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领跑大传媒时代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媒体”
  
  互联网的出现,因其快速传播、信息量庞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愈加激发了人们的巨大热情,“第四媒体”的称呼很快流行,但“第四媒体”的诞生之路却非常具有戏剧性。诞生伊始,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过度期望,互联网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大约5年时间里这股热情催生了世纪之交时的网络泡沫;此后,仅仅3年的短暂调整,互联网便又从泡沫中快速复苏,2003、2004年前后,门户网络开始实现盈利,进入通过商业运营能够生存下去的良性发展。对互联网泡沫的理性解读在于,商业利益诱惑引发人们对新事物发展量化的过高期望,忽略了进化中的过程积累。而互联网出现所带来的革命性则毋庸置疑。
  第一代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崛起,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地位,但从实际成果看,门户网站以整合、复制传统媒体为主,仅发挥了互联网快速、海量的特点,基本没有改变媒体的传播形态。退一步讲,即便仅仅从整合的角度看,第一代门户整合的也只是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对于广播、电视类更具影响力的媒体的整合尚处在空白状态。
  互联网成为媒体经历了十年时间。从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个非常快速的过程,之前媒体的发展周期大多要经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尽管互联网具有超越所有已知媒体形态的高速发展,其演化进程依然需要步步演进,不可能突变,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注脚。
  
  网媒第二波
  
  互联网作为独立的媒体发展,开始于2004年左右的Web2.0大潮,这是一轮类似于文艺复兴的网络振兴潮流。Web2.0是个庞大的互联网概念,有着复杂的过程与应用,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则在于传播的双向性与广泛的普及性。
  首先,传播的双向性。博客中国网站是国内Web2.0兴起的标志,看上去像专栏的“博客”,既不像论坛那样无序,也不像专栏由网站采用划一的方式运营。博客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发挥的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果把专栏比作宾馆的总统套房,那么博客就像是私人别墅,博客在灵活性与有序性之间有更好的平衡。而从互联网专业的角度看,网站正在从内容提供者转变成面向个人的服务(平台)提供者。
  其次,广泛的普及性。伴随宽带网络与数码摄像设备的普及,土豆、优酷、我乐等视频分享类网站(播客)兴起,互联网具备了整合广播、电视媒体的能力,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整合报纸等平面媒体的层面上。
  在互联网Web2.0的大背景下,网络媒体正在经历第二波浪潮。
  
  “客”媒体时代到来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了被认为是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引起网民怀疑并引发大规模网络讨论,“挺虎派”与“打虎派”均以博客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地。此后的一两个月时间,从披露照片瑕疵到寻访年画虎的来源,网民从被动收看新闻的角色变成事件调查的参与者,反“客”为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网民反藏独、护圣火的“中国心”一日之间红遍网络。网民拿起摄像机,一路见证“圣火到我家”的盛况。只有在这样的传播时代,距离才变得这么毫无阻碍。
  汶川地震之后的一周时间内,通过播客网站上传的第一手地震现场视频总量超过3000条,总计时长超过400小时,数十亿人次通过播客了解灾情。如果说这些由网民上传的视频由于内容处理简陋显得有些难以承载新媒体的厚重感,那么震后一个月新浪播客推出的《汶川地震纪录》则从质量上保证了播客的主流性。这是一部取材于网友并由互联网视频团队制作的“全”互联网的网络视频。百年一遇的巨大天灾发生时,以播客为巅峰的网络媒体见证了历史这一刻。
  当美国《时代周刊》把“年度风云人物”评给“YOU”时,以客(你)为尊的“客”媒体时代正在到来。传媒大融合进程中,网络逐步展现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及影响力,网络传媒正在成为大传媒时代的领跑者。
  
  作者系知名互联网评论人
其他文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电话手机不通、电视无法收看,各大主流纸质媒体和网络传媒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大新闻类报刊以其及时的报道和较高的可信度成为公众获取最新动态的源头,而一些非新闻类媒体,如时尚类报刊,也迅速行动起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以下简称“精品”)一方面继承了一贯的“以变应变”的特点,调整工作中心,改变版面内容风格,将刊物的
期刊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已全面提速。随着新闻出版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的确定,新闻出版领域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作为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报刊,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科技报刊路在何方?整合传媒资源,打造科技传媒小航母,不失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山西省科协所属的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以下简称“报刊总社”)的探索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整合资源打造科技传媒基地 
期刊
2004年,山城重庆,《重庆时报》坐拥华商报系上亿资本呼啸而至,一时硝烟四起。  2004年的《传媒》,曾对重庆冠之以“报业第四城”,对《重慶时报》加盟战团的重庆报业进行了重点关注。  五年里,重庆的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甚至有专家呼吁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成一线,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并驾齐驱。重庆,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四城。  在报业发展上,经历五年激战的重
期刊
策划人语  辉煌30年,这是新中国最灿烂的历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传媒业,一样在这30年中沐浴春光,茁壮成长。  但无论多少文字,都无法承载这30年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30年带给中国的现在与未来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纪念,站在历史的面前,都只是一种形式。中国传媒业通过30年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上的享受,在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经济水平上的改变更多。  作为传媒行业的高
期刊
从理性的角度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传媒业所走过的路程、所经历的事件、所收获的经验,进行深度的梳理、总结、提炼,绝对是必要的;不过从感性的层面谈谈30年来对传媒业发展的生活体验,也许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至少有三。  其一,生活之必需。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传媒家族不仅品种单调、成员很少,而且更多的是政治说教和政治必需,这里当然会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说它与民众的关系更多时候是油水关系,实不为过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彭波) 2008年10月24日到26日,由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主办、《重庆晨报》承办的2008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都市快报》等全国38家强势都市报的高层人员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新闻传媒学院的专家,以及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的代表,围绕“面
期刊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工商业大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以往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斯于1923年创办了《时代》周刊,着力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明镜》周刊则创办于二战结束不久的1947年。创办人鲁道夫奥格斯坦在创立初期,就定下两条基本原则:只写自己想看而在其他报刊上看不到的文章;不论敌友,绝不向任何权威低头。  无论是《时代》周刊还是《明镜》周刊,都因
期刊
5年前的10月,世界传媒大享默多克在中国演讲时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传媒业不仅是一项具有巨大盈利价值的产业,更是一项能够极大地造福于社会、提升人们社会素质的公共事业。因此,传媒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标志,甚至是其福祉所系。”今天,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门槛上,回望中国传媒走过的30年历程,再来审视默多克的这句演讲词,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传媒“福祉”的含义:这30年改变和成就了中
期刊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作品创作和传播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支持,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公众因数字和网络技术而拥有了获取和使用作品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公众与权利人在直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如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规范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行为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
期刊
“数字”或“大事”构成历史的骨架,“身影”和“故事”则是历史的血肉。  回首30年中国传媒改革的风雨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或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身影,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故事。本期传媒人物——辽宁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姜凤羽,就是其中之一。  ——编者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之时,姜凤羽进入《辽宁日报》,开始传媒生涯;20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