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访茶: 用心修炼的传承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101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去武夷山“天心应家”是在2018年秋天,茶友说是这家的主人应魁寿、应建强父子做的茶,在武夷山历次斗茶赛中获“状元”金奖,是得奖专业户。茶友是因为应家的媳妇龙云是溪源人,同在溪源采茶做茶,一来二往,与应家就熟识了。
  去应家,有好茶喝,当然求之不得。
  “天心应家”在赤石村,过一家叫“武夷味道”的餐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招牌,竖写的行书,褐底白字,颇为醒目。那建筑是幢盖建不久的多层楼房,水泥墙。但天心应家的门面装修很有特点,砖雕和木制的披檐古色古香,像旧时乡里耕读人家的门楼。我曾多年行走老街、古村落,寻访明清建筑,这种古朴的风格让我喜欢。
  二楼是应家待客处,沿楼梯而上,所见装潢更让我觉亲切。仿古门窗、木雕匾额、竹刻抱对、清代老家具、墙上的瓷板画乃至随处摆放的盆栽植物都显现满满的传统文化气息。更让我眼睛发亮的是一堵墙上布满历届斗茶赛中应家获得荣誉的奖状、奖杯。
  主人应魁寿已在茶室备茶静候,一身深蓝色土布衣衫,见我这个写茶的远方来客,他欢迎一番之后,尽以好茶款待,金奖水仙、牛栏坑肉桂,甚至他们家最牛的“壑壑有茗”,都让我一品鉴。
  “壑壑有茗”这款肉桂,在岩茶界“赫赫有名”。西斜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映射在老应手中的小茶盒上,我发现铁皮盒的鸡油黄色泽,是一种皇袍的颜色。“王者风范,从这色彩中已见一斑。
  果然,老应一边拆包装,一边开玩笑说:‘我这泡茶的价格可以请一桌饭。”我反应也够快:“那今晚我请你吃饭。”老应说:“你到我这里,哪有你请饭的道理?”
  谈笑之间,我想起南京艺术家汤国向我说过,武夷山做茶的,现在真牛啊,出门只要带一泡好茶,就可以让朋友请客吃饭!汤国说的茶,大凡就是指类似“壑壑有茗”这样的好茶。
  闻香品茗、杯盏交错之际,老应向我介绍“天心应家”。
  他说:“黄贤庚你很熟是吧?他书,上写到过我们应家祖辈。”
  黄贤庚是我朋友,武夷山作家,著名老茶人“老喜公”黄瑞喜的儿子,著有《武夷茶说》《岩茶手艺》《茶事笔记》等。在《武夷茶说》中《善于把火的焙师傅》一章152页,黄贤庚写道:“武夷山知名的焙师傅有李乐林、祝赤姑、黄华友、陈远海、释悟高、应立炎、陈谨云、郑承对、林垂清等。”这应立炎,就是天心应家的先人。
  后来我在黄贤庚和武夷山别的老人那里了解到,应家祖籍江西上饶,民国年间,应立炎来武夷山天心村做茶,在芦岫茶厂打工,后来负责茶厂的茶山管理、茶叶生产。1949年后,应立炎置办倒水坑茶厂,自成一家。应立炎有三子,应魁寿排行老三,自幼随父亲学制茶,继承了一身好手艺,早些年在天心寺做茶,2002年为天心寺摘得首届斗茶赛“茶王”桂冠,2007年之后应家每年参加天心村斗茶赛,每年获“状元”、金奖等荣誉。应家的茶远近闻名。
  黄贤庚还专门对我说:“应家倒水坑的茶不错。
  这款让应魁寿自豪的“壑壑有茗”,产地就是倒水坑。
  除倒水坑外,应魁寿对他们家别的岩茶山场也很骄傲。三坑两涧中,牛栏坑、悟源涧,核心产区的九龙窠、三仰峰、金交椅、杨梅窠、象鼻岩、下风楼、宝国岩等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牛栏坑茶园总共一二十来亩,有茶园的茶农也就二十来户,应家占一席之地,有其中一亩三分。
  我去过牛栏坑。牛栏坑有岩壁石刻三处,“不可思议”,虎”、“寿”,另一处就是“仰止”,刻有“民国十四年孟夏,浦城中学生旅行至此,校长苏吾楷识”等。“仰止”离地面高度约三E四米,应家茶园就在“仰止”岩刻之下。他们在那里种肉桂、梅占等。
  应家的茶青还有一部分来自溪源,那里是龙云娘家,黄柏溪源头,山清水秀、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2017年春天,我在溪源村与“闻茗手工茶坊”的茶师们一起做茶,被那里没有被污染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应家有一款叫“竹里飘香”的茶,原料就是溪源山里的野茶。这款天然拼配的“大红袍”野味浓郁,隐含山林花果草木香,为不少茶客所青睐。
  独特的山场是应家好茶的先天因素,但在应魁寿的制茶心得中,“用心做好每一泡茶”却是第一位的。应魁寿认为一款好茶的诞生,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天气无法控制,山场客观存在,而茶人修炼到极致的制茶技艺,至关重要。这样的用心,从应立炎那一代就开始了。
  第二天我离开武夷山之前,一个叫“老枞梅子”的茶友约我去武夷宫、宋街,说起天心应家,她说,巧了,她和应魁寿同在一个读书会,与他也熟。我说:‘“那好,我们去应家拐一下,我还剩一本《寻茶记》,送给老应吧,顺便跟他道个别。”这便有了我与应魁寿的第二次见面。
  “这是我写的书。我掏出《寻茶记》给他。他让我签名,然后迅速翻阅。书中有些人物他很熟悉,他有,点感动:“这书里你写武夷山有好多篇啊,黄贤庚、陈玉维……你都写了,什么时候也写写我们天心应家?”
