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兴起的六脉神剑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陷入了焦虑。这种焦虑既来自对反恐战争漫无尽头的不满,也来自对非西方国家迅速崛起的担忧。去年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欧洲债务危机加剧,而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据高盛公司预测,202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尽管前者的人均收入仍低于后者。与美国以前的竞争对手相较,中国不同于属于西方阵营的德国,迥异于增长缓慢的苏联,也不像后劲乏力的日本。自从取得全球霸权,西方世界还是首次遭遇来自非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战。文明何来,众说纷纭西方人当前的危机感引发了一股“寻根”热潮。如果其他文明也能够成功现代化,甚至超越西方,那么西方保持优势的传家宝何在?换句话说,西方何以成为西方,又何以取得全球主导地位?非西方国家的人们同样思考着这些问题。早在1713年,奥斯曼作家易卜拉欣即发问:“过去与穆斯林国家相比实力微不足道的基督教国家,为何在现代逐渐统治了如此广大的地域,甚至打败了曾经常胜的奥斯曼军队?”在中国,人们更熟悉这一问题的否定形式,即中国为何没有出现科学革命并走向工业社会,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既然受到赢家和输家共同关注,解答这一谜题的著作便成为出版界的好生意。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近期推出的《文明——西方世界与其他地区》即是其中之一。 开宗明义,弗格森书中的“文明”并非“温良恭俭让”之类的道德水准(civility),而是指人类社会的发达程度(civilization)。举例来说,抗战期间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十足野蛮;然而就作战能力而言,日本仍然是比中国更“文明”的国家。当然,这两种文明概念也有紧密关系——我们常常认为西方人的行为举止也更绅士化。弗格森在书中提到,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搞不清西方怎么阔起来的,于是将西服、礼帽和帝国主义一古脑儿全搬了过来,被西方漫画家讽刺为沐猴而冠。 西方在最近五百年是如何兴起的?由于线索太多,各种学说并立,令人难辨真伪。这一研究领域的混乱局面可谓盲人摸象——有人专治经济史,则强调“资本主义”;有人注重军事史,则宣扬“尚武精神”;有人研究艺术史,则推崇“文艺复兴”;有人了解宗教史,则信奉“新教改革”;还有人醉心于政治史,自然高举《美国宪法》。在198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文化基因说”甚为流行。持此论者认为,西方文明早在希腊罗马时代即怀抱科学理性精神,虽经黑暗时代而不辍,终在近世结出启蒙运动之果云云。 这一论调至今仍然活跃,如专栏作家薛涌曾作《西方文明优越论》一文。他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语录分别摘出一句格言,说明孔子要人确信,苏氏要人怀疑,因此,中国文明的本质是尊从,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反省。可在西方,比苏格拉底影响大得多的耶稣教主恰恰符合薛涌对孔子的描述:“有一点他与苏格拉底大为不同。他直接告诉你什么对,什么不对;他自信自己在这方面有充分的权威。他要求人们遵照他的话去做。”抛去西方文明中尊从的成分不论,这种“伟人决定论”也让我们捏把汗——如果上帝让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换地点出生,东西方文明的命运就会因此全然改变吧?种种原因,浮光掠影抱持单一因素学说的人们只摸到欧洲大象的一部分,弗格森则较为全面地列出了西方兴起的六项要素——竞争、科学、产权、医药、消费社会和工作伦理,并将其称为“杀手锏”(killer applications)。倘若弗氏读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恐怕会用“六脉神剑”称呼它们。世界其他文明都没有掌握这门绝世武功,唯有欧洲在工业革命前打通了六道经脉。弗格森将西方世界的发展历程同其他社会一一作了对比:相对于中华帝国,欧洲拥有竞争性的国家体系;相对于奥斯曼帝国,新教国家提倡科技创新;相对于拉美殖民地,北美建立了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制社会;相对于非洲,欧洲拥有发达的现代医学;相对于苏联,西方的消费社会对大众更具魅力;最后自然不能忘记新教伦理——世俗化似乎部分解释了欧洲人眼下的懒散作风。套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我们正好可以总结《文明》一书:幸福的社会总是相同的,不幸的社会各有各的不幸。 弗格森号称“西方史学界的汤姆·克鲁斯”,《文明》是他最新上演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书带领读者在广阔的时空中来回穿越,甚至进入不曾发生的历史场景,这有助于廓清围绕西方兴起的某些迷雾。欧洲崛起在人类文明史上堪称奇迹——你也许猜不透个中玄机,可你一定知道那是魔术师摆弄的花样。很多人并不清楚欧洲崛起的奥妙,他们却相信这背后有股神奇的力量。长期以来,西方教科书从《大宪章》讲到《权利法案》,都强调英国的自由民主其来有自,一脉相承,似乎天命所归。弗格森则进行了有趣的“反事实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他引用史学家艾略特的论述——如果美洲白银当年流入英国,而不是西班牙,保皇党就会占据这一财源,君主专制制度恐怕就会持续下去。洛克等人政治思想的确重要,却也可能遭遇“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尽管克服了单一因素论的偏狭,弗格森却没有深入探讨欧洲获得每一要素的背景,或者没有揭示原因之上的原因。他在第一章《竞争》中写道:“与欧洲那张修修补补,五颜六色的‘被子’相比,从政治上看,东亚至少是一张单色的巨大‘毯子’。”