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31日-9月10日,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在意大利水城如期举办。虽然在选片和星光上保持了较高水准,但本届电影节在整体上还是稍显平淡。不过华语片倒是呈现出一个意外的高潮趋势,无论是选片还是最后的奖项,都难得地风光了一回。2011年,威尼斯与紧随其后的多伦多电影节之间连续几年的激烈竞争似乎也出现了某种均衡的局面。
虽然威尼斯电影节的总监马克·穆勒(Marco Müller)之前曾表示本届电影节各单元的选片将力求在视野上更开阔,但实际上,从最后的入围片单看,今年威尼斯选片的地域分布却显得更为集中——本届电影节的三大板块总共选择了65部新片,其中欧洲还是占据了大多数,连奥地利都有3部入围,比利时也有4部,而传统电影大国法国则有9部影片入围各板块。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对本土电影的推介力度明显超过往届,共有14部意大利电影进入三个正式单元。本届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也被颁给了马可·贝罗奇奥(Marco Bellocchio),这位意大利老牌导演之前也曾现身4月份的北京国际电影季。此外,意裔美国著名影星阿尔·帕西诺(Al Pacino)也获得了电影节颁发的制作人荣誉奖。
虽然近年来意大利的整体经济形势堪忧,但本土电影的市场成绩却节节看涨。截至2011年8月,意大利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份额超过4成。一些中低成本的本地制作也先后创造了优异票房,比如目前当地的票房总冠军《多么美好的一天》(Che bella giornata),这部仅耗资600万美元的喜剧片在意大利上映的首周票房就达到了惊人的2400万美元,一举刷新了之前由《阿凡达》(Avatar)创造的纪录。
不过当前意大利电影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当地电影还是显得过于本土,创作的内向性太强,因此其电影出口长期没有起色。其实意大利电影和近几年中国电影的情况有点类似:商业发展大有起色的同时,本地电影的艺术质量却在迅速下滑。今年虽有14部意大利电影入围威尼斯,但真正引起反响的寥寥无几,《内地》(Terraferma)虽最终得到了一个评委会奖,但该片之前也饱受各路媒体的批评。意大利电影要想重拾昔日荣光依然任重道远。
相比之下,英美电影在今年的威尼斯一如既往地强势。英国今年有6部电影入围威尼斯的各正式单元;美国则有14部,其中5部都是竞赛片。无论是星光还是关注度,英语片在今年威尼斯上都独占鳌头。
明星元素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一大亮点,最终获得影帝大奖的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就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演技派明星。此外,今年来到威尼斯的英语片中有不少都是群星荟萃型的电影,例如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自导自演的新作《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即使是前来展映宣传的影片中也不乏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的《传染病》(Contagion)这样大牌云集的制作。大量好莱坞当红明星前来站台使得本届威尼斯的星光格外璀璨。
今年的威尼斯也保持了与奥斯卡之间的某种微妙联系,本届入围竞赛单元的多部英语片都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例如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和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领衔的《杀戮》(Carnage),该片其实是本届电影节上最受好评的作品。此外,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同样星光熠熠,也同样广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影片都改编自舞台剧。另一部2012年奥斯卡的重要竞争者是摆出了英国全明星阵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这部改编自冷战题材小说的影片是瑞典人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Tomas Alfredson)的首部英语片,这位新晋导演之前凭《生人勿近》(Let The Right One In)一举成名。
除了冲奥片,今年威尼斯也出现了英美独立制片界的几个老牌成名人物:《驱魔人》( The Exorcist)导演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又拿出了一部犯罪剧情片《杀手乔》(Killer Joe),而老版《坏中尉》( Bad Lieutenant)的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Abel Ferrara)也带来了一部科幻片《地球最末日》( The Last Day on Earth)。
虽然英美电影持续强势,不过在最终的奖项归属上,威尼斯还是维持了欧洲严肃人文电影的既有传统。和今年的戛纳一样,本届威尼斯最终也将大奖授予了一部宏大主题的作品——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xander Sokurov)的《浮士德》(Faust),评委会主席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评价该片是“那种观看后会改变你一生的电影”。从《摩洛神》(Moloch) 1999年在戛纳赢得最佳剧本奖,到凭一镜到底的论文电影《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享誉世界影坛,再到2003年的《父与子》(Father and Son)引发巨大争议,索科洛夫一直是俄罗斯电影当代电影和作者导演的领军人物。而作为一部投资来自38个国家的跨国制作,《浮士德》也见证了欧洲内部目前在电影方面的紧密合作。
另一方面,今年的威尼斯也继续保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去年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就有3位女性导演,今年则有5部女导演的作品参与争夺金狮。其中除了许鞍华这样的老牌导演,也有艾米·坎安·曼(Ami Canaan Mann)这样的新人,后者之前曾为其父、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担任副导演。另一位值得注意的女性影人是法籍伊朗裔漫画家、导演玛嘉·莎塔琵(Marjane Satrapi),她与文森特·帕兰德(Vincent Paronnaud)联合执导的上一部电影《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曾于2007年大获成功,并摘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此外,今年威尼斯的亚洲味道也颇为浓厚,除了6部入围、2部斩获大奖的华语片,亚洲另一个电影大国日本也有6部影片入围各单元,其中竞赛单元中的《庸才》同样反响不俗,该片沿用了导演园子温上一部电影《冰冷热带鱼》的原班人马,但相比前者的暴戾显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影片的两位主角染谷将太与二阶堂富美也双双拿下最佳新演员奖。园子温近两年在国际影坛颇受注目——自三池崇史之后,欧洲三大电影节似乎越来越青睐东瀛的cult导演。另一位日本异色名导土冢本晋也的新作《Kotoko》也在本届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Orizzonti)拿到了首奖,而清水崇继续走3D恐怖路线的《恐怖兔子》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比中、日今年在威尼斯的抢眼表现,韩国电影则比较低调,只有新人金敬穆的一部《无脸之物》 进入了地平线单元。
