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书笔记》五则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catca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音韵及吟诗“习字秘诀”
  1992年10月24日下午四时,我去给先生送书信,恰逢最后一位客人离去。先生嘱我以后送信如无急件,不必天天送。遂留下我的电话号码和名字。当先生往笔记本上写时,我笑着说,河南大学于安澜先生说“志合”这个名字很俗。先生说,那就把这个“合”改成那个“和”。我笑着说,那我不就假冒成《渔歌子》的作者了?先生说,无妨,你就叫张志和,字唐人(自此我就开始用“张志和”这个名字)。先生又问及于海晏先生的年龄,我回答说,于先生已经九十高龄了,身体很好,只是听力略有下降。先生说,不要说九十岁的人,我的听力也不好了。又笑着说,你说现在的人就是长寿,钟敬文先生(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八十九岁了,虚岁九十,也还很精神呢!
  我又谈及在河南大学时,于先生曾说他想搞一本书叫《五韵合编》,先生问,具体是哪五韵?我说,因没有时间详细请教,不知道于先生说的是哪五韵。先生便说,可能是《集韵》残卷、《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但此事难办,韵有南北,又难分南北。比方说,周密(南宋人,文学家,著有《武林旧事》等)是济南人,住在杭州,他如果编韵书的话,就恐怕难分出南北来。音韵受作者时地限制,很难说就代表了当时的标准韵。
  先生又说,有一种奇怪现象,音韵从西北到东南的江浙、广东,至今都还有入声韵,但东北和西南没有。我是地道的北京韵,但有时也说入声字,别人以为怪,我是背韵书背出来的,譬如“刻”,既说“ke”,也说“kai”。又谈及吟诗,我说,河南大学的华钟彦先生能吟古诗,已故,他家里有不少磁带。先生笑着说,吟诗是一个人一个样儿。过去,黄季刚(名侃,笔者注)是湖北人,吟诗像唱皮黄一样。谈及此,先生将所著的《诗文声律论稿》一本送我,因是手写的,我说,这一本我已经读过,还当字帖临写过。
  话题转到书法上,先生说,学书切忌苦练。临池写字如同打台球、下象棋一样,是要有兴趣去“玩”,学问也是“玩”出来的,如当作什么重大的事情来做就坏了。当年胡适先生在辅仁大学讲演,有人问怎样做学问,胡适说,我送你一个法宝,就像孙悟空三根毫毛一样,一是会“玩”学问,二是要会一门外语,三是要备一本大辞典,因为问别人不如查书。要是不会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有人说写字没有别的,就是多写,这是不对的,是要写得准确。方法很简单,譬如一本字帖,可以先看着写一遍,然后在要写的字上面覆盖一层塑料布,塑料不沾墨,可用肥皂水抹一下,在上面写,这就叫“摹”。然后再临写,字的结构就容易掌握了。这样来得快。不要看书论之类的东西,什么笔法,尽是胡扯八道,康有为、包世臣、阮元都是胡扯。我告诉你一个学书法的秘诀,叫三多有钱多买帖,有时间多临帖,没有时间临写就多看帖。我的看法,少临碑,多临帖。石碑上的字是刀刻过的,失去了原样;帖,也就是墨迹,容易看出运笔的真实情况。康有为谈书法很玄,譬如他说写字要“中画坚实”,哪有的事?譬如写一横,四面都是用刀刻的,怎么个“中画坚实”法?还有什么“中锋运笔”(说到此,先生随手拿起一支毛笔,蘸了清水在一个旧信封上为我做演示),只要下笔,笔锋就铺开了,中锋何在?所谓的中锋也就是笔画的两面都光。还有执笔,有什么单钩法、双钩法、龙眼法、回腕法等等(说着,先生伸手比划了一个姿势),我说这叫“猪蹄法”,可以吗?我们都乐了。
  我又问及目前写字用什么毛笔好,先生感叹说“没有”。便从身后的书架上给我取出两支毛笔来,山东掖县兆志笔庄所制的“青山白云”羊毫笔,一大一小,我几乎视为至宝了。
  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1992年11月26日晚七点半,因欲同先生多叙,所以,在晚饭后去先生家。
  我拿了三幅习作,一是用欧体楷书写先生的论书绝句“西京隶势自堂堂……”等几首诗,二是临唐人写经一段,三是放大临写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片段。先生逐一看过,说,用欧体所写的这一幅不佳,关键是没有写出自己的体段,写得散,没有主笔,宋代的蔡襄、明代的文徵明皆有此病;临唐人写经的这一幅比较好,先生指着其中的“磨、诸”等字说,这几个字写得笔笔有照应,就好;又看我临写的行书《圣教序》一纸,先生说:“这已经写得很好了,但执笔似乎仍有不妥处。”先生说悬肘、悬腕应因所写字的大小而宜,不可勉强。
  看完了我的习作之后,先生又告诫说,临帖习字切不可急于求成。
  我问及以后该如何练?楷书如何写出自己的面貌,如何创新等问题。
