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书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退休在老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叔叔突然住进了城区里的福利院。听到这个消息,令我吃惊不小!
  叔叔从教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二十八年前退休,告别讲坛与一身的粉笔灰,让他很是落寞了一阵;后来,镇政府修镇志,找这位腹笥丰赡的老教师,叔叔也没推辞,召集旧日执教同事,凑成了一个专班。大家共襄盛举,日日伏案秉笔,历时两载,镇志终付梓告成。没过多久,大婶娘去世,叔叔孤独忧伤了好长一段时光。挺过那些艰难的日子,振作起来的叔叔又主持编修《陶氏宗谱》。春秋三度,家乘规模大备,嘉惠于陶氏族人……在我的意识里,叔叔发挥的这么多“余热”,般般不离他心底里对乡土的那份桑梓情怀。
  一晃就过去了这么些年。平日里,叔叔的饮食起居一直由大堂哥堂嫂照料。住的是与老宅有一门相通的后屋,居间尚宽敞,内设卫生间;门前围砌一小院,种植几株花木,院外更有茂林修竹,通幽曲径,倒显得十分清静;重要的是,这种居住环境很是契合他一生低調斯文的性格。
  叔叔膝下五子一女。我大堂哥任村支书,持家守土奉孝家尊;堂妹身为政府公务员,任街道妇联主席一职,节假日多过来陪侍老父;另四位弟兄全在外地工作,秉承家风,立德修身,个个均是事业有成之士,可谓门楣光耀、在村里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完美家庭。每年春节,哥兄老弟携了妻儿,回家与老父亲团聚承欢,满屋子洋溢着十分的喜气!如今的大家庭里子孙繁衍,瓜瓞绵绵,日日又有大哥大嫂侍奉周备,想叔叔本该是要在老宅颐养天年,幸福地度过余生的。
  大堂哥对我说,是叔叔要求住福利院的,且态度十分坚决。他转述了叔叔的一大堆理由,我一句也听不进,心里只是充塞一种为叔叔道不明的苦楚。脑中更不时浮现起往日回老屋看望他的那些情形:退休之初,叔叔偶尔会玩上几把牌的,牌友都是村中几位退休在家的老弟兄们。叔叔说:大家在外奔波了几十年,不容易啊!如今已是桑榆暮景,能隔上几天玩一回,聚一聚,也算是享人间清福了!说不准哪天有人手脚一伸,就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叔叔说的这些,我理解!但当时并没太当回事,感觉这应该是一种老年心态罢了。再说,他真正的嗜好,是读书,固不在玩牌。我一直深信,有书读,能有精力与时间读书,叔叔便是幸福的!当然,在之后的几年里,我每次回老屋,叔叔免不了要对我特别提到:又有某某老人去世了……看他的表情,有一丝悲切,又有些许遗憾。我当时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叔叔是不是“白发搔更短”,有点怕死了呢?
  渐渐地,叔叔不再打牌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消磨在他的书房兼卧室中。我心里宽慰自己:叔叔能专注读书,就没得空闲去想那些人生苦短的事了。读书,本来是他一生养成的习惯,当然也就成为他退居老屋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此往后,岂不令儿女们心安?!叔叔尤好古文,特别对先秦古文精研颇深。十几年前,叔叔送我《埙篪诗词集》,厚厚的一本。由叔叔与其胞弟、我的幺叔合著,区政协文史委刊印,算是二老退休后潜心笔墨的人生智识感悟。诗集名取自《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二句。我揣度,它应寓意二老风雨人生数十载、同胞手足的兄弟情深。只是,人有旦夕祸福,四年前,细叔叔罹患癌症,先他而去。埙篪阴阳相隔,诗情无依,寄托无凭!叔叔难道会生发出要远离这迟暮感伤之处的愿望么?这可是他一生念兹在兹的根脉之地啊!
