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基因作物的诞生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m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人并不了解转基因是如何操作的。这个听起来神秘的技术到底是什么?人们又是怎样把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插入目标生物中?转基因产品都转入了什么基因?
  什么是转基因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片段。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形状像两股螺旋的楼梯,它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着生物体的性状,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因转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植物界的异花授粉是物种内基因转移的典型现象。这种种内基因交流现象便是杂交育种的生物学基础,人们通过干预植物的授粉活动,将需要的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并通过一代代的人工选择,使杂交得到的性状组合得以稳定遗传,形成新的品种。
  除了种内的基因转移外,自然界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这种基因转移多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产生。病毒可以插入宿主细胞的DNA链中,并正常表达,一些细菌的质粒也具有类似病毒的功能。农杆菌侵染植物伤口的过程就是物种间基因转移的典型案例。
  转基因技术便模仿这种自然界的物种间基因转移,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人为的把外源基因(可以是同种不同植株中的基因,也可以是种外基因)整合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新的性状,并能把这些性状遗传下去。例如,转基因抗虫棉,是把微生物体内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普通棉花中,使棉花可以产生一种针对棉铃虫的蛋白质,避免植株叶片被虫子啃噬,从而达到抗虫的效果。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在技术上较为复杂,要求也很高,但是具有常规育种所不具备的优势:拓宽可利用的基因资源,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向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此外,还可将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等生物制品。
  如何实现转基因
  一个转基因作物的诞生一般要经过以下流程:
  首先要选择需要的性状,并找到相关性状的基因编码。然后将需要的基因分离出来,建构到合适的载体上。然后通过中间介质或物理方式导入目标体,进行转化,形成转化体。再通过用作标记的抗性性状筛选,选出成功表达外源基因的植株。
  载体介导转移系统是最常见的转基因方法:将外源基因重组到合适的载体系统,通过载体将携带的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整合在核染色体组中并随核染色体复制和表达。农杆菌Ti质粒或Ri质粒介导法是迄今为止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多、机理最清晰、最理想的载体转移方法。农杆菌细胞Ti质粒上有段T-DNA,农杆菌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植物基因中。人们将目的基因放入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除了使用中介外,外源基因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直接进入植物细胞。基因枪是通过动力系统将带有基因的金属颗粒(金粒或钨粒)射进植物细胞,获得转基因植株。
  利用植物开花、授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也可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
  在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植物细胞后,还需要确定细胞是否能正确表达外源基因并将其稳定遗传。只有少部分细胞能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核基因组,而整合后能够成功表达的细胞更是少数。因此在转基因操作中,常使用特异性选择标记基因进行标记,以便有效地选择出真正的转化体。抗生素抗性基因与除草剂抗性基因常用作选择标记基因,与目标基因在同一载体上标记转化体。标记基因在受体细胞表达,使转化细胞具有抵抗相应抗生素或除草剂的能力而存活下来,非转化细胞则被抑制,杀死。
  有了合适的转化体,就可以进入安全性评估和育种试验。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往往难以直接获得理想的品种,转基因个体面临着外源基因失活、纯合致死、花粉致死、其他性状变化等问题。因此人们往往结合杂交等常规育种手段进一步筛选,最终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品种。
  转入的外源基因有何功能
  2000年,已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物种达上百种,其中包括重要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向日葵和亚麻等;另外还有重要的蔬菜、牧草、花卉和部分木本植物(2000年数据)。在建立转化体系的基础上,人们已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目的基因转入植物。以下是转基因植物育种的几个主要方面。
  抗病毒基因工程:抗病毒是植物基因工程早期比较成功的研究领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起,转基因抗病毒产品西葫芦和番木瓜等多种作物被培育出来,并获得商品化生产许可,其中抗病毒型番木瓜在美国广泛种植。