  先生说,如果你这么想就坏了。入古出新是出之自然,不是有意求新。只有多临帖,临好帖,到后来你想写得和古人一样也不可能了。因为你本身是这一时代的人,你就不可能写得同古人完全一样,也不可能写得同未来的人一样。这就是说,你的字脱离不了你自己的时代氛围,自然就有自己的面目。王羲之的字也是因为合那一时代人的口味。所以才受欢迎。在他以前,字都写得比较拙。到他手里,字写得比较好看了。所以唐朝人说“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犹能换白鹅”,何谓“俗”?这不是胡扯嘛!柳公权的字写得好,黄庭坚的行草就是从柳公权出来的,不过是用柳字的结构,然后笔画向外辐射而已。所以,他一写小字就不行了。
  我说,在古代的楷书中,我最喜欢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行书最喜欢《圣教序》。先生说,《圣教序》确实好,此帖相传为唐朝的和尚怀仁集王羲之的字而成,但其有些字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
  我说,结尾的几行题款就不像,有些字拼凑的痕迹也很明显,如“匿”字等。
  先生说,不仅是结尾的那几行,正文中也有,王羲之的祖上有叫“王正、王旷、王恂”等名字的。王羲之不管写什么,按照封建礼教,他都是要避讳这些字的。如为避讳“正”字,将“正月”改写为“初月”等,但《圣教序》说是集王羲之书,其中却有“正”和“旷”等字。这些字就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但不管是谁写的,它本身就是好,这就行了。临写《圣教序》如果能把它当作楷书来看待,慢笔临写,那效果是很好的(谈到这里,先生又指着我临写的《圣教序》)。你临写的有些字好,但有些字就不行。如这个“能”字,左边的“月”中间没有交代,这就不好。有些字虽然写得好,但那是“蒙”的。因为你下笔前,心里没个准儿。所以这就需要临帖。尽量将结构把握准,笔笔都到位置才算好。   我又说,《圣教序》碑文其实不仅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所写的《圣教序》,还有高宗李治的《记》和《心经》,应是三篇文章,现在出版字帖都仅题为《怀仁集圣教序》,恐怕不够妥当吧。
  先生说,不是三篇,《序》和《记》的后面还各有一段《跋》,所以应当是五篇内容。立碑刻石的本意是要彰显文章的内容,到后来人们买椟还珠,只管临帖习字,不问内容了。
  我说,有朋友劝我不要再临帖,说我的字每一笔都像古人写的,没意思,所以,劝我抛开字帖去创新。
  先生说,这种话我从18岁听到80岁,还在听。就有那么一些人,这么想这么干,但那样能行吗?古代人是脑瓜儿朝上走路,你要创新,来一个脑瓜朝下走,让人看看。为什么不那样走?创新必须是继承前提下的创新。譬如谭鑫培、梅兰芳的戏唱得好。那是他们在当时先对以前的戏剧唱腔、表演等有了学习和借鉴,然后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的特色,唱出来能被当时人所接受,受到了欢迎。这同样是个时代氛围问题。如果现在再让谭、梅站在舞台上去唱,也未必能受到听众的欢迎。话又说回来,后来人学谭、梅,无论学得如何像,人们看了也不会说那是谭鑫培、梅兰芳所唱,最多说谁像谁罢了,毕竟不可能完全一致。学书也是这个道理。多少人临写《兰亭序》《圣教序》,总要有他自己的一些特征,有他自己那一时代的东西。这个道理从签名具有法律意义上可以看出来。法律上的签名就证明人是不能完全模仿得与别人一样的。50年代,有个人模仿周恩来总理的笔迹,从银行取出了20万元人民币,一大麻袋钱,他算骗过了银行的职员,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这人当时钱花不出去,只好在家烧锅,最后还是被枪毙了。音乐也是一样,弹钢琴的弹奏贝多芬、肖邦的曲子,再弹也不可能让别人说他是贝多芬、肖邦。如果说要当钢琴家不练习以前的名曲,乱弹一通就算创新,那可能吗?练名曲是练指法和乐感,最后弹出的曲子却是他自己的。
  先生又说,不少人谬赞我的字如何如何,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学习了古代书法,最后写出了我自己的样子,有人骂我的字是馆阁体,笑话,我想写得像馆阁体,能做到吗?我是这一时代的人,就脱离不了这一时代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写出的字总要带有时代特征,怎么能像馆阁体?再说,现在拉一个清朝的翰林来,让他写,他写的字现代人也未必欢迎。这就是入古出新的道理。所谓“出新”是出之自然。
  我插话说,在河南大学时,于海晏先生也曾教诲我说,学写字如学带兵打仗,将军用兵是跟元帅学的,团长跟旅长学,然后有了作战经验,才能打仗。
  先生说,你甭管跟谁学,哪怕是跟老战士学,打枪总得是闭上一只眼,瞄上准星,扣动扳机;总不能睁着两只眼睛,或端起枪来乱放一通。那些个要创新的人,就是乱放枪,或要脑瓜朝下走路的。