  记得去年中秋前夕回老屋看他,叔叔很是兴奋,与我坐着聊了好几个小时。问孩子们的就业、我的工作,聊得最多的当然还是读书。其间,也聊到偌大村庄的空落,那种无奈,在不经意间写在叔叔的脸上……我告别时,叔叔执意迈过两座堂屋来送我。他的腿不好,是一点一点挪着出来的。站在大门口望我,他欲言又止……我走百十米远,回头看,他还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前。再走,又回头,直到我们彼此再也望不见对方……我当时心中掠过一丝难过:叔叔,老年的孤独感是不是时时在袭扰你呢?
  ……叔叔住福利院三楼,一人一套间。房内有空调、卫生间,电视机;毎日有服务员料理生活起居。按他的说法,活到当下真好!理由是:前教育局金局长住他隔壁,原本两人过从甚密,如今又可诗文唱和,感怀物事,共度光阴,不亦快哉!还与一些老人聊聊天、打打牌,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上次来看叔叔,他又告诉我:前段时间,一些住城里的老同事、老相识和在城里工作的学生们都来看他了,一拨一拨的。叔叔说,若是不来城里住福利院,今生怕是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去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恰逢叔叔八十八岁米寿。堂哥堂弟堂妹携与家小早几天就齐聚在城区,与老父相陪多日。生日前,大家陪父亲驱车数十公里去游了一趟被誉为“天下第一龟”的麻城龟峰山,叔叔一向不好使的病腿竟支撑他登上峰顶拜寿台。拜谒寿龟罢毕,大家执意借寿岳之地向老父跪拜祝寿,祈愿慈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叔叔甚觉不妥,即兴赋诗《拜寿台受拜有感》:“拜寿台高对寿龟,强吾受拜莫能违。子孙纳首连三叩,祝与神龟共日辉。”
  叔叔生日当天,我上午八点便赶到福利院,为的是陪他多说说话。叔叔房间满是儿女们奉献的鲜花和礼品。他对我讲,最受用的还是我六弟在书店为他精心挑选的十多本书。我想,叔叔如今依然钟爱书,算是一个老人与书的缘分吧!他还讲,六个儿女都很让他满意,唯一有点放不下的是我大堂哥:就他一人守在乡下,夫妻俩伺候他二三十年了,够尽孝的……我当时想,叔叔是要让大堂哥堂嫂以后没有太多的牵绊而轻松一些。或许,这也是他住福利院的一个理由。
  叔叔住福利院后的第一个寿宴在大酒店举行,全由在厦门任校党委书记的四哥操办。寿宴中,大家向寿星频频举杯祝寿。我祝愿叔叔健康长寿!叔叔欣然接受,表示努力实现,并回大家二十字训诫:忠廉报国,孝悌齐家,中和处事,诚信交友,真善做人。这是叔叔在特殊的日子里送给大家的,我当谨守!
  《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人活一辈子,就是活心情。会活的,活得心里美。不会活的,归根到底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么大一个世界,比什么?比财富,你肯定不是最富的,哪怕你是富二代;但也不是最穷的,哪怕你今晚的饭还没着落。比地位,统治过半个地球的人,比方恺撒大帝和成吉思汗,你都没遇上,当奴隶、当战俘你也没赶上。你就是这城市里平凡的千百万分之一,怎么办?气死,不值。自己活自己的,活得自己美滋滋的,那就对了。从现在开始,不迟!  人的
期刊
1993年冬季的一天,我请假到城关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  她正在病床上,一向浮肿的脸越加苍白,双目、嘴巴紧闭着。姐姐试图给她喝水,小心地靠近她,轻声地、征求意见地把水放到她嘴边,她恶声恶气地说:“实在麻烦,不喝!”大家互相看看,没有办法,都知道她承受着巨大的病痛的折磨。父亲哄着她说:“喝点吧,一天没有喝啦,这样下去不行啊……”她还是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我在这样的场合一般是没用的,大家都知道我怕她
期刊
多少年来,他内心深处蕴藏着难以割舍的梦——回海原,看望学生,尤其是第一届学生:当年,他们受苦了!  大学毕业,我们被分配到偏远的山区任教。走进破烂不堪的学校,山坡上,土墙围起的校园里,一排矮小的土平房,是教师唯一的办公室兼宿舍。校园角落里,树枝搭起的小土房,是教师唯一的厨房。昏暗的厨房内一口煮饭、烧水、锈迹斑斑的铁锅;一块灰尘满面,坑坑洼洼的杨木案板;两只盛水的水缸。冬季,水缸结冰,冻裂。  操场
期刊
