下的主体,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念要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转变而转变,不能把资助工作作为一项任务,要借助这个政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推广,让饱含正能量的优秀代表涌现出来,成为整个受资助群体的学习标杆,为资助评比营造良性氛围,结合优秀事迹宣传感恩、诚信的道德理念,将资助看似沉重的活动轻松化,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
(三)更新数据库,做到育人工作自我管理
资助工作开展时,都可以形成困难生数据库,这个数据统计需要不断跟踪完善,通过日常筛查、调研核实学生信息。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每年进行数据更新与分析,采取诚信道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参考大数据对比结果进行评定。给学生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作为管理监督的主体,尤其通过高年级专业的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方式,实时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师生间的代沟,将数据管理动态化。
(四)开拓思维,搭建校内外多种志愿者平台
校内资助是为了让学生无物质之忧,在受到国家政策补助的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多做公益,回报社会。通过选拔或自愿报名,在资助学生中成立帮扶阵营,去校内外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养老院、中小学校园,通过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将自己的专业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将“善”字发扬下去,此外,也可以在官方公众号上发起微话题等互动活动,受资助学生将日常朴素生活、丰富活动晒出来,通过话题反响折射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传递正能量,将资助育人的内涵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语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育人为本的宗旨。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再以事务工作为目标,要全面挖掘育人效果,它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连续的、需要持续关注的思政工程。我们要向纵深处探索,从传统的事务传达过程中跳出来,将事务流程服务于育人环节。新时代下的育人载体很多,新媒体在当代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正视资助育人工作,利用多种形式精简管理队伍,拓宽育人范畴,为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