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主意识,塑造公民文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意识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本文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勒庞对群体心理研究的角度,指出公民文化的建设必须培养个人理性、“有限的民主”的民主意识,群体要摆脱臣民意识、关系文化、主动参与政治,增强群体的民主意识及发挥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 民主意识 公民文化 民主政治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感情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等感情特征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他赞同摈弃理性的作用,认为:“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比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①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尽管有失偏颇,但仍然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启示。
  一、塑造公民文化、培育民主意识是建立现代民主制国家的基础
  公民文化,亦即公民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于1956年最先提出,他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生活。民主意识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政治和法律设施等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自觉地根据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对民主的需求和欲望促成民主制度的建立。没有公民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建立民主制度,没有成熟的民主意识,民主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完善,也不能建设良好的公民文化。民主意识作为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理论表达,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因此,公民进行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培养是政治民主化及其有效运作的思想基础。但是,如何培育积极、理性的民主意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个人理性的民主意识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基石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勒庞指出,由于群体的人多势众、群体中的传染现象,因此群体感情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等。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非理性。所以说,群体中个人的民主意识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是“有限的民主”。
  (一)个人的民主意识应该是理性的。
  改革开放以来,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快速经济发展,也容易导致人们的心态失衡,往往出现困惑、失望和焦虑,人们权利意识增强,要求民主意识逐渐强化。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懂得什么是政治制度,对政治生活的理解绝大部分是任凭自己的感觉。不仅如此,非理性因素在人们的政治活动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威廉·F·斯通指出:“感性冲动者的情感卷入会妨碍其正确地认识与成功地完成与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形势、方式和障碍。”②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非理性因素往往支配着人们的许多政治行为,影响着民主政治的功效。“在改变或恶化群众的头脑方面,教育至少能发挥一部分作用”③,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民主政治的各种机制,通过社会的文化教育培养公民理性的民主意识,尽力减少非理性因素对民主政治的干扰,使他们逐渐地由“感性政治人”转变为“理性政治人”。
  (二)民主应该是“有限的民主”,即民主是应该受到限制的。
  作为“有限民主”论提出的哈耶克系统分析了这些所谓的“民主国家”的民主进程和实践,发现一个特点:只要这个国家的民主不受法律制约(无限民主)就必然导致“无限政府”的产生,而“无限政府”的“无限权力”使民主走向它的反面——专制。于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宪法,防止将来人民通过变革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不仅如此,在狂热的集体中,还容易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在不同阶级的公民中必然存在不同的利益,如果多数人由一种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少数人的权利就没有保障。因此,民主应该是适度的,在现代民主制国家公民文化的建设中,应该树立适度民主的理念,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理性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得以有效运转的必备要件。
  三、群体民主意识的增强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群体要努力摆脱臣民文化,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以及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臣民意识。这种文化心理意识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权威的依附,也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奴化”心理。这种心理积淀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中,成为规范人们价值取向和政治生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心理。在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现代民主制国家的今天,具有独立人格的每个人及群体应该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摆脱依附心理和臣属心理,成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政治主体。
  (二)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公民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识在提高,对政治的自主参与意识在增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日益活跃。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公民依然持有一种“政治冷漠主义”与现实生活中“趋利主义”相交织的心态;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参与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在中国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参与方式,但从历史角度看,非制度性的利益表达和维权参与方式呈现出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三)公民社会要摆脱关系文化,实现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化,培育健康的公民文化。
  礼法和礼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而这种“礼”治文化至今影响着现代社会,并逐渐形成了人情社会,孕育了中国广泛的关系文化及其传统。关系文化中种种亲情和私情及通过亲密关系而构成的特殊关系渗透在社会一些层面,使理性的制度规则——法律的权威性功能削弱,影响了国家法律的正常实施。然而,现代民主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现代社会要建设健康的公民文化,必须摆脱由人情社会而引发的关系文化,反对将人情社会与民主法治社会相对立起来。我们要积极找寻关系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有效道路,为现代民主制国家的完善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四、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是公民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勒庞指出,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也无论这信仰的对象是一本书,一个人或一种观念,信仰的建立永远取决于人群中伟大领袖的作用④。在勒庞看来,领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是领袖将群体的力量有效地转变成了实践的力量。而公民文化在一个国家民主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具体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在公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政治上,要发挥执政党的优越性,指引公民文化建设。
  领导层的言行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的言行,他们的民主意识及其程度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的公民文化建设的成败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党的作风和形象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但是,目前某些党员和干部忽视理论学习、脱离实际,信念不坚定⑥。这些行为不利于公民文化的建设。所以,必须发挥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加强作风建设,为公民文化的建设发挥指引性作用。
  (二)在经济上,政府要警惕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问题,为公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给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微观来看,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蔓延,道德开始滑坡。从宏观来看,市场固有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法则使得“马太效应”日趋显露。并且随着网络空间的建构,“微时代”的来临,通过网络的传播导致事件非常态扩散和放大。所以,政府要切实发挥自身职能,努力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问题,为公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在文化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现代政治价值观。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政治制度的内心认同和信仰,不仅能够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而且对公民文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然而让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成为公民自觉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对政治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更需要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实质性概括,引领和主导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共识。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混合文化、多元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正确方向,为现代民主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保障和基础。
  注释: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95.