  现在的人,有不少要么为了出名,要么为了求利,再不就是为了胜过别人,所以就急于创新,抱着这样的目的,字是不可能写好的。
  给我改作业
  前些日子,先生住院疗养,近月余没有见到他。1993年4月24日,先生疗养归来,我作瓦当纸对联数幅,拿给先生看,计有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雨后绿苔生石井,秋来黄叶遍绳床。
  3.蝉噪林愈静,乌鸣山更幽。
  4.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5.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
  6.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先生逐一细看,连说好!好!未了兴致,拿起笔来为我修补了若干个写得不到家的字。
  第二联中,先生修补了“后、绿”两字;第一联中,先生说“横”字写得最好,写得很结实,结构紧密牢固。但“斜”字用笔有不到处,又题笔补足之。第四联中的“雾”字,我写成了简体字,先生说:“不可,必须写繁体,这样繁简体混用,是不允许的。”先生遂在这一条上写下繁体的“雾”“龙”和“建”等字,为我解释汉字结构的奥秘。我说,就是写不好“书”这个字,先生即执笔为我示范一遍,我说,原来这中间一竖是最后写出呀。先生说,可不是嘛。遂将毛笔递给我,说,你写一下试试。我写了一遍。先生笑着说,这不就好了?先生又讲了像“书”这样横画较多的字各笔的处理办法。
  作书当从大处着眼
  1993年5月26日下午,我将所写四尺整纸习作二件给先生看,一为杜甫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一为临米芾《方圆庵记》。时北师大出版社的二位同志在,先生看过。笑着说,写书法,有人是单字好看,整幅不好看;有人是单字不好,章法好。这两幅就是章法好,但单字不尽好。遂一一指说其好与不好。我又恍然大悟。因前此我未觉其不好,先生明眼一照,拨开我眼前浮云,收益良多。继而,先生又说我仍须再写楷书,以正结构。我说,柳公权帖我曾临写五年,仍不能得柳体结构之要,后转临欧。先生说,那要看你的着重点在哪里。关键是不能在细枝末叶上用功,要看大处(说着,先生拿起笔来,举《三体石经》、颜、柳、褚诸体字之笔画,一一举例实验)。迷惑人处在头尾之用笔。有人学褚遂良,舍本逐末,成什么样子了。学柳公权,也不能光看点画起收,要看整体结构。不妨用铅笔画出字画中线,然后再用毛笔填黑。这样看结构必好。所以说,临帖临碑,有些虽模糊不清,但能够见其大概,也是可以临写的。小节不拘,大节不亏嘛。
  说到此,先生又展纸作字。此因国家教委“源泉工程”所请,为作五言诗一首,并书成条幅。我为先生扶纸,并用心体会先生所讲的上述道理是怎么体现在他的书写中的……
  临帖掌握字的结构至为重要书论不可多读
  1994年元月6日下午四时许,先到邓魁英先生家交论文《<三国演义>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一篇,后去启先生家。先生时因小恙,独自在家,见我进来,很高兴,先将《第二届国际书展作品集》惠我。我将所临赵孟頫《胆巴碑》数十字呈先生阅。先生讲,赵孟頫的字盖由唐人写经及学柳公权而来,遂拿出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影印墨迹残纸一一指说。
  先生又讲他在二十一岁时,曾以八十元买得明拓本柳公权《玄秘塔碑》,连续临写了七遍,才感觉字立起来了。到了解放前夕,又临写赵孟頫的字和唐人写经、智永《千字文》和欧阳询的《皇甫君碑》等,渐渐得其书理,再写宋朝人的字,便感觉无不如此。这才明白,字的结构极为重要。所谓字的体,拿人作比喻,都不过是衣裳而已。其骨架全都一样,如人,虽然有高矮胖瘦之别,但骨架大体都是一样的。所以,掌握字的结构至为重要,而点画的粗细往往是用来补结构之不足。遂以笔补我所临赵字之“普、慈、为、议”诸字,并一一说明所补改之由。先生于书理之洞达,比喻之贴切,于斯可见。   先生又嘱我,学书法,临、摹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光临帖不行,还要将“摹”的方法用上,结构便会大好。这种看似小孩子学书的方法,对小孩子确实有用处,例如因为不识字,不知道笔画顺序,需要用描红的方法。其实,对于成年人学书法,这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但对不入门的人,我也不对他讲,讲了也没有用,入了门的人再用这种方法,那是大有好处的。