  我说:“好啊,你们家在历次斗茶赛中得‘状元’,本来就有内容让我写。可惜我马上要回上海,这次来不及聊了,下次来,我再找你喝茶。”他连连说好。握手告别时,我开玩笑:“你的名字取得好,魁壽,魁首,难怪斗茶赛经常得状元。”应魁寿哈哈大笑,塞给我两泡“壑壑有茗”,相约来年再见。
  2019年9月,我果然又去武夷山。再去天心应家作一次更深入采访的念头,始终挂在我心里。
  在武夷山逗留时,福州的陶瓷艺术家茅丹、茶友汪征、欧扬等赶来与我会合,相约这天下午3点去龟岩拜访武夷名丛研究培育专家罗盛财。
  中午时分,找地方吃饭,茅丹在手机上搜索,想找一家客人口碑较好的饭店,“武夷味道”跳了出来。茅丹说:“就去这家。
  车在饭店门口停下,一抬头看见旁边天心应家的招牌,茅丹笑起来:“那么巧?吃了饭我们就去应家喝茶。”原来她之前曾为应家做过品牌策划,跟应家也熟。我说我和应魁寿也有个约定呢。茅丹笑道:“这就对了,有缘呢!”   应魁寿不在,儿子应建强在。坐下喝茶时,小应说父亲去牛栏坑看茶了。他打开手机,让我看他之前拍的录像,说父亲常在山里茶园转。我看到手機屏幕中,“仰止”的岩刻下,茶树在风中微微曳动,一个身穿蓝土布衫的汉子在岩下行走,那人正是应魁寿。
  应建强这个“90后”的茶人,比我去年见到时壮实了许多,沉稳成熟了许多。茅丹告诉我,当初应家来找她做品牌策划的就是这个毛头小伙子,一开始她也很意外,后来知道他是应家第三代当家师傅,对怎么做好茶很有想法,觉得了不起,对他刮目相看。
  茅丹这么一说,我才知道这个貌似稚嫩的小伙子是武夷山年轻一代中的做茶好手,擅长做青与焙火,与他父亲一起为应家屡添殊荣
  后生可畏,我深觉一年前对他的忽视是个错误。应建强为我们泡茶,金奖水仙、花木兰、竹里飘香、牛栏坑肉桂。岩韵花香,款款好喝。
  我说:“你父亲上次请我喝过‘壑壑有茗’。”小应说:'那比我们获金奖的茶都好。
  我问:“这些茶都是你做的?”小应说:“早些年我爸和我一起做,2013年,我开始接手。但是好的茶,特别是斗茶赛的选茶,我爸在吃火标准等方面一直跟踪把控。他说要让客户放心,品质是关键,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只有自己喝满意了,才能征服客户味蕾。”
  应魁寿平生唯茶是爱,每年参加斗茶赛,就像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比试,你追我赶,稍有松懈就被别人超越,这就要求一直保持认真严谨,来不得丝毫懈怠。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应家父子孜孜以求的就是让应家的岩茶活甘清香、味感醇厚、山筋水骨的韵味持久长远。
  虎门将子,如今“用心做好每一泡茶”已经由应建强传承。一种使命感使他觉得:当家,不只是受父辈的荫蔽,而是努力让自己更优秀。
  应建强说了他们家那款“竹里飘香”。武夷山的茶有几百个品种,每种不一样,因此工艺也必须有区别。武夷做茶都知道有“勤肉桂懒水仙”之说,就因为茶叶叶片厚薄不同。肉桂蜡质感强,必须花力气勤摇。水仙叶薄,摇青就不能太重。“竹里飘香”的制作工艺,他们摸索了多年,原因就是因为茶青来自溪源山里的野茶树,一桶茶青里往往混杂着几十个的品种,叶片大的小的、厚的薄的,做青过程中让每片叶子在同一时间发酵,很难把控。
  “这就考验我们制茶师傅的水平了。”小应说着,嘴角浮起一丝自信的笑容。
  不知什么时候,应建强的妻子龙云出现在门口,含笑看着我们,山里姑娘一如既往地淳朴。
  我发现她挺着肚子,怀孕了。不知道有几个月了?是男娃还是女娃?我的第一感觉是天心应家又将有传人了。
  从应立炎开始,龙云腹中的孩子是第四代了。天心应家,壑壑有茗,代代相传,多好。我默默祝愿。
其他文献
一芯两叶,又叫“一芽二叶”,是大多数茶类的采摘标准。芽梢的自然形态,深蕴美感与诗意,在古人笔下化身为“一枪二旗”,生动形象,活泼可爱。  浪漫的想象,流转千年,在诗化的饮茶国度从未停止过。若把“芯”比作生生不息的中华茶文化,那么,“两叶”就是两岸。“两叶”同根同源,拱卫“一芯”。  这道浅浅的海峡,是诗人笔底浓郁似酒的乡愁,却在轻轻一叶香茗中变成咫尺。  两岸茶缘,不绝如缕。在遥远的鸿蒙时代,宝岛
期刊
1998年春天,刚满15岁的左春成,直身来到上海。这是她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也是仰仗几位远访亲戚在那里发展而做出的决定。然而,摩肩接踵的人流,无法安静的街市,置身其中,她感受到的不是外面世界的精彩,而是内心涌动的不安。  1998年春天,刚满15岁的左春成,直身来到上海。这是她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也是仰仗几位远访亲戚在那里发展而做出的决定。然而,摩肩接踵的人流,无法安静的街市,置身其中,她感受到的