虽然威尼斯电影节的总监马克·穆勒(Marco Müller)之前曾表示本届电影节各单元的选片将力求在视野上更开阔,但实际上,从最后的入围片单看,今年威尼斯选片的地域分布却显得更为集中——本届电影节的三大板块总共选择了65部新片,其中欧洲还是占据了大多数,连奥地利都有3部入围,比利时也有4部,而传统电影大国法国则有9部影片入围各板块。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对本土电影的推介力度明显超过往届,共有14部意大利电影进入三个正式单元。本届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也被颁给了马可·贝罗奇奥(Marco Bellocchio),这位意大利老牌导演之前也曾现身4月份的北京国际电影季。此外,意裔美国著名影星阿尔·帕西诺(Al Pacino)也获得了电影节颁发的制作人荣誉奖。
虽然近年来意大利的整体经济形势堪忧,但本土电影的市场成绩却节节看涨。截至2011年8月,意大利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份额超过4成。一些中低成本的本地制作也先后创造了优异票房,比如目前当地的票房总冠军《多么美好的一天》(Che bella giornata),这部仅耗资600万美元的喜剧片在意大利上映的首周票房就达到了惊人的2400万美元,一举刷新了之前由《阿凡达》(Avatar)创造的纪录。
不过当前意大利电影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当地电影还是显得过于本土,创作的内向性太强,因此其电影出口长期没有起色。其实意大利电影和近几年中国电影的情况有点类似:商业发展大有起色的同时,本地电影的艺术质量却在迅速下滑。今年虽有14部意大利电影入围威尼斯,但真正引起反响的寥寥无几,《内地》(Terraferma)虽最终得到了一个评委会奖,但该片之前也饱受各路媒体的批评。意大利电影要想重拾昔日荣光依然任重道远。
相比之下,英美电影在今年的威尼斯一如既往地强势。英国今年有6部电影入围威尼斯的各正式单元;美国则有14部,其中5部都是竞赛片。无论是星光还是关注度,英语片在今年威尼斯上都独占鳌头。
明星元素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一大亮点,最终获得影帝大奖的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就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演技派明星。此外,今年来到威尼斯的英语片中有不少都是群星荟萃型的电影,例如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自导自演的新作《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即使是前来展映宣传的影片中也不乏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的《传染病》(Contagion)这样大牌云集的制作。大量好莱坞当红明星前来站台使得本届威尼斯的星光格外璀璨。
今年的威尼斯也保持了与奥斯卡之间的某种微妙联系,本届入围竞赛单元的多部英语片都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例如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和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领衔的《杀戮》(Carnage),该片其实是本届电影节上最受好评的作品。此外,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同样星光熠熠,也同样广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影片都改编自舞台剧。另一部2012年奥斯卡的重要竞争者是摆出了英国全明星阵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这部改编自冷战题材小说的影片是瑞典人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Tomas Alfredson)的首部英语片,这位新晋导演之前凭《生人勿近》(Let The Right One In)一举成名。
除了冲奥片,今年威尼斯也出现了英美独立制片界的几个老牌成名人物:《驱魔人》( The Exorcist)导演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又拿出了一部犯罪剧情片《杀手乔》(Killer Joe),而老版《坏中尉》( Bad Lieutenant)的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Abel Ferrara)也带来了一部科幻片《地球最末日》( The Last Day on Earth)。
虽然英美电影持续强势,不过在最终的奖项归属上,威尼斯还是维持了欧洲严肃人文电影的既有传统。和今年的戛纳一样,本届威尼斯最终也将大奖授予了一部宏大主题的作品——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xander Sokurov)的《浮士德》(Faust),评委会主席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评价该片是“那种观看后会改变你一生的电影”。从《摩洛神》(Moloch) 1999年在戛纳赢得最佳剧本奖,到凭一镜到底的论文电影《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享誉世界影坛,再到2003年的《父与子》(Father and Son)引发巨大争议,索科洛夫一直是俄罗斯电影当代电影和作者导演的领军人物。而作为一部投资来自38个国家的跨国制作,《浮士德》也见证了欧洲内部目前在电影方面的紧密合作。
另一方面,今年的威尼斯也继续保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去年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就有3位女性导演,今年则有5部女导演的作品参与争夺金狮。其中除了许鞍华这样的老牌导演,也有艾米·坎安·曼(Ami Canaan Mann)这样的新人,后者之前曾为其父、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曼(Michael Mann)担任副导演。另一位值得注意的女性影人是法籍伊朗裔漫画家、导演玛嘉·莎塔琵(Marjane Satrapi),她与文森特·帕兰德(Vincent Paronnaud)联合执导的上一部电影《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曾于2007年大获成功,并摘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此外,今年威尼斯的亚洲味道也颇为浓厚,除了6部入围、2部斩获大奖的华语片,亚洲另一个电影大国日本也有6部影片入围各单元,其中竞赛单元中的《庸才》同样反响不俗,该片沿用了导演园子温上一部电影《冰冷热带鱼》的原班人马,但相比前者的暴戾显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影片的两位主角染谷将太与二阶堂富美也双双拿下最佳新演员奖。园子温近两年在国际影坛颇受注目——自三池崇史之后,欧洲三大电影节似乎越来越青睐东瀛的cult导演。另一位日本异色名导土冢本晋也的新作《Kotoko》也在本届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Orizzonti)拿到了首奖,而清水崇继续走3D恐怖路线的《恐怖兔子》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比中、日今年在威尼斯的抢眼表现,韩国电影则比较低调,只有新人金敬穆的一部《无脸之物》 进入了地平线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