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深秋的薄阴的早晨,一节再正常不过的语文课上,我正在给九年级(2)班的同学讲授《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二课时。离下课还有三分钟,既定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我于是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哪位同学就课文的内容上还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块来探讨交流”。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提问进一步感受唐雎这个使者不畏强暴,智勇双全,据理力争,正义果敢的英雄形象,同时,再一次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不料,话音刚落,从教室后面的某个角落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老师,我有问题”。我定睛一看,天哪!居然是李兰,她可是从来不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之一。“请讲”我用手势示意她站起来提问。这孩子迅速站起来,狡黠的目光带着困惑说道:“老师,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针锋相对,用士大夫之怒反击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不惜性命,拔出宝剑站起来与秦王形成对峙的局面,终于迫使秦王打消了易地的阴谋。可是,我不明白,古代的使臣觐见君王,宫廷侍卫戒备森严,门卫不但要检查,还要搜身,怎么可能让唐雎把剑带进去见秦王呢?这剑又从何而来呢?”这样的疑问,我真的是始料未及,当时我的脑袋似乎短路了一般,这个问题从未有人提起过,更何况提问的是这样一个从不主动发问,学习很一般的学生,我太诧异了。大脑一片混乱的我,不知该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瞬间,空气仿佛凝结似的,我只感到所有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逼向我的脸颊,仿佛想要从我的脸上找到答案,又好像看我如何收场。那些错愕的目光让我不寒而栗。
这孩子提出的问题,看似与课文的重点内容无关,但我决不能采取简单而粗暴的话语否定她质疑的精神,打压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何况,她难得对我的语文课这么热心一次。经过一点思想上的斗争,我灵机一动,清了清嗓子,带着肯定和赞许的口吻,对下边的学生说:“李兰同学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问题,那么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交流探究,下节课我们一块来处理这个问题”。顿时,讨论的声音遍布了教室的四周,甚至有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想一探究竟。
而此时的我借学生讨论之际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几年,我几乎没怎么关注过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把她遗忘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那个终日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一言不发的学生吗?今天的她为何与平日的她这么不同呢?
记得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人的本质的最深层的驱动力是被重视,被认同”。教育说到底是一门塑造心灵的艺术,只有师生之间的心灵撞击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一个后进生的转化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用期待的眼神去把他們渴望被重视的心灵唤醒,点燃,照亮。
课后,我赶紧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在得出相对满意的答案后兴奋的跑向教室,告之于众。这一刻,我赢回的不仅是学生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些学生的期待与信心。
从此之后,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她坐的那个角落,注意观察她的表情变化。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也试着让她来回答,并给予一些暗示和鼓励。慢慢的,经过几次考试,我惊奇的发现,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是在她的脸上,我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充满了自信的笑容,还有什么比这更灿烂的吗?
我的经验告诉我,请各位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多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许那儿正有一些闪烁着灵性而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礼赞。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个深秋的薄阴的早晨,一节再正常不过的语文课上,我正在给九年级(2)班的同学讲授《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二课时。离下课还有三分钟,既定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我于是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哪位同学就课文的内容上还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块来探讨交流”。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提问进一步感受唐雎这个使者不畏强暴,智勇双全,据理力争,正义果敢的英雄形象,同时,再一次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不料,话音刚落,从教室后面的某个角落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老师,我有问题”。我定睛一看,天哪!居然是李兰,她可是从来不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之一。“请讲”我用手势示意她站起来提问。这孩子迅速站起来,狡黠的目光带着困惑说道:“老师,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针锋相对,用士大夫之怒反击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不惜性命,拔出宝剑站起来与秦王形成对峙的局面,终于迫使秦王打消了易地的阴谋。可是,我不明白,古代的使臣觐见君王,宫廷侍卫戒备森严,门卫不但要检查,还要搜身,怎么可能让唐雎把剑带进去见秦王呢?这剑又从何而来呢?”这样的疑问,我真的是始料未及,当时我的脑袋似乎短路了一般,这个问题从未有人提起过,更何况提问的是这样一个从不主动发问,学习很一般的学生,我太诧异了。大脑一片混乱的我,不知该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瞬间,空气仿佛凝结似的,我只感到所有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逼向我的脸颊,仿佛想要从我的脸上找到答案,又好像看我如何收场。那些错愕的目光让我不寒而栗。
这孩子提出的问题,看似与课文的重点内容无关,但我决不能采取简单而粗暴的话语否定她质疑的精神,打压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何况,她难得对我的语文课这么热心一次。经过一点思想上的斗争,我灵机一动,清了清嗓子,带着肯定和赞许的口吻,对下边的学生说:“李兰同学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问题,那么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交流探究,下节课我们一块来处理这个问题”。顿时,讨论的声音遍布了教室的四周,甚至有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想一探究竟。
而此时的我借学生讨论之际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几年,我几乎没怎么关注过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把她遗忘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这还是我印象中的那个终日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一言不发的学生吗?今天的她为何与平日的她这么不同呢?
记得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人的本质的最深层的驱动力是被重视,被认同”。教育说到底是一门塑造心灵的艺术,只有师生之间的心灵撞击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一个后进生的转化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用期待的眼神去把他們渴望被重视的心灵唤醒,点燃,照亮。
课后,我赶紧查阅资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求教,在得出相对满意的答案后兴奋的跑向教室,告之于众。这一刻,我赢回的不仅是学生对我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些学生的期待与信心。
从此之后,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她坐的那个角落,注意观察她的表情变化。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也试着让她来回答,并给予一些暗示和鼓励。慢慢的,经过几次考试,我惊奇的发现,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是在她的脸上,我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充满了自信的笑容,还有什么比这更灿烂的吗?
我的经验告诉我,请各位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多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许那儿正有一些闪烁着灵性而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礼赞。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