  ②[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43.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81.
  ④[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98.
  ⑤周书焕.民主意识与公民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8).
  ⑥孙国华.当代中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探析[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职校的读写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原因在于实施的策略不切合教学实际。我们既要将普通中学读写教学策略“拿来”,更要立足于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本文将从片断的读写训练入手,探索高职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读写结合 策略  读写结合及片段描写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话题,很多专家在读写结合方
摘 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方式正逐步由“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因此推进文化养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文化养老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探索构建由政府、民间资本、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及老年人自身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文化养老体系。  关键词: 社区文化养老体系 多元化 构建方式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
摘 要: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者以安康学院为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毛中论”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该门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专业核心能力 “毛中论”课程  一、“毛中论”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核
摘 要: 新形势下加强兽医专业类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总结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在班团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探索提高兽医专业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路径,认为可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学院把好全局关、健全指导体系,“两会”把好参与关和创新活动特色,班团把好效果关等,加快提高兽医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 兽医专业 综合能力提升 路径研究 班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学生道德观现状,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道德观教育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在中学生道德观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法课程入手,道德教育是英语教师应该放在首位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刻植根于未来的英语教师的内心。作为道德观教育主体的英语教师应以价值观道德为己任,成为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榜样、开拓者、实践者。这种教育精神的培养源头应该来自培养
摘 要: 如何使日语专业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高校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查翻译类工作的性质、翻译类公司的需求和学生从事翻译类工作的技能要求,从而为日语本科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方案提供基础性参照。  关键词: 日语专业 翻译类公司 问卷调查 技能要求  引言  近些年来,高校日语本科专业的数量飞速增加,日语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失去平衡,本科毕业生越来越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摘 要: 为了贯彻落实省人社厅《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教学管理规范评估的通知》(苏人社函〈2011〉245号)文件精神,加强技师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文章通过文献调阅、教学检查、专家点评等形式,从教學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效、评估结论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跨越式稳步发展。  关键词: 技师学院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为贯彻落实省人社厅《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教学管理规范评估的通知
摘 要: 解放思想不是搞五花八门,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激发人的创造力;实事求是不是把人禁锢在静止的“实事”上,而是要以变化的实事为根据,目的是做到“求是”。心之力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关键词: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心之力  近些年来,人们更深层次地解放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一、唯
摘 要: 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以朴素、平淡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尤其是作品中以故乡高邮为基础所展现出的清新高远的风俗世界,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个人的特点。本文以汪曾祺的《鉴赏家》为例,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找出汪曾祺作品中的民俗风味及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汪曾祺 《鉴赏家》 民俗风味  汪曾祺,中国当代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坚持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凭着对故园苏北水乡——高邮风
摘 要: 绘本是开启儿童阅读殿堂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效开展绘本阅读,有助于“教”与“学”相结合,寓教于乐,寓理于趣。本文通过深情导读、片段阅读、细节阅读、整体阅读,始于兴趣,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全文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精美的图画、灵动的写作中体验绘本阅读与众不同的魅力。  关键词: 绘本阅读教学 教学途径 小学教育  新《纲要》中指出:“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已被纳入语言教育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