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立足于学校阅读,加强家庭阅读;立足于精读课文,指导略读课文;立足于教师的指导阅读,加强学生自导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进所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使教材由单一变为多元,让语文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见解、新思想。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 书香氛围
一、现状
1、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是:
(1)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社会关注的更多的金钱与利益,没有一个大的读书环境,学生生活的周围缺少读书的氛围。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尤其语文教学教师对课本知识足够重视,但对于课外阅读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考好成绩,认为书本以外的东西影响孩子学习,根本不支持买书。
(4)教材因素,我们现阶段使用的教材虽然意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但还是存在以课本为主的现状。
(5)教师因素,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化的底蕴,对课外书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6)教法因素,教师自身对课外书价值认识不足,文化积淀的“贫血”,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滞后,阅读指导教学了无神采,索然无味,直接扼杀了学生对课外书的兴趣。
二、对策
1、通过教学实践,营造师生共进的学习氛围。
(1)社会环境: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阅读的大氛围。现今组织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新教育”让人看到民族文化崛起的曙光。
(2)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进行环境建设时给书籍留出一席之地。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感染。
(3)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提高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文学素养,使家庭教育对文化经典的传承起到应有的作用。
2、在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心灵的净化。
(1)培养教师“书生”气质:教师首先应提高对阅读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要真正坐下来潜心学习,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
(2)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学校要承担起升华教师的重任:学校应经常组织对教师进行文学经典鉴赏的学习,请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时安排阅读教学研讨的内容等。
3、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读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达到小学生愿读书,乐于读书,会读书的目的。
(1)教学方法的改革: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读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文学作品“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课程标准》各學段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阅读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让小学生多读多背一些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借以增进语言的积累。清人陆世仪在分析少年儿童特点时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陆世仪的分析,显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基本上反映了儿童时期的智力特征。诵读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字的情感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为有效的调动,进而领会文章所具有的情感之美。
(3)设立开放性课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每一本书,用绘画表达理解,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各班级内可以采取召开“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不同的形式和同学分享自己不同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从而让文学经典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他所制订的《教约》中说:“凡教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秉,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王守仁的话,实质上讲的是讲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重点点拨,启发诱导。
5、联系课本,指导阅读:新课程下的语文倡导课后拓展延伸即围绕文本的内容、写法、学法,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这种引导能激发学生直接的、及时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三十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从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同情小女孩的遭遇,课后要求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有的一口气读完整本《安徒生童话》,还写下深刻的读书的感受。
总之,重视阅读指导,重视学生的质疑,重视欣赏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要从精神上进行肯定,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将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精髓,真正融于学生的血液中,芬芳在学生的生命中!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 书香氛围
一、现状
1、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是:
(1)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社会关注的更多的金钱与利益,没有一个大的读书环境,学生生活的周围缺少读书的氛围。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尤其语文教学教师对课本知识足够重视,但对于课外阅读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考好成绩,认为书本以外的东西影响孩子学习,根本不支持买书。
(4)教材因素,我们现阶段使用的教材虽然意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但还是存在以课本为主的现状。
(5)教师因素,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化的底蕴,对课外书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6)教法因素,教师自身对课外书价值认识不足,文化积淀的“贫血”,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滞后,阅读指导教学了无神采,索然无味,直接扼杀了学生对课外书的兴趣。
二、对策
1、通过教学实践,营造师生共进的学习氛围。
(1)社会环境: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阅读的大氛围。现今组织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新教育”让人看到民族文化崛起的曙光。
(2)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进行环境建设时给书籍留出一席之地。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感染。
(3)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提高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文学素养,使家庭教育对文化经典的传承起到应有的作用。
2、在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心灵的净化。
(1)培养教师“书生”气质:教师首先应提高对阅读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要真正坐下来潜心学习,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
(2)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学校要承担起升华教师的重任:学校应经常组织对教师进行文学经典鉴赏的学习,请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时安排阅读教学研讨的内容等。
3、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读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达到小学生愿读书,乐于读书,会读书的目的。
(1)教学方法的改革: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读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文学作品“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课程标准》各學段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阅读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让小学生多读多背一些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借以增进语言的积累。清人陆世仪在分析少年儿童特点时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陆世仪的分析,显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基本上反映了儿童时期的智力特征。诵读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字的情感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为有效的调动,进而领会文章所具有的情感之美。
(3)设立开放性课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每一本书,用绘画表达理解,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各班级内可以采取召开“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不同的形式和同学分享自己不同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从而让文学经典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他所制订的《教约》中说:“凡教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秉,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王守仁的话,实质上讲的是讲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重点点拨,启发诱导。
5、联系课本,指导阅读:新课程下的语文倡导课后拓展延伸即围绕文本的内容、写法、学法,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这种引导能激发学生直接的、及时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三十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从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同情小女孩的遭遇,课后要求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有的一口气读完整本《安徒生童话》,还写下深刻的读书的感受。
总之,重视阅读指导,重视学生的质疑,重视欣赏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要从精神上进行肯定,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将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精髓,真正融于学生的血液中,芬芳在学生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