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放贷人条例刻不容缓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高利贷比作鼹鼠,那么,现在鼹鼠已经明目张胆地钻出地面,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肆虐。究其原因,近一年多来银行信贷不断收紧,中小企业的融资无门,民间借贷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借助民间借贷的渠道,无数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但与此同时,旺盛的资金需求也催生了诸多民间高息借贷乱象,仅从借贷利息之高(个别地区民间拆借年息已超过100%)来看,不少民间借贷早已异化为典型的高利贷。
  虽然,高利贷让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且容易催生民间金融风险,但如果只是靠政策打压,不仅高利贷形态不能完全解决,而且还会错伤那些需要资金救济的中小企业。因此,管理部门不如因势利导,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空间,使其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民间借贷雨后春笋
  
  时下,民间借贷已经由阴影中走到了阳光下。在互联网上、手机信息中经常可见民间借贷的广告,虽然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很低。但不得不承认,民间借贷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民间经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对民间借贷持否定态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现有金融体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便开始了,一个表现便是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兴起。
  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借贷,其规模总量具体有多大,自然没法精确统计出来。但从银监会日前向银行业机构发布“人人贷”风险提示来看,说明民间借贷已呈“燎原之势”。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调查监测,当地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整个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千亿级的规模可不是小数字,温州各银行机构的信贷总规模目前也就在4000多亿元。
  现在看来,全民放贷并非信口开河,民间借贷数据激增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资金饥渴症状如果处在一个经济平稳的环境下,似乎尚可忍受,但是现如今的社会经济现状却是通货膨胀不止、货币流动性过剩,央行不断的通过货币回收、信贷紧缩的方式控制宏观经济。此时,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已是难上加难,在生与死的选择下,不向民间借贷伸手,又该怎么办?
  这也最终造成了,民间借贷利率的疯狂无度。
  
  与其打压不如规范
  
  民间借贷,在现行的制度下是不受法律保障的,不过纯粹打压,也不是办法。对民间借贷“一刀切”全盘否定,其结果只能是两种。
  一是,高压之下,民间借贷被斩草除根了。只不过,当下的金融体制,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只能千军万马挤银行贷款这个独木桥。如果民间金融完全绝迹,当银行收缩信贷时,中小企业的窘境,可能真就像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描述1936年的苏南农民所说的那样,“以前我们至少还有个地方借个钱度过危机,现在连借钱的地方都没有了”。
  还有一种后果是,高利贷盛行。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对民间借贷若一味的打倒或禁止,将会大大提高民间借贷的风险成本,从而促使借贷利息进一步高涨。现实的状况表明,正是政策多年来对民间借贷的否定,才结出了信贷紧缩之下高利贷盛行这个“果”。
  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2008年在浙江东阳曾经发生过一个案例,就是吴英案。搞民间借贷,结果崩盘,被追究刑事责任。这里无意去为吴英鸣冤叫屈,只是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放高利贷者固然是资本逐利使然,但借钱者难道都是傻子吗?非得往这个火坑里跳?
  《江村经济》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同我调查的这个村庄有关系的一个高利贷者,姓施,叫剥皮。这一外号说明了公众的愤恨。可他又是农民急用款时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供借贷的款项极为有限,而需求又很迫切。”可见,对于目前这种民间借贷乱象,不是打压能够解决问题的,给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一个合法的解决渠道,才是根本。
  
