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饮的“一言难尽”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yy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书法老师程宝源老先生处学习书法时,程老跟我讲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年轻的程老曾向一个著名书法家讨教什么样的字才是好字,那位早已成名的老先生回答说‘没有什么大道理,看着舒服的字,就是好字’”。讲完这个故事,程老先生一笑了之,可是这个故事却给了我一些灵感。最近我一直想聊聊什么才叫好茶,怎奈才疏学浅,话在嘴边,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怎么去描述它,程老这个故事一下子让我想到两个字:舒服。
  其实我早该想到“舒服”二字,因为这两个字程老经常提到。写字要用到这两个字,喝茶也要用到这两个字,与人相处更要用到这两个字。程老今年83岁高龄,作为成名已久的老一辈书法家,不追求名利,不摆架子。他讲自己喜爱书法,痴迷书法,是“玩”书法,写字让他感觉“舒服”,这种境界让人肃然起敬。其实痴迷茶叶也是一样,也要有“玩”茶的心态。书法与茶叶品饮自有相通之处。言以至此,我也就此来谈谈喝茶里面的“舒服”二字。
  用“舒服”来评价茶叶虽也有些不尽人意,可是也能较为准确的显出其中的精神。
  理解任何东西都是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虽同为“舒服”,但是评价一款茶叶,每个阶段的“舒服”标准又大为不同。初接触喝茶时,是由简入繁的过程。茶友往往以外表好看、茶香、茶甜为舒服标准。初学的茶友追求茶叶外表细嫩整齐,样子好看。口感高香、清甜。茶味轻、不涩口。
  过了这个阶段至开始入门时,便开始慢慢注重茶汤入口那一刹那口感以外的感觉。这个阶段茶友品鉴茶叶以略带苦涩、略有回甘,香气幽而不冲,入口清甜为舒服。开始追求一点儿茶味层次感和口感变化,已经慢慢脱离简单喝茶的品饮方式。但仍是以茶味淡薄,口感清甜为主,这便是入门级的“舒服”。
  接触茶叶时间再久,至下一个阶段,就不过分注重入口的清甜了。这个阶段品鉴茶叶不怕入口苦、涩。但求滋味强,茶味重,汤感要好,回甘生津持久迅速,以给人较强的愉悦感为舒服标准。会开始注意喉咙是不是发干,以及口腔里各个部位的感觉。对体感也开始有所关心,这个阶段的茶友往往专业词汇比较丰富,对一款茶能较为全面的评价,所以这个阶段的“舒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也是由简入繁的终点。
  等再过个三年五载,如果还能接触更好的标杆茶,慢慢的喝茶便开始由繁入简了。茶友能接受更强烈的茶味,追求很剧烈的层次感变化。对冲泡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口腔需要的不同感觉来寻找味道。对香气只欣赏而不迷恋,对汤感,水路有较为敏感的认知。品鉴茶叶时,心思多放在品饮过后口腔、喉韵、体感的整体感觉上来。对好茶的描述会从一大堆专业词语中跳脱出来,变成“爽、过瘾”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此阶段茶友讲的舒服,就代表一个茶的整体感觉好。舒服的标准也许是一个突出的点吸引他,也许是整体给人很强的愉悦感。但总而言之,会从对“点”的评价变成对“面”的评价,更注重的是一款茶的协调性。这种喝茶高手如果评价一款茶说:“这款茶,喝下去,真舒服”。那就是对这款茶极高的评价。
  如果再至骨灰级发烧友,对茶之真味追求到极致。走遍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了解生态,了解工艺。知好茶之“天命”。懂得“看天做茶,看茶做茶”,好茶之可遇而不可求、粒粒皆辛苦的特点,和它的独一无二性。那就开始由喝茶转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上来了。这个阶段喝茶,追求的更多是一款茶要喝着“舒服”,但这种舒服是一种一言难尽,是包含前面所有的舒服在内,是对山水与茶的理解,是追求茶味極致的一种感觉。有点儿像广告里讲的“就是这个味”。所以不喝茶的人很难理解的——喝茶到最后,追求的是身心的舒服,是一种综合的感觉。这里看似从繁复的喝茶又回归到简单。但是请注意,这里的舒服,是需要前面大量的积累而来的,是沉淀下来的知识。绝不是“适口为珍”般任意的舒服。
  大师常常讲一句话,佛曰:不可说。这句话原来是形容参加法会的佛、菩萨、鬼神等众生之多,无量无边,无法用数字说清楚。也就是说心生震撼,不可思议,一言难尽。我认为用来形容喝茶也颇为合适。什么是好茶,喝着舒服的茶。茶汤一入口,来自各个方面的愉悦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诸多美妙感觉达到一种顶峰,这滋味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奥妙无尽,心生喜悦,无法用言语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真正的好茶。
  茶之舒服一言难尽,又无法言尽。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鉴能力和认知来认识它。越是了解它,越是觉得只能作为旁观者欣赏它滋味的奇妙,却永远也无法掌握、猜透它的秘密。
  茶之好一言难尽,茶之学亦是一言难尽。
其他文献
武夷山的深秋弥漫的是岩茶焙火的香气,在鼻端不断回旋。一年未见的院长与同修就相会在这个山灵毓秀的地方。寻茶、品茶、会友,在这个稀疏平常的日子增添了些岩茶的味道,足以回忆半生。  初到武夷的下午,吃完饭便散步去喝茶的地方。兰汤村的溪边还留着我三年前带师妹去打水漂的记忆,再来伊人已去远方,而我也找不回漫游岩骨花香栈道时让我记忆中流香涧的花香。  沿着小径而上,未到地点,便传来声声犬吠。沿着一人高的茶树,