  我问,《倪宽赞》确实同褚遂良写的《雁塔圣教序》不同,是否是褚遂良所书。先生说,不是。传世的褚字大概就只有《雁塔圣教序》和《伊阙佛龛碑》。但褚遂良的字,下节矮,不符合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见临写页),就好比一个人戴了帽子,穿了垫肩的衣服,却穿着平底鞋,不好看。接着,先生又讲褚字的用笔之法,说清朝末年的赵世俊是溥杰的老师,教他学褚书,溥杰的柳叶书就是从学褚遂良来的。又讲,颜体和欧体的笔画有相向和相背的不同,这种不同叫做“取势”,看笔画的不同,就不必管它上边的虚尖儿。我说,沈尹默先生的作品中有临写《倪宽赞》的。先生说,沈老临写邓石如楷书和隶书下功夫最多。我去上海,沈老曾为我写了一段《兰亭序》,并题要我“校正”,那是客气话。我对于《倪宽赞》的看法,也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他又说,沈老曾为燕京大学题写过校牌,写得真好。
  我说,看沈老留下的书法作品,他似乎不善于写大字。先生说,不是,这大概是因为他眼睛高度近视,他后来简直就看不见了,所以有些字写得不好。
  这一次,先生又讲到,书论之类的东西不可读,如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冯班的《书法正传》都是胡扯,所以说,我的《论书札记》只讲到“三多”(即以前先生曾经给我讲过的“有钱多买帖,有时间多临帖,没有时间多看帖”)。我因此也深有感悟。我说,杨守敬的《书学迩言》怎么样?看他写的字也实在不好看。先生说,杨守敬当时去日本,带了一些魏碑的拓片,在日本讲授,影响很大。有个日本人叫日下部东作,号“鸣鹤”,他写得很好。当时,杨不会说日语,日下部东作不会说中国话,两人就在纸上写着对谈。后来这些东西都影印发表了。杨守敬的笔谈中就画有。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把古典的东西全部抛弃了。后来又要恢复古典的东西,杨守敬去日本正赶上这个风潮,所以影响大。他那个时候所讲的也只能是那样,因为他只见到那些东西,不像现在有这么高的印刷技术,什么碑帖、墨迹都有。他那时的见解就像旧时代北京天桥的拉洋片,招小孩子用纸片蒙上眼睛留下一个小孔看景致一样,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候,也只能那样了。
  我因悟书不可乱读,黄庭坚有“瞎驴吃草”之讥,大概也包括这个事儿。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在我国逐渐建立,信托业作为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也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信托产品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也以其低风险和较高收益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投资
讨论具有饱和状态反馈的离散时滞线性系统的渐近稳定性问题.给出了在一定假设下,判断系统全局渐近稳定和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所给出的条件是有效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目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任务与目标。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
rn
期刊
古典元素是东西方首饰设计师们都非常钟爱的设计题材,显示了不同地区的设计师对于各自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再创造,西方设计师在运用古典主义元素进行首饰设计的同时,也加入
信息技术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在促进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的问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和配股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具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
我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从最初不足30万上升至如目前的5.64亿,短短十几年时间增长了1800多倍,互联网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居民人均收入也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然而这样的发展成就是基于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