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途径。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面临经济社会高要求与受教育者低起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调整教学内容,走课程设计现代化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问题,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37-01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也是开展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难点。本文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作一些探讨,期望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有所裨益。
1.注重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構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走“技术应用型”的路子, 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 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目标为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 简称“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征, 在能力结构上应具备操作、动手、应用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计上, 即要开发一些与时代紧密接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开拓能力的课程。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 首先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
2.注重课程设计多元智能性。
课程设计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科系统化课程不仅对这类教育不适用, 对于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也不适用。这是由于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与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冲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每个人至少可能具有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构成了人类不同的八种求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也是八种人类不同的学习途径, 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 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 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 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 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稳定性差, 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 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 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 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这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十分吻合。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 使教学更易于开发他们的智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课程设计的能力性。
设计专业课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 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 是基本发展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 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 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 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 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 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伸能力”, 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 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
4.注重课程设计实践性。
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建设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 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 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 以服务求支持, 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使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订单教育的预订者, 甚至发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因此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问题。
5.结语
课程设计开发的原则是制约课程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因此,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职业性和体现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钟燕辉,邱志文,刘长灵.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2] 沙风林.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创新[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2).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37-01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也是开展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难点。本文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作一些探讨,期望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有所裨益。
1.注重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構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走“技术应用型”的路子, 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 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目标为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 简称“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征, 在能力结构上应具备操作、动手、应用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计上, 即要开发一些与时代紧密接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开拓能力的课程。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 首先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
2.注重课程设计多元智能性。
课程设计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科系统化课程不仅对这类教育不适用, 对于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也不适用。这是由于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与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冲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每个人至少可能具有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构成了人类不同的八种求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也是八种人类不同的学习途径, 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 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 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 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 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稳定性差, 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 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 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 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这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十分吻合。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 使教学更易于开发他们的智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课程设计的能力性。
设计专业课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 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 是基本发展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 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 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 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 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 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伸能力”, 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 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
4.注重课程设计实践性。
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建设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 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 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 以服务求支持, 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使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订单教育的预订者, 甚至发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因此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问题。
5.结语
课程设计开发的原则是制约课程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因此,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职业性和体现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钟燕辉,邱志文,刘长灵.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2] 沙风林.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创新[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