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体系融合协同路径探析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教学体系融合协同存在四重现实困境: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技能明显不足,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总体不高,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远远不够。信息化教学体系融合协同的核心路径在于:全力推进基于信息网络的分布式协同,合力推进基于教学主体的复合协同,着力实施基于合作教学的规范协同,聚力推进基于任务目标的自主协同,强力挖掘基于潜能释放的精准协同。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中,昆明散居白族的语言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交往使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在社区、家庭自然习得基础上,通过民族文化寻根、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重构等方式,昆明散居白族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发展白族霸王鞭表演机制、推动城市周边旅游文化体验、组建文化艺术团体、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方略,昆明散居白族文化在创新中与城市文化同行。
2009年以来,广西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建设内容扩展、建设项目数量、数字化服务及特色文化融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成为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需求不匹配、机制不健全、整合不充分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目标,更好地推进广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以民族村寨最为集中、典型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探讨区域村寨旅游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结论:(1)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空间格局呈集聚模式,其演变遵循了"点-线-面"的扩展过程,上朗德、青曼、西江苗寨等一些先行开发的"首位"村寨成为区域旅游空间演变的起点;(2)民族文化、地理近邻、交通流是其空间扩散的路径和网络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民族村寨旅游生产空间集聚演变受知识溢出、市场溢出和政府能动的"三大效应"驱动,是自组织、需求和政策共同作用结果。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演进推动区域
"循证治理"融合了"循证科学"与"治理艺术",使公共政策具备科学性、地方性和价值性。领导干部循证治理领导能力的培育、提升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实践化,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可通过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借鉴国外公务员培训制度等路径来培育、提升领导干部的循证治理领导能力。
当前,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以关系为切入点,分析社会网络对领导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关系网络的强弱程度制约着领导力的发挥,同时,社会资源的异质性影响领导力效能。因此,提出了领导干部利用社会网络来提升执政能力的路径:通过执政党内部领导力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利用平台领导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感召力;利用文化领导力构建领导干部外部社会网络关系。
资本逐利性、网络主体虚拟性、网络立法不完善以及网络规范建构失范等原因导致网络违法不良信息滋生,不良网络游戏和网络暴力的参与、网络虚假和色情信息等网络违法不良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青少年越轨行为。提高网络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力度、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网络违法不良信息管控、提升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是防范网络违法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的有效对策。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52个点的临高语"村"的立体化语言地图,展示"村"的语言形式。临高语"村"可分为两类:■e^3类"村"(包括v■^3、v■^3、■e^3、■^3、v■^3、v■^3)和mui^1类"村"。■e^3类"村"不是壮侗语■a:n^3"村"的韵尾脱落而成,也不是源于"伯",而是与汉语的"浦"同源的形式,是百越文化底层,从表"濒水"之意,词义扩大为表"地方""村"之意。从新发现的吉兆海话可推知,海南及湛江带"美、迈、梅"的地名源自雷州半岛
反义同词是指共时或历时层面在同一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内兼有至少两个相反或相对义项的词,它是一种特殊的一词多义现象。反义同词的反义内涵包括相对性反义、互补性反义、换位性反义和反向性反义。反义同词语义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具体语境中的语义解读需要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结合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与百科知识进行语用充实。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语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多义词、尤其是多义动词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汉语和日语虽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但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成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可以互为借鉴。通过对汉、日语多义动词的研究方法、意义及前景的多维分析,指出认知语义学强调的"哲学体验观"与生成词库理论强调的"动态生成观"并不矛盾,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是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随着试帖诗的废除和辛亥革命后新学制的建立,曾经位于教育中心的古典诗歌逐渐被边缘化。同时,古典诗歌教育的价值内涵也被重新发掘和定义,其中政治价值被淡化,而相对地突出了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这种转型是具有浓厚的政治意涵的封建文教制度崩溃后的必然结果,也代表着古典诗歌在趋向现代的教育结构中重新找寻着自己的位置。具体而微地考察转型期间古典诗歌教育的价值转化和知识分子心态,对如何看待当下教育中的古典诗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