从保罗·肯尼迪到扎卡里亚,西方学者已经多次强调政治分裂对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弗格森只是老调重弹,从中欧地理上略作解释。可中国在秦朝前后地理格局未变,为何之前出现长达三百年的分裂,之后又天下统一?欧洲在封建时代政权更为分裂,为何那时竞争没有推动文明进步?罗马帝国和唐帝国高度统一,又为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弗格森涉猎颇广,却未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使读者有浮光掠影之感。 弗氏也意识到竞争尚非充分条件,在第一章后又列举了五项要素。然而,这五项并不应与竞争并列——它们多是列强竞逐的结果。要问大象为何不像老虎,见过这两类动物的人都会指出大象鼻子更长,耳朵更大,四肢更粗。可这些特征并非两者长相有异的原因,而是需要解释的结果。唯有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与此类似,弗格森主要指出了西方领先其他地区的优势所在,而没有细致思考这些优势的历史成因。他列出的单子还可以开得更长,再加入民主、军事和殖民地,却无助于我们解开西方兴起的谜团。原因种种,尚待求索 为了破解欧洲崛起的奇迹,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西方维持其主导地位的条件,还需要探讨这些条件最初产生的原因,这两者往往并不一致。今天,科学在西方已经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但在17世纪末欧洲出现科学革命之时,它还必须以宗教教义为依托,才能得到主流社会的承认。碰巧在当时的英国,一些学者相信研究自然界有助于增显上帝的荣耀,科学研究活动因而获得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科学的应用成果在军事和经济领域逐渐显示出强大威力,欧洲各国继而纷纷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西方人当然从希腊哲学中深受教益,我们却很难说希腊哲学直接促成了科学革命。相反,亚里士多德体系在长时间内阻碍着西方科学的前进。欧洲人在享用了有些意外的文明成果后,多少忘掉了自身的发家史,以为人种或文明的优越性才使他们成就了一番霸业。 此外,我们不仅需要熟悉近因,还需要探究远因。一次交通事故由很多偶然因素造成,而在统计意义上,一座城市的事故率却可以由其基础设施或交通政策得到科学解释。弗格森在书中比较了开明的腓特烈大帝和腐化的奥斯曼三世,两人的领袖才能自然部分决定了西方和伊斯兰的文明差异。可贤明的君主不见得一定会出生在欧洲,我们要小心陷入另一种“伟人决定论”。聪慧的头脑在各个文明体中不断涌现,问题在于谁更能够利用它们。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火器技术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不同命运。火药传入欧洲后,人类由冷兵器作战转入热兵器作战,开启了军事史上划时代的新篇章。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告诉人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而欧洲人更懂得如何利用它。在金庸小说《碧血剑》中,作者借书中人物程青竹评论道:“火药本是中国物事。咱们用来打猎做鞭炮,西洋人学到之后却拿来杀人。” 弗格森在这一点上为中国人说了句公道话。早在14世纪,中国即有《火龙经》一书问世,书中提到火箭和空心大炮等先进武器,可见老祖宗并不缺乏军事头脑。然而,早期火器的杀伤力不如弓箭,在同传统武器共存了一个多世纪后,火器才在欧洲占据了兵器谱上的领先地位。考虑到如此漫长的研发过程,只有战争频繁的时代才可能不断刺激火器的工艺改进。而中国自元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期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也就没有进行相关变革的动力和压力。因此,近现代史上的欧洲的确比中国更有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武器系统。 去年西方学术界还推出了两部相关主题的著作,一部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另一部是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相较而言,弗格森既比不上福山的洞见,也不及莫里斯的渊博,但他的确拥有判断时局的嗅觉。在过去五年,弗氏曾五次游历中国,到访过从延安到重庆的许多城市。在中国的见闻再一次肯定了他的观点——西方文明五百年的统治地位即将结束。弗格森撰写《文明》一书,用意正在提醒西方精英保持其优良传统,甚至不惜以有些耸人听闻的警语示人。至于如何保持传统,他在结束篇章中寄望于对下一代的历史教育。此论虽不同于西方学界对理工科教育的强调,却难免带有历史学家的自卖自夸之嫌。 很难说西方在弗格森列举的六大指标上正在衰退;相反,西方整体在过去三十年变得更繁荣富强,可全球化以更迅猛的速度推动了东方复兴。从长程历史来看,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东西方文明仍在继续竞争,如果“向天再借五百年”,我们还很难预测谁主沉浮。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未来的选择是像日本人那样照单全收,还是有针对性地采取赶超战略?这是我们需要针对自身文明回答的重大问题。(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其他文献
与民族这一共同体相比,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民族主义却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15世纪以降,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逐渐锻造出来的对于西方各主要民族的政治认同,以及围绕着这种认同所日渐丰富的文化形态。这一政治与文化双重推进的民族主义伴随和促进着欧美各主要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期刊
