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贽的平等观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jcrazytb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等自古以来是人类社会讨论的永恒话题。在明朝中后期,随着西方平等思想的传入,以李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反思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平等观。探讨李贽的圣凡平等观、男女平等观和士商平等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贽 圣凡平等 男女平等 士商平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77-02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得到缓慢发展,大量的商业市镇崭露头角,随之而来的是市民人数大量增加,市民阶层开始兴起,从而导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开始崩塌。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在此之前的伦理观念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门户的打开,西方平等、自由观念经传教士的输入,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他们在反思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伦理学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贽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接触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对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进行反击,形成了较為“异端”的伦理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平等观方面。
  一、圣凡平等观
  圣人,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是一种精神领袖,是指那些在精神境界和道德方面超越了“小我”,具有无限的能力,体现着人之德性最为完善的完人。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门派中,他们有各自的圣人,但是本质具有相同性:“无私”“无我”和“无欲”。他们的不同只是体现在“治世”方面:道家讲究通过“无为”达至“道法自然”;儒家则是努力通过自我修身,企图以德感化百姓,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具有政治倾向性。自西汉之后,道家的圣人观念在政治领域内被边缘化,儒家的圣人观取得了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且,早在儒家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生所推崇的“圣人”本就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如尧、舜、禹等。因此。所谓“圣人”其实是集政治与道德于一体的最高的伦理标准。这种伦理标准有两个内涵:人们应该破除个人心中与国家整体利益不相一致的欲求。要求人们去除自己因私心而产生的私欲,成为无欲无求,努力地为国家服务的社会的人;在精神领域方面,需要遵守现有的道德价值规范,无须妄想超越。其实,从本质上说,这是人性从低级的自然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的要求,但是却过多地扼杀了普通人的人性。
  这种“圣人”观念发展到李贽,却有了重大改变。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他们不可能超越一般人的属性。就此,李贽以人性角度来肯定圣凡平等。人性论一直以来是伦理学家探讨的主题。在明清时期,人性论大致分为三种:“人必有私”的人性论;“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相结合的人性论;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发展的人性论。李贽将人性必有私作为人存在的本质性规定,而且将其作为圣凡平等的前提。人性自私在先秦时期已经被论理学家提出过,但是到宋明理学时期,朱熹即使看到了圣人有私心的一面,但是为宣扬道统思想,他否定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李贽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从正面肯定了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同时,李贽强调圣人与凡人都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那么圣人也必有私。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李贽承认圣人有道德高尚的一面,圣人亦私只不过是他在圣人和凡人之间寻找的共同点。他较为厌恶宋明理学的“存天理而灭人欲”的无私无欲的观点和非功利的倾向性,力求在人性自然的基础上讨论道德的普适性。
  他对人性必私有着较为神圣的论断:他承认,私者,人之心。无私则无心。心在中国伦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当“主宰”讲,也是许多伦理学家论述其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既然李贽认为心为私,私则具有了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第一属性便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人的自私性便是人性的起点;李贽不仅仅从人性方面来肯定“私”,他把人所有的行为和动机归为人性私,这显然已经超越了道德的范畴,他对“私”的极力支持,从侧面则是对“公”的反对,反映了人性的真实性。从人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看,圣人与凡人相同,具有私的一面;从人社会属性的一面来看,李贽认为想盗跖这样的偷窃之徒也有“仁义之心”,伯夷和太公是因为文王善待他们,所以投奔他。由此可见,盗亦有道,圣人也有私心。李贽则是从人亦有私心的一面来肯定了圣凡平等。很显然,李贽对圣凡皆有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传统对圣人的崇拜,这无疑是对儒家终极价值目标的摧毁,对当时社会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具有革命性的观点遭到后来的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批判。
  李贽没有贬低自然的人性,并将其作为寻找普遍人性的基础。他根据圣凡人性起点相同,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平等观。李贽指出,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皆具“有物”之身,“有物”之身是区别每个人的客观存在。圣人之所以要求自己“格物”是因为就要超脱这种自然属性,超越这种有自然存在的有形,达到社会存在的无形。经历过“有形”的圣人可以从经验出发,明白上至天子,下到老百姓,“通为一身”的道理,更加容易达到“明德于天下的目标”。
  二、男女平等观
  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伦理规则,无人质疑,也很少有人为女子的不幸而鸣不平。而李贽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为妇女鸣不平的人。他批判男尊女卑思想,肯定男女平等,主要反映在他著作的《初谭集》《焚书·夫妇论》《焚书·唐贵梅传》中。他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一是夫妇为“人之始”,在人伦关系中处于首要位置。在封建时期,卫道士为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力宣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伦理秩序。在这种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封建社会中不可动摇的核心统治力量。李贽潜心研究《易经》,受其“阴阳”学说影响,他认为“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他勇敢地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扭转过来,按照人类的生育的自然顺序重新排列。他在《初谭集》中,反复强调“夫妇,父子、兄弟、师友、君臣”的伦理顺序。他认为生命出始,与万物之初始都是“男女两性”“阴阳二气”的作用,没有超越“一”和“理”的存在。