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权制社会中不同爱情结局的解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部同时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伟大作品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但是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正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父权制价值体系对婚姻的影响力。
  关键词: 《汤姆·琼斯》 《红楼梦》 父权制 爱情
  
  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部同时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伟大作品代表了当时英中两国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整体结构、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十八世纪的英国和中国都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这样的价值体系自然构成了《汤姆·琼斯》与《红楼梦》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背景。本文试将两部小说进行对比,以探讨父权制价值体系在不同历史背景中对爱情与婚姻这两个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的影响力。
  一、父权制价值体系下的婚姻
  罗伯特·菲尔莫在《父权制》中肯定“父亲的权威来自于上帝,父亲是家庭的头领,他的妻子、孩子和奴仆必须屈从于他是上帝的意愿”[1]。女性是父權制社会文化在肯定男性的优越性和社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女性对男性的相关性为出发点,完全以男性的价值标准定义和生成的。因此,埃莱娜·西苏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2],即排除在社会价值之外的他者。这种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定义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内化为妇女自身的价值取向。这种父权制价值体系成为当时英国社会婚姻制度构建的土壤。
  小说《汤姆·琼斯》中的乡绅魏斯顿是传统婚姻观的捍卫者,他对女儿婚姻的权威性来自于等级社会对他是苏菲亚家长合法性的认可。对父权制文化的内化使他不能看清自己的婚姻是一个悲剧,在他的婚姻中,他的妻子实际上扮演了忠实仆人的角色。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对婚姻的认识只限于对自己婚姻的认同,认为婚姻本身就是这样子,妻子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夫妻关系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模式,因此他竭力将他自己的婚姻复制到女儿身上。同样的例子在小说中还有别样的版本,费兹帕特利夫妇没有爱情的婚姻最终导致了婚外恋;而巴特里奇充满猜忌和暴力的婚姻则引发了一方早逝和另一方精神流放。
  而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男尊女卑是父权制典型的传统思想意识特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坚不可摧的男权观念是中国女性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贾宝玉所生活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也逃脱不了这样一种现实,显现出强势的男权文化对弱者女性的合法吞噬和扼杀。这种“合法”性可以从《红楼梦》中贾迎春和贾探春这两位侯门千金的婚姻悲剧中看出,前者最终成为贾孙两家利益的交换物,而后者更是成为国家统治者之间利益较量的殉道者。而贯穿全书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争,实际上也就是家族利益与纯真爱情的权衡较量。在父权制社会中,处于贾氏家族中统治地位的家长们的态度的倾斜早已为小说主人公们的爱情结局埋下了伏笔。而贾府中的女强人、贾母面前的大红人王熙凤,在发现丈夫在她生日当天与下人偷欢而醋劲大发、不依不饶之后,却也只能接受贾母的“什么要紧的事!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劝说,最终还是向丈夫贾琏妥协。与苏菲亚对汤姆·琼斯婚前种种不端行为的妥协一样,这实际上是两位女性向父权制社会下的婚姻制度的一种妥协,向社会道德生活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标准的一种妥协。从客观上看这是一种妥协,但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王熙凤和苏菲亚来说,这种双重标准却早已被内化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二、共同的爱情主题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谈到比较文学时曾说过:“多元文化中对不同文学的欣赏和辨析,可以提供我们多种多样的欣赏的快乐和在对照中对不同文学进行深入理解。如果将不同文化中写同样题材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来欣赏,就会得到不止是看一种作品的乐趣。”[3]《汤姆·琼斯》与《红楼梦》正是这样的两部来自不同文化的相同题材的小说,这两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执着地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
  《汤姆·琼斯》中的男女主人公琼斯和苏菲亚两人相互欣赏,彼此倾心,为争取爱情、婚姻自由而经历了许多波折和不幸。温柔、贤淑的苏菲亚在当自己的幸福受到阻碍时,心灵深处立刻会迸发出反抗专横和暴力的巨大勇气,她毫不屈服,宁可自杀也不嫁给布立非。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正确立场,在紧要关头毅然离家出走,以逃婚的实际行动来抗议父权制社会中父亲的绝对权威,以争取婚姻的幸福。在写给汤姆的信中她直接地表达了自己为了爱情和婚姻幸福,誓将反抗到底的决心:“请您相信:我决心抵抗到最后一刻,决不把我的手或心交给您所不愿意我交给的那个人。”[4]
  《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性格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具有深刻的叛逆倾向,他的这种性格集中表现在他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上。贾宝玉在爱情上舍弃了出身豪富而又谨守礼教的薛宝钗,而选择了门庭单薄的林黛玉。林黛玉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在声势显赫而又势力恶劣的贾府里,处处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用她的直率和锋芒抵御欺凌和压迫。她的这种叛逆精神恰好与贾宝玉相共鸣。两人的爱情也逐渐变得执着而成熟。在《红楼梦》第五回中的《终身误》这首曲子中这样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5]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却字字见血,声声是泪。这既是主人公对当时父权制价值体系下封建婚姻制度的声讨和控诉,又体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决心和坚定信念。
  三、不同的爱情结局
  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是《汤姆·琼斯》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但是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前者中的男女主人公汤姆和苏菲亚冲破了社会和家庭施加给他们的重重压力,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后者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却没能冲破父权制体系下的婚姻藩篱,最终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让世人永远为之叹息。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正是两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对当时同是父权制社会却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英两国社会的真实反映。
  根据劳伦斯·斯通的权威之作《1500到1800英格兰的家庭,性和婚姻》,十六世纪盛行的权威式家庭关系在十七世纪后期和十八世纪逐渐衰落,以反省、对个体个性的兴趣和个体自主权的争取为特征的个人主义逐渐兴起。虽然它没有动摇以等级制和谦卑为原则的父权制社会的基石,但促使社会中形成两种价值体系的冲突,一种是个体对以政府和官方教会为代言人的集体意愿的完全顺从;另一种则坚持个体有一定的行为和信仰自由。而对愉悦的追求成为后一种价值体系的文化导言,逐渐占据上风[6]。兴起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的一些观点也开始在社会文化土壤中扎根,家庭关系受到追求个人幸福是一条最基本的自然法则的概念的巨大影响,对婚姻是两个家庭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联盟,以及子女的婚姻完全由家长决定的具体操作机制发起了挑战。新的婚姻观认为,爱情是婚姻生活幸福的唯一基础,婚姻双方应互相爱恋,互相陪伴。所以对汤姆·琼斯的婚姻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收养人奥尔华绥,最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价值体系中“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观点,从而最终促成了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所提倡的这种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小说在结尾赋予汤姆高贵的出身和对奥尔华绥的继承权,使之成为汤姆和苏菲亚结合的重要基石,甚至汤姆和苏菲亚也“从未质疑过他们所必须注意的父权制标准”,这也反映出作者亨利·菲尔丁的历史局限性。
