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设计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从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对教学目标重要性认识更深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设计“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参阅了大量的网络文章,重点对教材内容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
参阅网络文章时,我发现一些教学设计的问题:
案例一: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德育渗透: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前三条都可以合为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算是二维目标,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它没有说清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素养。
案例二:
1.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2.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前者具体了,也有三维目标的思想,但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目标的设计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其次,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哪一个都不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分分类、换钱游戏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以识别人民币和归纳十进关系为载体,提高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常识性知识,产生爱国情感,知道合理使用和节约。
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抄袭,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定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课堂。我坚信,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更能正确认识,深刻挖掘目标内涵,拟定出一个“全、精、实”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从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对教学目标重要性认识更深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设计“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参阅了大量的网络文章,重点对教材内容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
参阅网络文章时,我发现一些教学设计的问题:
案例一: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德育渗透: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前三条都可以合为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算是二维目标,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它没有说清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素养。
案例二:
1.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2.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前者具体了,也有三维目标的思想,但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目标的设计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其次,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哪一个都不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分分类、换钱游戏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以识别人民币和归纳十进关系为载体,提高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常识性知识,产生爱国情感,知道合理使用和节约。
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抄袭,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定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课堂。我坚信,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更能正确认识,深刻挖掘目标内涵,拟定出一个“全、精、实”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