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之委蛇与心之逍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庄子 委蛇其形 逍遥其心 安时处顺 坐忘 无待
  
  人生哲学思想构成了庄子哲学的理论主体,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一、安时处顺,委蛇其形
  
  委蛇,又作委佗,语出《应帝王》关于神巫季咸、列子与壶子的故事中,庄子在记述壶子示季咸以地文、天壤、太沖莫胜之后说:“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1]P102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委蛇应是因顺和随顺的意思,即应世而变、顺时而动,用庄子的话来说也就是“安时处顺”、“虚己游世”。此外,委蛇一词在《庄子》书中还曾多次出现,其所指也皆为因顺和随顺之意。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人间世》中,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说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1]P61在这样的无道乱世,圣人也只能保全生命,以求“仅免刑焉”。即使如此,庄子仍然发出执着的呼唤: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你必须放弃“临人以德”和“画地而趋”的处世原则,学会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退步迂回、曲折前行,以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到伤害。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位把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看作自己灵魂的伟大哲人,人生追求的高远,让庄子极欲如鲲鹏展翅一般扶摇直上,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迫使庄子不得不像潜龙在渊一样隐于底层,顺世随俗。因此,在庄子那里,超世和遁世的人生态度虽然也时有闪现,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庄子强调的是“安时处顺”、“虚己游世”的顺世人生态度。“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1]P85-86。“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1]P260
  与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这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和随波逐流,而是在对社会现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应对,是一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处世方略和人生态度。因为,庄子的这种“当其时,顺其俗”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1]P37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1]P305。只有顺人而不失己,才能保持自身的人格独立;只有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获得内心的精神自由。
  面对变幻莫测的风云乱世,孔子的应对策略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P73,孟子则进一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P304在庄子看来,儒家的这种入世太过积极进取、退隐太过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未免有失偏颇,甚至不无虚伪。因此庄子进一步指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1]P201也就是说,圣人能做到:不雕砺心志而高尚,不讲仁义而修身,不求功名而治世,不处江海而闲游,不事导引而高寿。圣人能忘掉一切,也拥有一切,恬淡自如,心游四方。也即圣人真正化解了人格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他既能超然于世外,又能浪迹于世间;既保留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又实现了社会使命和道德完善。由此看来,庄子的人生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那么,怎样才能具体做到顺人而不失己和外化而内不化呢?庄子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P37。只要做到了“缘督以为经”,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则“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善恶区分,要紧的是无近名和无近刑,因为它们都是关乎着生命的。按照世俗道德标准的规定,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东西,在庄子眼里看来,都对生命没有什么好处。刑固然是对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
  
  二、坐忘无待,逍遥其心
  
  如果说委蛇其形的外在处世之道为庄子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逍遥其心的内在精神超越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其实,如果我们承认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安时处顺、委蛇其形的处世之道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人生境界本身就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因为只有以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虚己以游世才是可能的,缘督以为经也才是可行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才真正有余地可以游刃。
  庄子把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这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游。关于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是这样描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P4在这里,庄子一方面指出逍遥游即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绊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指出要达于逍遥游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1]P9。只有“无功”,才能不被功绩左右,不受物欲役使。庄子主张:“无为谋府,无为事任。”[1]P104“不与物交,淡之至也。”[1]P203这样就不会被扰乱心神,“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1]P158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1]P8。只有“无名”,才不会被虚名所困,受名誉之累。儒家的仁义礼法之所以不能推行,就是因为过分追求虚名,“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1]P43。与此相反,“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1]P241所谓“无己”就是“丧我”[1]P14、“忘己”[1]P155。只有“无己”,才能不被形体所拘,实现精神超越。庄子认为:“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1]P155成玄英疏曰:“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4]P395
  在“无功”、“无名”、“无己”这三者中,又以“无己”之境界最高。宋荣子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P4,仅仅只是处于荣辱不惊的“无名”的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1]P4,看来已是无牵无绊、风流无比,但却执著于我,“犹有所待者也”[1]P4,说到底,仍然未到物我两忘的“无己”之境。因此,如果说“无功”、“无名”是对身外之物的否定和扬弃,那么“无己”则是对主体自身的否定和扬弃。只有“无己”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无功”、“无名”。而一旦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也就达到了“无待”逍遥、游于无穷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三种实现精神超越的修养方法,即“心斋”、“坐忘”和“见独”。这三者都是指主体通过超验的方式使心灵或精神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而“坐忘”和“见独”则是“心斋”的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和颜回之口作了这样的描述:“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P44由此可见,“心斋”就是指通过斋戒的方法摒除私欲杂念,使心灵进入一种完全虚静的状态。庄子还进一步揭示了心斋之妙用:“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1]P44-45这其实也就是“无己”的境界。作为“心斋”具体操作方法的“坐忘”,庄子仍然是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作了描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1]P94这里的“坐忘”,其实是对“心斋”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从“忘仁义”到“忘礼乐”再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其实就是从忘物到忘我再到无待逍遥之境的过程。作为“心斋”另外一种操作方法的“见独”,庄子在《大宗师》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1]P83很显然,这里从“外天下”、“外物”、“外生”、经过“朝彻”、“见独”所达到的“无古今”和“不死不生”的“撄宁”境界和上述的无待逍遥之境是同一境界。通过这三种方法,心就会像一座“虚静恬淡”[1]P169的空室,由此而“虚室生白”[1]P45。
  