期刊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
期刊
我第一次去武夷山“天心应家”是在2018年秋天,茶友说是这家的主人应魁寿、应建强父子做的茶,在武夷山历次斗茶赛中获“状元”金奖,是得奖专业户。茶友是因为应家的媳妇龙云是溪源人,同在溪源采茶做茶,一来二往,与应家就熟识了。  去应家,有好茶喝,当然求之不得。  “天心应家”在赤石村,过一家叫“武夷味道”的餐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招牌,竖写的行书,褐底白字,颇为醒目。那建筑是幢盖建不久的多层楼房,
期刊
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它融合茶韵与花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增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花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因其具有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简单来说,花茶窨制是将鲜花与茶叶拌合,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除去花朵,将茶叶干燥后成为花茶。  在福州,就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茶人王树军,因为钟爱兰花,人们都称他为兰花先生,1997年在福州接触兰花,便采用茶花分离窨
期刊
最近—直在思考,现代中国茶道如何描述,能否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正巧看了段文字,挺有感触。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感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
期刊
在评鉴武夷岩茶时,经常会碰到初制毛茶的青味,或者精制成品茶的返青味。成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茶树鲜叶中含有一类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其中以顺3一已烯醇(也称青叶醇)合量最高,约占鲜叶芳香油的60%。高浓度的青叶醇有强烈的青草气;其次是茶叶加工过程工艺掌握不当,如雨水青或者露水青等鲜叶的含水量较多的茶青,在初制过程,萎凋不足,做青不透,发酵不足,杀青温度偏低,散发水分不够充分致使杀青不透,烘焙温度
期刊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会场,在茶会开始前约十分钟开放让品茗者进场,品茗者略微走走看看,就要在茶会开始前凭签条号码找到自己席位入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主办方不设礼仪小姐队伍迎宾及带位,每位品茗者需自己熟悉会场,安顿好自己的身心灵,迎接及享用茶汤这件作品。  品茗者赴约准时原是最简单的生活道理,但有些人缺乏自律,总认为不过是十分钟二十分钟的事情而已,迟到一点点不要紧啦。一群人共同答应在同一时
期刊
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全民“战疫”悄然在中国打响了!  多难兴邦。面对严峻冷酷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十天建成一座医院,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星夜援鄂……展现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和震撼的“中国力量”。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鏖战,来自大江南北以及海外侨胞的支
期刊
天气预报说峨眉山因暴雨要临时封山,我原定的行程被迫改变,于是决定在成都附近找个古镇打发一两天的时间以候天晴。查看各种攻略介绍后,因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封号,选中了平乐。  平乐,今属四川成都邛崃市,古称“平落”,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微型盆地,自上古蜀王开明氏时期建制,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  从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坐长途车到邛崃,再从邛崃搭乘中巴,历时约三小时方始抵达。穿过古镇的主街,至平沙落雁牌坊处
期刊
许多外地人来到闽南,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无论是城里,还是偏远的乡间,家家户户都会热情地遨你坐下,喝茶,原本没喝茶习惯的人,常常被眼前的喝茶过程与一杯又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汤震慑。为什么要给客人一杯热茶?除了一份质朴无华的关爱与友善,还因为这是闽南人的生活本身。那是柴米油盐之外的一种生活必需,某种程度上,日常的泡茶喝茶,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闽南人的生活仪式,不刻意不奢华,每天的生活在一壶热茶中开始,又在一壶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