  抗虫性基因工程:1996年,转Bt基因(一种源自苏云杆菌,被广泛使用的生物杀虫剂)的棉花、玉米和马铃薯已在美国获得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抗虫玉米和抗虫棉是推广面积仅次于抗除草剂大豆的两种转基因作物。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北美很受重视。在新大陆的几个农业大国中,抗除草剂作物被大面积种植。抗除草剂作物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使生产者能以简单、高效的方式进行除草作业,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抗除草剂植物中转入了抗特定除草剂的基因,理想状态,生产者在除草作业时只需要用相应的除草剂即可完成除草作业,不需要多种除草剂混合使用,或人工除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代表性作物为抗除草剂大豆、玉米和油菜。
  抗真菌、细菌病害:研究者把抗菌肽基因转入烟草和马铃薯,转基因植株对细菌性病害——青枯病产生抗性,抗性比原品种提高1-3级。从20世纪末开始,人们陆续从植物材料中克隆出越来越多的优良抗病基因,比如玉米抗圆斑病、番茄抗叶霉病、水稻抗白叶枯病等抗病基因。其中野生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基因Xa21已被成功地转入水稻栽培品种中,转基因抗病水稻已进入大田试验。
  其他特殊要求:转基因还应用在一些要求特定目标的育种领域。比如培育高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盐)、创造雄性不育、作物品质改良(比较典型的是金黄大米,转入了一种胡萝卜素基因,改善大米营养),制造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物质(研究者试验开发一种转基因西红柿用来生产乙肝疫苗)等方面。
其他文献
“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的《醒俗画报》,1907年3月创办于天津。先为旬刊,后改五日刊,1908年5月更名为《醒华画报》。后因政见不同,温世霖与陆辛农另组《人镜画报》,《醒华画报》改由陈恭甫接办。5月16日,该刊增发《醒华日报》。1910年8月,《醒华画报》与《醒华日报》合并,每月由发行9期改为15期,逢双日出版。《醒华画报》大约于1913年1月(1618期)后停刊。以上文字,据侯杰、王昆江
期刊
我们进入戒备状态,打起背包,戴上钢盔,也发了枪,准备到中国去,那是1945年8月初。一天,我们终于上了军用运输机。有位上士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降落伞包,让我们交一块钱押金给他。他说,不用担心,如果到时伞没有打开,我会把一块钱退给你们。我们坐在飞机上等了几个钟头,突然又打开门让我们下来了。原来日本投降了。  我们原来的任务,是到雷州半岛修建军用机场,那里有个老堡垒,需要在附近修个机场,供美军飞机起降。
期刊
六千年前的半坡人非常“爱美”,已经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小装饰。我们现代人总是对古人估计得有点儿低,对他们以前的生活形态设想得不够大胆。其实,半坡人那时穿得并不比我们差。  “九朝古都”有块儿“风水宝地”  1953年,我带领一支考古队回到陕西搞发掘。那时候,我已经和陕西当地合作做了些“课题”,觉得陕西要做的东西太丰富了。号称“九朝古都”的西安的近郊,帝制时代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和当
期刊
谈“因”字前,先看《管子·心术》中的因之论:“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
期刊
童年  曼德拉1918年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特兰斯凯是南非最大的黑人保留地,主要居民是科萨人。科萨人原本拥有这里的一切,然而18世纪欧洲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被奴役与反抗成了科萨人祖祖辈辈都要做的事情,也是曼德拉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故事。曼德拉的父亲曾经是酋长顾问。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之后曼德拉被酋长收养。在酋长那里,曼德拉每月都出席会议,学会了领导规则。曼德拉在16岁接受了割礼仪式,
期刊
今天,有谁胆敢不面向未来?有谁不需要从历史中配制一些解开未知的钥匙?  变化的力量,已经彻底粉碎了现在。我们拥有的是历史与未来。  我们如同一个挑夫,历史与未来,是愈来愈庞大的两只箩筐。现实,只是扁担与肩膀交接的支点。  今天,谁的脑子里只有一个观念?谁的眼前只有一条道路?  选择的自由,已经充分颠覆了惟一不二。我们拥有的是丰富和迷惘,兴奋和疲惫。  我们如同一条河流,随势赋形,背山面海,乐水成王
期刊
元行钦闹市斩首  元行钦本来是李嗣源的手下败将,投降后,李嗣源还给了他优厚待遇,但他此时却选择忠于李存勖。他从邺镇返回,驻守在卫州,命人向朝廷报告:李嗣源已经造反,与邺镇赵在礼的贼众已经合兵一处。  李嗣源此时一边准备回到朝廷自辩,一边连续不断地给李存勖上书,说明自己不想造反,也没有造反。  李嗣源的长子李从审在朝廷为金枪指挥使,即金枪部队总指挥,李存勖对他说:“我深知你老爸为人很忠厚,你可以代替
期刊
印度有大象军团,官兵骑象出征作战,即使背负重载,也能轻易渡过大河湍流……我曾经想,大象和犀牛相遇时是怎样的情景:驭象人继续前进,犀牛不敢抵抗,便转身逃走。  ——《巴布尔回忆录》  古代印度的信仰认为,是象支撑着世界,而在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些象则改变了历史:汉尼拔从非洲购买的战象,曾经动摇了罗马的统治;纳黎萱的座驾“昭帕耶猜耶势拍”,因为带给国家400年和平而名垂史册。  和军犬与战马一样,象被投
期刊
一位外国记者这么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而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然而个别的几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戴笠处于鼎盛时期见过他的西方人,却对他有强烈的印象。几乎所有人都被他锐利的目光所震慑。一个戴笠领导下的在敌后工作的OSS(美国战略情报局)人员说:“戴笠的身材中等壮实,外表粗犷强硬,有军人的干练。他的脸轮廓分明,尖锐的目光咄咄逼人,还有一张坚毅的嘴。”一个出身于中国传教士家庭的美国
期刊
不久前,《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热映。电影纵有虚构夸张之处(例如洛阳变成了沿海城市)也属艺术创作,可以理解。更何况电影本身的确很好看,尤其结尾彩蛋更是令人忍俊不住。倒是内中两大要素——茶与蛊——与我本人研究过的问题相关,值得一谈。尤其是后者更有意味。我本理解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今人重拾这个问题后的心态。电影也是观察社会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出传播界对热点的理解和把握。  影片中东岛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