  三、对当代人的几点启示
  
  庄子哲学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思想观念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他委蛇其形的处世智慧和逍遥其心的精神追求,即使在今天看来,对当代人仍有着许多积极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首先,安时处顺、委蛇其形的处世之道启示我们在人生实践中要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从而等待时机、以求有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这就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要让自己像弹簧一样富有张力和“弹性”,既不因为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感叹生不逢时而逃避社会生活,也不因为不识时务而一意孤行甚至处处碰壁而被社会生活所吞噬。只有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时把握机遇,从而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的做人原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外柔内刚、外圆内方,从而保持独立的个性人格。当今社会虽然不似庄子所描述的那般险恶,但由于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日益密切,每个人的个性独立和个性自由意识不断增强,我们仍然能从庄子的为人之道中得到启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营造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际环境。在此过程中,个人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稍作让步、顺随他人,能使他的人格独立更容易得到保持。正如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不至于使人格之“刃”因锋芒毕露而被损毁。
  第三,“无功”、“无名”、“无己”、“无待”的精神追求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淡泊名利、超越自我,从而享受到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自由。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身不由己地快步向前,难以体验到片刻的放松和休闲,以至于有的人在无法停歇的奔波忙碌中忘记了人生的本来目的,以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能换来越多的放松和休闲,甚至是幸福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幸福不是指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自由更不是指你可以做的事情的多少。庄子告诉我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1]P209者只会被外物所困、受欲望支配,只有受外界和自身束缚最少的人才能体验到最多的自由。
  第四,“物物而不物于物”、“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的批判精神启示我们要高扬理性、勇于反思,从而不至于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现代社会生产工具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劳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是同时,这些以物为主要载体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同样表现为物的劳动产品,对于作为生产主体的人来说,却正在慢慢变成一副巨大的枷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本来服务于人的物却反过来左右人。作为主体的人,也越来越被工具理性和物质欲望所左右,却越来越缺乏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以至于最终沦为物的奴隶。与此相应,价值迷途、人性扭曲、情感淡漠、文化快餐、艺术媚俗等现象也随之而起,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像庄子那样具备敏锐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第五,坐忘无待、逍遥其心的人生追求启示我们要重拾理想、坚定信仰,从而保留内心世界的一方圣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理想和信仰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精神需要,为我们提供着精神依托、精神归宿和力量源泉。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理想失落、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精神危机也全面暴露。庄子之所以在“仅免刑焉”的那样一个无道乱世仍能做到委蛇其形、逍遥其心,就是因为他把逍遥游的境界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我们当代人在今天只有再次拾起我们的理想,不断坚定我们的信仰,才能保留我们内心世界的那一方圣土,并最终使它成为美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王世舜.庄子注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8.
  [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孔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刘文典.庄子补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在教学理念上,它最核心的内容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充分有效的整合,并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  关键词:Intel(R)未来教育 网络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一、引言    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
期刊
摘 要:PBL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学习和行动的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学生讨论时间不足、抓不住重点等问题。本文论述了笔者在实施该教学模式中的心得,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推广PBL教学模式。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指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问题式学习,
期刊
一、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人的生活在物质上越来越丰富了,可精神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  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或者对孩子的成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略了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压力,一种人格上的残缺。于是,依赖、失眠、抑郁、焦虑、紧张、压抑等各种与
期刊
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人要树其德,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总期望能在初中极其有限的三年中,树立孩子十分健全和完整的人格,这其实不过是个虚幻的美好愿望,没有一点可行性。我们一旦谈到“德育”,也往往是面面俱到,什么热爱祖国、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团结同学等等,一股脑儿都要拿到班会课上去灌输,这就更加贻害我们的德育工作:本来时间就极其有限,又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使得我们的德育除了班会课纪录几乎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两种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并具体阐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师发展 教师评价 奖惩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教师评价与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是当前教育理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发展,更关系着学校与学生的发展。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日常管理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因此,教师评价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语音、文字标记、语法及语言使用方面,以日、英、汉对照为视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语的特点,以期向初级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日语语音 标记法 语法 语言使用 日英汉比较    很多懂点日语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稍微说了句「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不错啊)之类的,或者和日本人打了个招呼,就会受到对方的赞美:「日本語が上手ですね」(您日语说得不错啊)。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本是
期刊
摘 要:中国的BTEC教育起步晚、发展快。由于中、英两国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不同,加之BTEC教师队伍素质等客观因素,导致中国BTEC教育出现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无法协调发展的情况,BTEC的特色——通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本文分析了我国BTEC教育中通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设想。  关键词:BTEC 高职教育 通用能力 专业能力    引言    BTEC是英国商业
期刊
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同动物的关系密切,所以在人类的语言里包含了大量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而由于各个国家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导致了在各国的语言里出现了同一种动物表示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同一种文化意义却用不同的动物来表示等有趣的现象。本文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里的动物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翻译方法:直译、归化、释义,希望对读者在动物习语的英汉互译中有
期刊
摘 要: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如何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重在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倾向和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外语倾向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一个必修基础课程。高职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内在思想的解放、潜能的充分激发,让学生走进每一堂数学课去求证、争鸣他们的关注点,师者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引领学生渴望走进的思想空间,并让其跳出来,成为数学的思想者。笔者就此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进去 跳出来 思想者    新的课程观下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内在思想的解放、潜能的充分激发。让学生走进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着一种隐隐约约的渴望,去求证、争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