  而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清帝国依旧是君主大权独揽,虽处于封建制度后期下降阶段,盛行了上千年的父权制的根基却依然坚固。虽然《红楼梦》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个人意识已开始觉醒,反对将财富和社会地位看成是婚姻的砝码,但却逃脱不了父权制价值体系对婚姻的桎梏。在贾氏家族家长们的反对之下,不相信“金玉良缘”的纯真爱情在家族利益和等级观念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力。
  通过对《汤姆·琼斯》与《红楼梦》两部伟大小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中叶,在英中两国的社会生活中,父权制对婚姻制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也正是两位作家对当时两国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写照,这也正体现了两部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Robert Filmer.Patriarcha and Other Writings.Ed.Johann P.Sommerville.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2003.
  [2]西蒙·德·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邹建军.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8,(1).
  [4]亨利·菲尔丁著.萧乾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Brain David Reed.Wrestling Sensibility:Male Anxiety,Sentimentality,and British Eighteenth-Century narrative.Diss.Case Western Reserve U,2001.Ann Arbor:UMI,2002.
  [7]Lawrence Stone.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说《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在2005年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一部力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试图从人性美、悲剧快感两个方面探究《青铜葵花》的撼人魅力。  关键词: 《青铜葵花》 人性美 悲剧快感    《青铜葵花》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采用童年视角与乡村记忆的特点,以人民公社化时期纯朴、落后的农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农家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示的风度。七岁的孤女葵花被十一岁的哑巴男孩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关锦鹏导演“上海怀旧”题材相关作品的解读,论述关式上海所呈现的人物谱系和城市版图,并非还原,而是一种重构,以某种阶层的丰富性取代了城市生活本有的多样性,是一种建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层面上的幻象。  关键词: 香港文艺片 上海怀旧 关锦鹏    作为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以城市命名的电影单元,毋庸置疑,香港电影更多植根于岭南文化区,然而香港在银幕上的它者形象,却屡屡被香港电影人构建为
【作者简介】刘亮亮,男,江西吉安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2014年5月16日上映的新片《归来》(COMING HOME)是导演张艺谋在文艺情怀上的“归来”之作,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质朴、洗尽铅华。  一、“和解”前的不顾一切:回到这头的家 在物理意义上,陆焉识想要回家,回到妻子冯婉瑜的身边,这是“归来”的第一层含义。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陆焉识,作为丈夫、作为父亲,
摘 要: 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以她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墨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具有诗性美的日常生活风景图,通过对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寻找与发现,从中体味其审美特征。本文从时代因素、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出发,力图揭示她的这种审美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长恨歌》 审美风格 形成机制    王安忆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更牢固、更广泛地掌握知识。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提高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地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比较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法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方法 运用    所谓比较法教学就是教师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
摘 要: 文学作品多是按照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理解描写女性,女性与男性常呈现“奴性”和“人性”的存在模式,关汉卿笔下的婢女燕燕毫不妥协于封建尊卑等级的社会次序,努力为自己的“人性”抗争终获成功,本文就此形象从“奴性”到“人性”的抗争,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关汉卿 《诈妮子》 燕燕 婢女形象 文化意蕴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其现存的十八种作品以女性为主角的就有十三种,
摘 要: 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认为,需从以下三点着手:调整传统档案工作思维观念,适应学院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和软件管理系统;发掘高职学院教育的信息资源,推进档案理念和服务的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书档案工作 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院教学与管理等诸多部门
摘 要: 本文作者观摩《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公开课后,针对执教老师犯的两个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辨析。  关键词: 大运河 开凿时间 流向    我近日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执教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赢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培养了学
摘 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文言文在中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纵观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历史,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始终作为其核心要素。诚然,上海作为早期中国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中心,对于它的电影实践等研究必然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历史并非以某个区域闭合地发展,它的流行性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缝隙。因此,关于地方电影或区域电影的历史研究和撰写显得尤其必要,亦符合“重写电影史”的要求和逻辑。广西作为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毗邻广东、港澳,对其电影业发展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