他充分肯定了妇女在人类之初产生的巨大作用,他说:“故吾究物始,而但见夫妇之为造编也。是故但言夫妇二者而已。”从而肯定了夫妇在人伦关系中的首要地位,否定了“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定论。他提倡“贤妇”同时也提倡“贤夫”,要求夫妇都应贤能,可见李贽从人类之起源上肯定了夫妇平等。二是男女智力平等。李贽肯定不少女子的才识,驳斥了妇女见识短,不堪学道的偏见:人有男女,但是见识长短不分男女,只是说男子见识长,女子见识短,是不符合常理的。李贽认为男女在智力上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把妇女放在与男性同样的环境中,让妇女有学习和广见闻的机会,女人会更加聪明,她们的见识会让男子羞愧难当。李贽在《才识》篇中列举了25位有才识的妇女,赞扬她们是“大见识人”“是真男子”,肯定了她们和男子中有作为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一样有智慧。三是婚姻平等,反对“从一而终”,赞成寡妇改嫁。李贽反对北宋理学家程颐宣扬的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他认为妇女死了丈夫之后,生活会更加困苦不堪,他赞扬寡妇改嫁。他在《初谭集》里写了两个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用以赞扬支持儿媳改嫁的婆家,批评反对儿媳改嫁的婆家。他写道:庾亮的儿子遇害身亡,他儿媳的娘家人给他写信,谈及女儿改嫁的事情。庾亮回复道:“贤女尚少,故其宣也”。支持儿媳改嫁。李贽极其表扬地写了个“好”字。但是对同时期的王戎则是严加批评。王戎儿子死后,他恪守宋明理学的伦理纲常,不让儿子的未婚妻出嫁,致使这位少女至死未嫁。李贽对此表示十分愤慨,骂王戎“不成人”。而且,在明朝末年是封建礼教极盛时期,理学得到空前地强化和具体化,使得人们认识到妇女改嫁是极其不光彩的事情意识强化。但是,即使是这样,李贽仍支持妇女婚姻自由,他强烈反对节妇烈女,主张寡妇改嫁,实属难能可贵。四是他强烈反对广为流传的“女人祸水”论。李贽指出,一些人把国家败亡的罪过归咎于妇女的错误是极其不道德的,他对此类观点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他拿西周做例子,在周幽王政乱国亡后,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女子的关系;夏桀宠爱妹喜导致夏朝灭亡,而吴国的败亡是因为夫差迷恋西施。他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说道:声色是非常令人感到诱惑的,可能会导致伤风败类,国破家亡,这是需要大家予以杜绝的,但是国破家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女子,实质是在于治理国家的人,即国家的兴衰应该看其本质,是“卑卑者”不会治理国家,归罪于妇女,为治理者推卸责任,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而且,他肯定了妇女嫉妒的正当性,女人嫉妒实际上是对男子实行多妻的一种抵制和反抗。李贽批判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对残害妇女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讨伐,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深表同情。他的妇女观标志着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对后世有启示作用。   三、士商平等观
  在传统的君主制社会中,统治者往往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明朝中后期,经济凋零,需要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流通,统治者往往对工商业者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使得一些商人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肯定了工商业者与士、农的平等,他们的不同只是行业分工的不同,但是在社会价值方面是平等的。这种思想在王阳明那里已经得到了肯定,他不反对做学问的人谋取利益,只要是心态较好,虽然终日做买卖,但也不危害可以成圣成贤。王阳明之后,泰州学派继王学兴起,他们当中的成员基本是商人出身。其实这表明,传统的士商观在新的社会经济事实面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职业的道德评价尺度已经逐步放宽,士农工商的界限和伦理秩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变化给李贽在理论上为士商平等提供了事實和理论的准备。李贽从“人必有私”论的角度肯定市商平等,他认为做生意的人在寒暑中为了获得利益而坚韧痛苦的行为,是符合圣人思想的,顺应商人追求“富贵利达”的人性,这样社会必然会发达,天下必能安定。他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把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求上升到“理”的高度,认为人伦物理包含在人们具体的物质生活中,商人为追求利益的买卖行为必然也符合人伦物理。而且,他义正言辞地批判了“商贾卑贱”的观点,用较为犀利的语言批判了卫道士的心中有利而不说利的虚伪性。李贽的士商平等观符合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商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
  李贽一反传统伦理思想的论调,在儒家的话语霸权外自成一家另开天地,大谈“圣凡平等”“男女平等”“士商平等”的平等观念,在当时具有启蒙作用,使得封建的等级观念在当时和后世的人们的头脑中深深地打了折扣,引起了后人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理性的深刻批判。李贽的平等观对当代仍有启示意义:平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李贽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病症深有感悟,所以他强调,唯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才能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也只有实现真正的平等,人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依据自己的情况施展才能。李贽的平等观启示我们,要在当今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地做到官民之间、性别之间、身份之间的平等。
  【参考文献】
  [1]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厦门大学历史系编.李贽研究参考贽料(第1-3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
  [4]陈鼓应.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
  [5]陈之平.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期刊
一、品牌派生不彻底rn案例介绍:稀世宝(含硒,可增加视力)矿泉水随着小燕子“常喝稀世宝,视力会更好”的广告而迅速走红,率先在中国水市场中树起了“特殊功能水”的大旗(注:在
如果说积累是吸收内化的过程,那么灵活地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段则是吐纳表达的过程.怎样在学生吸收内化的储备仓库与灵活地吐纳表达之间架设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呢
本文在对天然气封盖层进行古埋藏史、古异常压力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结合主力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天然气封盖层的有效性作出了评价。认为安集海河组对侏罗系
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会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读和写之间的联
期刊
利用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文章写法,了解到辞赋的优美精深,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中领悟到古人所具有的人生与价值取向.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教师
本文介绍了工厂供电电源的电压等级的选择。着重从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比较110kV与220kV两个电压等级,明显220kV占有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