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的弱点,就能真正拥有希望,拥有光明的前途。我们的教师若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愿与同行一道,努力改变自身弱点、不足,致力于作文教学工作,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生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让每位学生都能爱上写作。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试图找出自己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谋得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体验生活,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大自然奥妙无穷,社会生活色彩斑斓,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学生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二、创设情境,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即便是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其中缘由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缺乏生活认识和语文表达能力以及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在细致处着墨,把细节表现出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三、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要经常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等,不拘形式,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说穿了,说透了,中学作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体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就必须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写作题材的多样化,使作文面向生活实际。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2)尊重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合作一篇文章,可以共同修改,相互评定,共同斟酌,“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多人智慧胜一人”。合作写作有着许多个体写作所不能达到的功能与效果。探究,则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作文,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探究的对象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社会。探究的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的范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转变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评判者的角色,创设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通常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最终的评判者。我们居高临下地给学生打分,并往往以自己的好恶和价值取向来作为作文评价的标准。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是否需要改一改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学生作文的评读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第一,学生自己。他们拥有对自己作文最高的评判权,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逻辑,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第二,同班同学。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投,又朝夕相处,彼此基本了解,相互有共同的语言。因此他们在一起可以直接地交流,真率地讨论,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水平。第三,老师。我们应是同学们比较信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从评判者转化为读者,朋友,平等地阅读,民主的讨论,给出诚恳的意见,同时也应容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对于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特殊的视角,不要轻易否定,对他们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指责。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也应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其信服。从而保护学生的创作个性。第四,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同学或朋友。我们的老师可以创造某些条件,如创班刊,办校报等,刊登学生的作品,也可向其他报刊积极推荐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总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有回到社会中,才能得到升华。他们通过观察获得灵感,通过社会实践增长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着的大千世界。“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源,是学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甘泉。探究性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作文的“常青树”。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心情轻松地作文,使其心里的话语自由流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一中学)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试图找出自己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谋得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体验生活,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大自然奥妙无穷,社会生活色彩斑斓,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学生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二、创设情境,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即便是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其中缘由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缺乏生活认识和语文表达能力以及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在细致处着墨,把细节表现出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三、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要经常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等,不拘形式,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说穿了,说透了,中学作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体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就必须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写作题材的多样化,使作文面向生活实际。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2)尊重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合作一篇文章,可以共同修改,相互评定,共同斟酌,“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多人智慧胜一人”。合作写作有着许多个体写作所不能达到的功能与效果。探究,则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作文,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探究的对象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社会。探究的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的范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转变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评判者的角色,创设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通常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最终的评判者。我们居高临下地给学生打分,并往往以自己的好恶和价值取向来作为作文评价的标准。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是否需要改一改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学生作文的评读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第一,学生自己。他们拥有对自己作文最高的评判权,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逻辑,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第二,同班同学。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投,又朝夕相处,彼此基本了解,相互有共同的语言。因此他们在一起可以直接地交流,真率地讨论,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水平。第三,老师。我们应是同学们比较信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从评判者转化为读者,朋友,平等地阅读,民主的讨论,给出诚恳的意见,同时也应容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对于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特殊的视角,不要轻易否定,对他们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指责。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也应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其信服。从而保护学生的创作个性。第四,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同学或朋友。我们的老师可以创造某些条件,如创班刊,办校报等,刊登学生的作品,也可向其他报刊积极推荐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总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有回到社会中,才能得到升华。他们通过观察获得灵感,通过社会实践增长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着的大千世界。“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源,是学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甘泉。探究性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作文的“常青树”。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心情轻松地作文,使其心里的话语自由流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