台湾大学学生保卫钓鱼岛运动发生在1971年春天。在白色恐怖依然笼罩的70年代,保钓运动本身在几个月内就结束了,但是台大学生在保钓运动的带动下,掀起过一场学生要求政治改革与走出校园关怀社会的“上山下乡”行动。这一连串的活动却在1972年年底因为校园里左右翼对民族主义问题的激烈争辩,引来当局的疑惧而在1973年春天动手逮捕左翼师生之后,戛然而止。这个起于1971年春天的保钓运动所带来的校园热闹景象,只
期刊
2012年10月,我在上海参加了由上海双年展推动的亚洲现代思想论坛,这个会议邀请了来自亚洲不同社会的重要思想人物,其中也包括日本冲绳的新崎盛晖先生。新崎先生的《冲绳现代史》已经由三联书店出版,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而在当下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紧张时刻,冲绳处在紧张的最前线。中国的媒体在关注钓鱼岛问题的时候,即便在视角里引入了冲绳,也基本上是把它作为日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至多不过关心冲绳被萨
期刊
[文章导读]西学东渐以来,宪政问题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思考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期间的经验得失,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重做整理工作,但还有进一步推进和拓展的空间。本文的作者通过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重新释放出理解政党、宪政和社会关系的空间。认为局限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下来谈中国的民主宪政问题,是把中国的问题收缩为城市和中产阶级的问题,这是对梁漱溟希冀通过乡村建设来抵达宪政之思想的背离。  今
期刊
古老技艺面对新困局    青海热贡地区的吾屯,现在成为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以传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唐卡画技艺闻名于世。唐卡是藏传佛教修持以及传播的法门之一:画在布帛之上的神佛,在方寸间蕴含整个佛教的义理。诸神佛的形象、姿态、手印甚至法器,都有佛经上的依据。唐卡画师必须了解所有规范,也必须彻底遵守这些规范。  从前,吾屯的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佛者”,他们凭借精湛的画技,在广大辽阔的
期刊
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还隶属四川的涪陵师专“支教”。每天早上,他跑步经过各种刷满汉字的墙壁时,都试图读出那些方形文字背后的神秘寓意,却只能认出寥寥几个简单汉字,比如“人”“文”之类。  当时他对中国的认识,大概相当于他的汉语水平:模糊粗陋,却又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经过持之以恒又
期刊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主义”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用来表达一种虽来自民间却基于国家立场的情绪化态度,它可能是扩张性的(在种种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叙事中),也可能是防卫性的(在对一系列国际关系事件的反应中:从1998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到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和海外华人保护奥运火炬运动)。在提醒我们仍然身处于一个西方主导的民族国家体系之中这一点上,这种情绪化的民族主
期刊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在经历了几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后,已日渐归于沉寂。这固然与之后中国政经形势和学术资源的变化所导致的进一步思想分化有关。但也必须承认,当时双方的思想论争本身亦存在问题,致使一些重要的论题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例如争论双方过于注重主义之争而非问题之争,即使讨论具体的问题,也流露出重思想轻学术的倾向。此外,双方的立场也往往被化约式的处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
期刊
英国骚乱发生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世界已经将目光转向惊心动魄的欧债危机。但英国骚乱仍是我们值得回顾的一课。 从英国知识界的各种分析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持左翼立场的人士倾向于结构性分析,大都认为个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处境的左右,而保守派则更多从个体责任和道德层面进行谴责。不过正如英国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2011年8月11日在英国议会所言:“解释不等于开脱。”即便是那些
期刊
[编者按]关于欧洲危机的讨论,本刊虽已登载过一组封面文章,但由于危机依旧在蔓延,目前为止还没有恢复的迹象,所以仍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一直以来的讨论,都缺乏深入欧洲内部的视角,为此,我们特组织这三篇文章,来推动这一讨论的深化。福利国家被看成是此次危机的主要罪魁之一。但在英国欧洲史学家萨松看来,这一政策恰恰是欧洲有别于美国的自立之基。与他不同,在另一位欧洲问题专家托雷夫兰卡看来,欧洲的分裂已是板上钉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