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县自南北朝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族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地,郭沫若老先生曾赞美梅县“文物由来第一流”。全县总面积2755平方公里,辖20个镇(办事处、管委会),总人口62.6万人,旅居海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100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梅县收获了众多闪亮的“金字招牌”: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广东省教育强县等。
近年来,梅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各项指标均排在梅州市各县(市、区)前列。2010年,梅县GDP128.54亿元,人均GDP22798元,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亿元,在全省山区五市30个县(市)中排名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
梅县英才辈出,人杰地灵,孕育出黄遵宪、宋湘、李金发、林风眠、叶剑英等名人名家,诞生了229名将军,建国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书记)和10名院士。
梅县山川毓秀,环境优美,是“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全县共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11个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梅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1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就有50多万人。
梅县华侨社团众多,比较知名的有:印尼客属联谊总会、印尼巴城中华会馆、印尼梅州会馆、印尼万隆客联会、印尼泗水惠潮嘉会馆、泰国客属总会、泰国梅县会馆、泰国客商会、毛里求斯仁和会馆、新加坡应和会馆、加拿大客属联谊会、南非客属联谊会。
广大侨胞热爱祖国、热心家乡建设,早年侨居东南亚的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捐出大笔家财资助孙中山革命,张荣轩、张耀轩投巨资修建潮汕铁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知名爱国人士原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博士,全国政协常委余国春先生,全国政协委员梁亮胜先生、朱莲芬女士、林光如先生、曾智明先生,广东省政协常委余鹏春先生,广东省政协委员邹锡昌先生、黄华先生,香港梅县同乡会理事长李有权博士、陈梅冰女士、何中华先生、古欣粦先生,旅外侨领熊德龙先生、黄德新先生、李世镰先生、陈富声先生、梁世桢先生、钟奇可先生、张宽粦先生、郑金炎先生等众多侨贤乡贤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引进的项目有200多个、投资总额50多亿元,接受海外侨胞捐资达7亿多元。
绿色经济
文化旅游特色区:包括雁洋、松口、西阳、桃尧、隆文、程江、新城、扶大8个镇(办事处、高管会),重点要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功能配套产业。
新型工业集聚区:包括城东、白渡、石扇、畲江、水车、梅南6个镇,重点发展新型特色工业和园区配套产业。
绿色生态发展区:包括丙村、南口、梅西、石坑、大坪、松源6个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保护好自然生态。
根据“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总量,重点发展壮大“五大经济”。
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资扩产、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和后备上市企业。进一步加快城东白渡工业基地和梅州清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珠三角、海西区的产业对接,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农业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超对接”,扩大农产品销路。
旅游经济:以“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大品牌”的总体思路,重点打好“客家、文化、名人、生态”“四张牌”,唱响“中国旅游强县”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
城镇经济:拉开新县城框架,拓宽发展空间,扩展城市发展功能,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新县城扩容增量。完善雁洋、畲江、松源3个中心镇及建制镇的规划修编,抓好一批名镇名村建设,打造一批新的省级专业镇。
文化经济:大力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网络,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文化强县”建设,擦亮“文化之乡”品牌。坚持教育优先,积极打造名校名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绿色展望
“十二五”期间,梅县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工作部署,认真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围绕“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山区科学发展新路。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到2015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超过2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三大指标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8:37;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更多示范。
新中国成立后,梅县收获了众多闪亮的“金字招牌”: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广东省教育强县等。
近年来,梅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的成绩,各项指标均排在梅州市各县(市、区)前列。2010年,梅县GDP128.54亿元,人均GDP22798元,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亿元,在全省山区五市30个县(市)中排名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
梅县英才辈出,人杰地灵,孕育出黄遵宪、宋湘、李金发、林风眠、叶剑英等名人名家,诞生了229名将军,建国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书记)和10名院士。
梅县山川毓秀,环境优美,是“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全县共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11个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梅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1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就有50多万人。
梅县华侨社团众多,比较知名的有:印尼客属联谊总会、印尼巴城中华会馆、印尼梅州会馆、印尼万隆客联会、印尼泗水惠潮嘉会馆、泰国客属总会、泰国梅县会馆、泰国客商会、毛里求斯仁和会馆、新加坡应和会馆、加拿大客属联谊会、南非客属联谊会。
广大侨胞热爱祖国、热心家乡建设,早年侨居东南亚的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捐出大笔家财资助孙中山革命,张荣轩、张耀轩投巨资修建潮汕铁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知名爱国人士原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博士,全国政协常委余国春先生,全国政协委员梁亮胜先生、朱莲芬女士、林光如先生、曾智明先生,广东省政协常委余鹏春先生,广东省政协委员邹锡昌先生、黄华先生,香港梅县同乡会理事长李有权博士、陈梅冰女士、何中华先生、古欣粦先生,旅外侨领熊德龙先生、黄德新先生、李世镰先生、陈富声先生、梁世桢先生、钟奇可先生、张宽粦先生、郑金炎先生等众多侨贤乡贤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引进的项目有200多个、投资总额50多亿元,接受海外侨胞捐资达7亿多元。
绿色经济
文化旅游特色区:包括雁洋、松口、西阳、桃尧、隆文、程江、新城、扶大8个镇(办事处、高管会),重点要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功能配套产业。
新型工业集聚区:包括城东、白渡、石扇、畲江、水车、梅南6个镇,重点发展新型特色工业和园区配套产业。
绿色生态发展区:包括丙村、南口、梅西、石坑、大坪、松源6个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保护好自然生态。
根据“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总量,重点发展壮大“五大经济”。
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资扩产、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和后备上市企业。进一步加快城东白渡工业基地和梅州清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珠三角、海西区的产业对接,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农业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超对接”,扩大农产品销路。
旅游经济:以“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大品牌”的总体思路,重点打好“客家、文化、名人、生态”“四张牌”,唱响“中国旅游强县”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
城镇经济:拉开新县城框架,拓宽发展空间,扩展城市发展功能,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新县城扩容增量。完善雁洋、畲江、松源3个中心镇及建制镇的规划修编,抓好一批名镇名村建设,打造一批新的省级专业镇。
文化经济:大力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网络,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文化强县”建设,擦亮“文化之乡”品牌。坚持教育优先,积极打造名校名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绿色展望
“十二五”期间,梅县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工作部署,认真实施“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发展战略,围绕“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山区科学发展新路。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到2015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超过2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三大指标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8:37;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更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