浙北安吉,真正的冬天到了。  第一朵雪花,是从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之巅舞动起来,潇洒地飘落在安吉母亲河西苕溪及其两岸,让残秋的杨柳、水杉也有了一些滋润、发亮。  当这一朵雪花与人们相约、与地面亲热时,紧接着天荒坪之巅的无数朵雪花也响应起来了,纷纷扬扬地降落在大竹海风云悸动的波涛里。  浙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只露出了农家一座座别墅的眼睛和一幢幢工厂的鼻子,大竹海也变成了原野上一个个找不着北的迷宫
期刊
听奶奶说,我刚学走路的时候,就想跑。上了小学一年级,个头还没有自行车高,看见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小孩轻松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然后对我说:滚开,臭小子,有本事你也骑呀!我瞧不起那些兄长们骑自行车时像耍杂技一样,手不抓车把,吹着口哨从我身旁掠过。其实我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我从不反感自己跟他们一样的、不可一世的德性。于是我跑回家跟父亲申请:“爸爸,我要像他们一样!”父亲惊讶地摸了
期刊
一  我爸是个一点也不像矿工的矿工。  我说这话绝不是吹牛。我爸四十岁以前长得是一表人才,一米七二的个头,白净的脸蛋,说话细声细气的,根本就不像个“炭牯佬”,倒像个教书先生。我堂奶奶只要一与我妈吵架,就会说我妈配不上我爸,说我爸是瞎了眼,找了个不识字又长得黑的女人。  我小学一毕业,就来到我爸身边。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矿里的教育条件要比乡下好,其实另一方面却是我妈的一着妙棋,有点让我潜伏到我爸身边的
期刊
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家排行老九,所以,白居易他们也叫他元九。元稹8岁丧父,少年困顿,由母亲郑氏领着寄居在舅舅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幸亏母贤能文,亲授书传,是母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元稹聪慧,9岁能诗,15岁就登明经科,只要再经吏部试后就可入仕。贞元十五年(799年),杨巨源推荐21岁的元稹到自己故乡河中府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衙担任小吏文书。因为工作清闲,元稹
期刊
夜行是需要扶手的。  当黑夜来临,人孤独寂寞地在荒村野径,慌不择路,跌跌撞撞,瑟瑟寒风中茕茕独行,最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语、莫测和人生的寒凉,这时,夜行艰苦,只有仰仗唯一的扶手:胆量、意志和勇气的结合。  我的童年,在江汉平原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度过,一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天一黑,难觅人的影踪,小孩子尚不知电视为何物,晚上时间难以打发,借煤油灯的光,几本破书早就看完了,百无聊赖的我
期刊
晚上,十二分不想写稿,一段时间来的赶稿生活,令人有点疲乏。  冲了一杯前几天从龙门带来的新鲜蜂蜜,用小勺轻轻一搅,丝丝甜蜜便随着热气漫上来。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小,一阵大提琴的声响,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袅袅飘来,是那首著名的《海滨之歌》,歌词是:“清晨我独自一人,在这海边彷徨,心中不禁回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音乐,清幽,却又令人柔肠百结。  我在Q上给XB留言,说:“今天好闷啊,想去西湖走走。
期刊
记忆中,薯类食物是幼年生活常态。我虽没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印象中小时候也没有多少餐是能吃得上肉的。因此对于薯类等农作物的感受就特别深。  俗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初时并不以为然,作物之所以能作為食物,不外乎其干、其果、其叶、其枝、其花能果腹充饥。根茎也能食用,已是一奇。偏它味道上佳还营养丰富,更是让人食髓知味没齿难忘。  譬如芋头。有本地芋、蕃鬼芋、大肉芋……每一种芋头的做法和味道都不太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