  放贷人条例该出了
  
  另外,监管层切不要对商业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抱有太多幻想。
  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喊了多少年了,结果如何?一味指责商业银行不讲政治大局也不妥当。既然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追求安全性、盈利性无可厚非,贷款利率受到管制,银行抓“大”放“小”未必不是一种精明。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本途径还在民间融资。也只有一直身陷监管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当前的借贷乱象也才有可能根除。不管从哪个意义上讲,出台放贷人条例,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早在三年前,央行官员就放出风来,说是允许个人从事放贷业务的放贷人条例已然拟订,并呈交国务院。但时至今日,这个从根本上对民间借贷起到规范的条例,却不见面世。
  个中缘由,据接近决策层面的人士表示,是因为有几个核心条款相关部门争议很大,还牵涉到管辖权的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不管有什么样的部门利益纠缠其中,在当前高利贷日益盛行之际,出台放贷人条例都显得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国家立法形式规范民间借贷,将所谓的“地下钱庄”阳光化,才能彻底铲除滋生高利贷的土壤;同时,打破目前信贷市场所有资源都被银行垄断的局面,才是真正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苏富比北京预展现场,翡翠玉石的展台前拥挤得风雨不透。  那是一款天然蛋面翡翠镶钻项链:以19颗不同大小之蛋面翡翠串成,每一颗分量骄人,并与白钻相连,中西风格混合一体。  “蛋面型的翡翠项链相当少见,像此种由19颗蛋面组合,且水头好的项链在市场上更是少见,”苏富比珠宝部副主管朱燕仪对记者表示,“估价大约为850万至1500万港币。”  另外一枚估价为750万元至900万港元的天然翡翠“金玉满堂”方件
期刊
8月份的宏观数据,对当前的债市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通胀如市场“预期”般下行至6.2%,虽然通胀下降的预期姗姗来迟,但仍不失为利好;实体经济增长依然较为强劲,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依然维持在高位,大宗商品进口额大幅上升,反映了实体经济需求依然较为强劲。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M2增速为13.5%,处于2002年以来的地点,信贷投放超过市场的预期,达5490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4%。  在当前的市
期刊
幸福的关键在于比较。我们没办法和欧洲比社会福利,但可以与其比国债安全;我们没办法和非洲比自然环境,但可以和他们比经济增长;我们没办法和美国比人均收入,但可以和他们比物价水平。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贴,似乎对此提出了挑战。  这条据说被广为转载的网贴提到:在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在美国,吃一次
期刊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经济低迷,美联储刺激政策带来输入型通胀,而国内市场则在控制通胀稳定物价的紧缩货币政策中艰难前行。而对于PVC来说,价格的涨跌在大方向上迎合了宏观面的紧缩,但同时在细节处也体现出了基本面的硬朗。  首先从供应面来看,每年PVC发动更多的都是由供应面的因素导致,运输紧张,节能减排导致的成本上升,都会给价格带来依托和支撑。但今年在宏观面较为紧缩的背景下,这些因素都显得弱势。“十二五”规
期刊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看上去不错:价格指数双双高位回落,进出口增速反弹,实体经济数据放缓,但幅度有限,M2虽然很低,但央行表态称由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M2低估了实体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正在筹谋推出M2+(比M2的范围广一些的指标)。  但是,当前宏观经济的复杂性在于,胶着期中的经济腾挪空间狭窄,一个数据上的微妙变化也许就能改变经济数据对市场利好还是利空的判断。    中国经济再因出口风险被调降   
期刊
经济“软着陆”能否令中国摆脱“4万亿”的刺激躁动,在千呼万唤的经济转型中修成正果?或许A股市场的寥落给出了投资者的答案。  当前,经济降温已是事实,在发达经济体滚涌而来的阵阵寒流中,中国决策层镇静观望,并未急于在总量层面上实行放松的政策立场,暗示了官方对宏观经济能够避免“硬着陆”的信心。  但是,市场是迷茫的,即便“软着陆”成真之后,经济将在何处再次寻找前行的大道?“十二五”规划给出了方向,却给不
期刊
银行靓丽的2011年半年报,并没有使表现低迷的银行股有所起色。   9月以来(截至9月14日),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中(中国银行,601988.SH)、建(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交(交通银行,601328.SH)五大行,A股跌幅平均达2%,H股表现则更不堪入目,除建行仅下跌3.98%外,其他四家跌幅均超过9%,农行甚至跌逾1
期刊
9月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公开表示,将引导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  类似的话题,两年前在同样的场合下,商务部高层就有同样的表述。但两年过后,当商务部的领导还在重复“老”话题时,外资企业也只能是一笑而过。  对此,有投行人士表示,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没有政策障碍,但却缺少操作细则。有过多年投行从业经历的建设银行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孙兆东向《投资者报》记者
期刊
多元化投资应该是金融市场中少有的免费午餐。将你的资产在不同国家(或者是不同种类)中分配,这样会让各项投资不至于同起同落,投资者能够以更小的风险获得相同的回报。  不过就如图1显示,近年来全球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步趋于紧密。在某个清晨醒来,你会发现金融头条上显示的情况是亚洲股票的下跌已经波及到欧洲,那往往是亚洲和欧洲市场对于美国股市前日跳水的反映,而极少有市场能够幸免。  因此,单个经济体基本面对于
期刊
一篇网络文章引起轩然大波。  8月21日起,在新浪等网站疯狂转载《杨闻孙,搞垮美尔雅的罪人》的文章。而杨闻孙,正是美尔雅(600107.SH)的董事长。  在文中,一位自称为美尔雅的员工提到,“杨闻孙利用职务之便,掏空美尔雅。他2002年上任之后,把自己老婆胡坚、胡坚的妹妹以及妹夫利用转单等手段侵蚀美尔雅的业务份额……而公司从中获得的利润极低。”  随之而来的,是美尔雅股价开始出现暴跌。9月15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