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哲学反思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332904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30年以来,积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的国际化进程,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对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哲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价值指引。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际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展,泡沫经济破灭,大量人口失业,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终于再一次尝到了自种的恶果。人们应该深刻反思这种以追求经济总量为根本目标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是市场经济形式而不是别的经济形式?归根结底,这其实是根源于人类生命本质充分展开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人类人性自然驱使而企图满足这种自然驱使的一种手段,是人类本质的一种“物化”形式,是人性本身的自然欲求决定了市场经济形式,所以我们将市场经济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经济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形式促进或者扭曲了人性本质的充分展开。
  政府要实施正确的宏观调控,自然是建立在对综合国力这一问题理解的价值取向之上的。在市场经济“是手段还是目的”上进行还原。
  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成为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把人“从人对人的依赖”解放出来的手段,经过这一手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走向未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在综合国力的考量上,一个国家能否有足够的能力为该国公民提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软硬条件、能否有能力使人民不再在被迫劳动的异化状态中消耗生命才应该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价值基石。
  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自由国家。”因此,虽然我们今天不能够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样一个完善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至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朝向这个目标前进。
  进而,我们有这样的疑问,以上的对综合国力的新解是否能够使中国在国际化的世界里立足?
  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运用,现代化进程必定亦是国际化的进程,这个趋势是各个国家所不能够抗拒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卷入到一个全球庞大的市场网络。人们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本国的资源换取别国资源,发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进行生产并进行产品交换。然而国际化也带来了恐怖主义全球化、经济危机全球化等等,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客观的辩证的看待。
  经济国际化带来意识形态的宽容不代表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丧失。今天社会主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放市场,运用资本;资本主义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福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人们仿佛看到“资本主义”越来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越来越“资本主义”了。世界仿佛趋同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再有界限了。然而,社会主义不应该沦落成为资本主义那种“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上去,不应该将道义价值与经济价值混淆,不应该在全球化进程里模糊了社会性质和迷失了价值取向。
  国际合作的加强不代表民族主义的彻底消除。全球化的资本带来了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各式各样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带来激烈的社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毋庸置疑,全球化在带来了世界的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也曾经带来了“世界大战”。今天,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和日益扩大的国防。市场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放弃自我价值取向,而应该树立自己的更加坚定的信念,以外柔内刚的意志力量迎接并存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认清市场经济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手段,而市场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如何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家现代化,是当代中国价值取向构建的宏观任务。既要主动融入,又要“出淤泥而不染”,不卑不亢的以全新的姿态站立于世界的东方。
  
其他文献
本文就门诊护理人员导诊导医工作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开展导医服务的社会需求和在导医服务中医护人员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护理态度、服务质量等.
摘要文章首先研究了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该国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区域政策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13.13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战略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初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1 日本区域政策的特点    1.1区域发展政策
本文讨论伤口的疼痛即是一种心理体验,又是一种躯体反应.因此,根据病人换药时的各种疼痛反应,做好相应的疼痛护理,是帮助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也是缩短
本文从中人的自然状态谈起,阐释人们为保护自由及财产等而通过社会契约形成国家,使人们的授权组成执政政府,进而浅析议会主权和理性自然法的法治思想及权力制衡机制是最能体
护理工作从97年开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确实收到可观的成效,持续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永恒的话题.但在实施持续质量管理中,往往有个别人持消极或抵触、抵
本文结合作者在临床护理的实践经验,就门诊换药室护士在与病人交谈中的语言技巧与艺术进行探讨.重点介绍了选择合适的称呼,因人而异交谈及交谈的针对性等.
摘要所谓伦理,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在这种语境下,人与环境之间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具有一种真正的伦理关系?这显然不是通过将环境进行拟人化就能够得以实现的,而需要一种存在论上真正的奠基。然而如何奠基?这需要真正确立自然的人的本质。  关键词人环境伦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B098文献标识码:A    在以智者派为肇始的西方传统语境中,世界概念是以认识论为前提得以确立的。在智者派看来,“人是万物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