期刊
丁敬的印章,最早见到的是“烟云供养”,且不说印之高下,单这四个字就把人生的一种大境界给说出来了。生而为人,“食色性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喂养,可一个人偏偏活到“烟云供养”的份上,这得经历怎样的世事呢?  也许,丁敬是在说他自己。  被袁枚誉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的丁敬,终身不仕,以酿酒为业,是浙派篆刻的开山之祖。嗜好金石铭刻的他,经常在西湖之畔的穷岩绝壁中寻觅、欣赏、摹拓前人妙迹,终日
期刊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至少一面可以向外嘹望,在一些特别设计的较大茶室里,“可以从六个方向观赏庭院,而且每个方向都展示不同的风景。”  让茶室存在于茶庭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茶室孤立地存在,茶道的内涵除了要让客人吃一口好茶之外,更多的精彩和美感却在茶外。  茶庭里的景致,不仅可以让客人在进出时感受到主人的精心准备与真心迎客之道外,还可以在品茶的间歇欣赏到窗外的美景,让茶道之美和自然之美交融在一起,
期刊
12月8日,寻访福建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福州举行,作为一年一度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年会之重头戏亮相。颁奖期间,当一帧帧动人的茶乡美照在大屏幕上慢速播放时,引来现场嘉宾席的一片称赞声。虽然到场的来宾多为茶界中人,但看到自己所热爱而熟悉的山水被如此完美地呈现时,所有的人无不为之触动,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  2019年4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美丽福建的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成为每个人有追求者奋斗拼搏的目的地。  “北漂”、“海漂”、“广漂”、“深漂”……“漂泊者”们相信,繁华的大都市,尽管节奏快、竞争激烈,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还一双双充满希冀却又不安的眼神。然而,相对于大都市来说,有些城市看似“非主流”,却是有梦人的“天堂”。譬如,景德镇。  这座千年瓷都,瓷土不老,窑火不息,历久弥
期刊
如果把茶道水平测评分成九级,由浅到深,第一级应该是要有条不紊地整理茶具与泡茶席,有条不紊地应用所需的茶具与泡茶席,而且能将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出浓淡适当的茶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求各类茶都会泡,而且只是把自己熟悉的茶类泡得浓淡适当。  第二级就要把自己的茶具选配得合理又完善,把泡茶席设置得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对制茶的全部过程有基本的认识,对各类茶开始有了接触,也能将各类茶泡出它们应有的特色。泡茶用水是泡茶
期刊
茶可以五行足,五味全,这是茶成为中式哲学重要载体的原因之一。五味理论着实复杂,我只能谈谈我在制茶、鉴茶、泡茶中的一些个人理解。  五味是指“酸苦成甘辛”,酸苦为阴,成中,甘辛为阳,在茶中,成大多是以“鲜”的形式存在,所以,五味在茶中的体现主要是以苦、鲜、甘三种滋味为主,以酸为辅,辛为稀缺滋味,在岩茶中相对容易喝到。酸、苦是给人收敛感的滋味,所以,茶的理想状态中这两者占的比例应尽量减少,鲜与甘是给人
期刊
武夷山的深秋弥漫的是岩茶焙火的香气,在鼻端不断回旋。一年未见的院长与同修就相会在这个山灵毓秀的地方。寻茶、品茶、会友,在这个稀疏平常的日子增添了些岩茶的味道,足以回忆半生。  初到武夷的下午,吃完饭便散步去喝茶的地方。兰汤村的溪边还留着我三年前带师妹去打水漂的记忆,再来伊人已去远方,而我也找不回漫游岩骨花香栈道时让我记忆中流香涧的花香。  沿着小径而上,未到地点,便传来声声犬吠。沿着一人高的茶树,
期刊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