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实验课堂教学中,但仍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简要论述了我国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要性、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虚拟仿真实验的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并充分结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近几年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其在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可行性,以期能够通过搭建科学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型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食品生物科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机 构】
: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实验课堂教学中,但仍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简要论述了我国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要性、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虚拟仿真实验的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并充分结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近几年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其在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可行性,以期能够通过搭建科学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型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食品生物科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其他文献
系统地介绍了反思性教学理念及意义,并以“食品营养学”为例阐述了其在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食品营养学”作为大学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讲授的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尤其要注重实例拓展讲解与反思.
“食品新产品开发”是在学习食品科学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创新实践性环节,目的是培养更多的食品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以达到适应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改革以创新性成果为导向,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系、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能力等内容进行优化,构建食品新产品开发的项目化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食品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科研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概论”是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系统概述了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及其防控措施,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解决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不足,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资源的构建,结合当前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实际,探讨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对该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师生的有效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深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食品安全管理
为优化真空油浴制备紫薯脆片的加工工艺,得到最佳的紫薯脆片,以紫薯为原料,采用单一护色剂柠檬酸预处理结合真空油浴工艺加工方式制作紫薯脆片,探究柠檬酸添加量、油浴温度及油浴时间对紫薯脆片的感官评分、含油率、脆度和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脆片的最佳工艺为柠檬酸添加量2.0%、油浴温度90℃、油浴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制作的紫薯脆片综合品质最佳.
该文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以马蹄皮粉、调和油、糖粉的添加量为单因素变量,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马蹄皮粉酥性饼干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马蹄皮粉酥性饼干品质的影响顺序为马蹄皮粉添加量>调和油添加量>糖粉添加量;最佳配方为低筋面粉100 g、马蹄皮粉10.60 g、糖粉44.40 g、调和油36.70 g、全蛋液30 g、小苏打2 g、食用盐1.5 g.在此配方下制作出来的饼干口感酥脆,组织完整,评分最高.
组氨酸二肽是一类存在于动物肌肉和组织中的水溶性二肽,具有抗氧化性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参考近年关于组氨酸二肽的研究,对组氨酸二肽的分布、生理功能、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组氨酸二肽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工程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因此,主要从工科专业进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当前“焙烤工艺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蒙汉双语授课改革新模式.
该文建立和优化午餐肉罐头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试条件.通过分析压缩程度、测试前速度、测试速度、触发力、停留时间与样品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以显著相关的测试条件作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对其进行设计组配,并依据组配方案开展平行试验.经模拟分析,获得最优测试条件为压缩程度34.71%、测试速度2.21 mm/s.在此条件下通过验证试验得到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059、2.195、2.174和6.72
以“饮料生产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评价4个方面,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4+0”应用型本科、专科与普通本科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为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或借鉴.
为探索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香气变化规律,采用电子鼻及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2个贮藏温度下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C-IMS共鉴定出33种成分,贮藏6周内特征风味物质为里那醇、(E)-2-戊烯醛等,表现玫瑰香和果香;贮藏8周至12周乙酸乙酯含量增加,表现出果香、酯香和酒香,存在香气品质劣变;16周至20周,己醇、乙醇等含量增加,典型香气发生变化;温度因素对贮藏期特征风味物质变化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