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之花在语文课中绽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92-02
  (在高远的夜空中,千朵万朵焰火升腾”,我喜欢这种喜庆的景观。而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正像那盛开的焰火吗?焰火从出现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新” 是明天的“陈”,推陈出新的再创造进程,使焰火愈来愈吸人眼目。焰火的成功盛开需要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巧妙配制,它美好的结果是在火药炸开的瞬间呈现形态各异、色彩纷繁、层次丰富等多方面的美感。)
  当一本本有关课改的科研书籍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课改的最终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印在我的脑海中,即“一切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让学生的智慧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施展,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课中绽放。
  一、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智慧无限。
  无论孩子多小,教师在上课时应坚信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就拿我曾经教学过的古词《渔歌子》来说吧,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现景物的美,重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等的训练上。教学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看字面学词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学习,用“发现了……”来汇报。学生汇报时,精彩不断,发现了词中景或物:桃花、流水、白鹭、鳜鱼……;发现词中色:白、粉红、青绿;发现了词中形态:飞、流、斜、细、肥;发现了词中情:作者喜爱这美好的春景,羡慕渔者的悠然自得。甚至有的学生还说:“我发现当地的农民很爱家,你看那渔者为了使家里的晚餐更丰盛,下雨了还在钓鱼,他的妻子儿女一定生活很快乐:也很爱他:作者向往这样的生活"。这是我没想到的。第二部分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将词中景物也分6组,由组长选景后带着组员“说景”,用“我们小组是这样描绘……的”汇报。有一组说:“一条鳜鱼摆着动尾鲮鳍,推动肥胖的身体前进,忽然前方出现了一片粉色,它好奇地游过去,呀,这么多桃花瓣!它用嘴拱着花瓣,其他镢鱼也被吸引来,它们追逐着,嘻闹着”。就这样,每一组都综合成了一篇短小精致的散文,学生的智慧得以施展,表达的欲望不能遏止,于是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三部分的学习,有两个选项,其一假设自己是作者张志和或是词中的渔者,扩写词,题目自拟。其二,为词配画,突出你最喜欢的景致。有的学生写到:“细细的雨丝斜斜地落,水中的鳜鱼被惊醒了。”还有的写到“粉红的桃花随风飘落,在河面上打着漩漂,或者聚集在渔船的舷旁、芦苇丛中,多美的桃花渡啊! ”学生的画也各有千秋,富有个性:有的把作者画在渔船上,侧卧观对岸;有的把作者安排在小桥上,眺望渔者,衣服被雨水淋湿了却浑然不知,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很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占相当多的时间,而且学生是被一次比一次拔高的趣味目标驱动,自觉地运转智慧机器,即使是我们认为有些愚钝的学生,他也会主动地参与,并且毫不逊色。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智慧的细胞或多或少被激活。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到最旺的程度,让课堂教学成为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授知解惑。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能动地生成的。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必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曾记得教学生“开”“关"两词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开”,然后问生:你能找到一个能开的东西“开”一下吗?(一生跑到门口,打开了电灯开关,灯亮了,同学们笑了)。师:与“开”意思相反的是哪个词?用动作来表示一下。(一生跑上来,把灯关了。)师:知道了吧!与“开”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齐:关。教师出示“关”,指导读准字音,而后继续引导。师: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能“开”、“关"呢?你能边说边演示吗?(学生的眼睛忽闪忽闪,左顾右盼,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经得同意后,同学们站起来边说边演示)。生:窗户能开关,门能开关,电扇能开关,文 具盒能开关……趁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又趁热打铁:“除了教室里这些东西能开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开关? ”这下学生更来劲了,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洗衣机、自来水笼头、煤气灶、手机、小灵通等等。
  教者的教学机智就在于不露痕迹地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一方面,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生活,师生之间在他们共同经历的生活中关系是融洽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学生此时是自由自在的。另一方面,把学习语文知识当作一种生活过程,将学词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及动作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形象事物与抽象符号之间架起相互联系而畅通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他们潜在的智慧,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价值、有意义,并能真正让学生从具体走向思维,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再从思维走向具体。
  三、精设课堂三问,施展学生智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问、多说、多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应该把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重点。为此,我就“精设课堂三问”谈一谈我的做法。
  1、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初读完文章后给自己提问题,但学生自己必须通过阅读从文中寻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便于下一步的教学;而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并采用“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什么? ”进行汇报,可以说一点,也可以说几点,如在学习《趵突泉》一课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趵突泉在济南”,“我知道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我知道泉池有多大,我还知道大泉、小泉的样子……"
  2、问同学。学生可以把自己已经弄懂的地方转变成问题去问别人,也可以将自己没弄懂的地方提出来请教同学。第一,明知故问,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几分对老师的敬仰和几分羡慕,能当回小老师是每个学生心中的渴望。我就利用这点心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一方面,作为提问者考别人,觉得非常有趣,若能将对方难住,则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正与前面一问有所区别。因此,他们会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被提问者,正确回答上来则可显示自己的实力,也会认真地去进行自学。第二,不知而问。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同学。这些问题有的能被顺利解决,有的则不行。这时,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共同讨论,求同存异。   3、问老师。记得在一本有关教育的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条消息:犹太人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家长总会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犹太民族出了许多像爱因期坦、卡门、海涅等一样著名的人物。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
  记得我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那精彩的课堂,至今令我回味无穷。执教时,我引导学生读诗质疑,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学们说得感人,读得动情。这时,平常最调皮的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他那求知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请他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我早已作了充分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有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些菊花酒。到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止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中持着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它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来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白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感谢学生的问,让课堂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中发展,感谢学生的解答,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共享、闪光。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课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手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活力。”教学是科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海无涯,教海无边。课改就是要让知识载入学生智慧的细胞,让知识为人类所用;课改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当好营造施展智慧舞台的设计者;课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中经绽放。
其他文献
通过碾压混凝土层面原位抗剪断试验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试件尺寸对抗剪断强度的影响,得出了碾压混凝土层面抗剪断强度的尺寸效应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碾压混凝土层面抗剪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人才,我想方设法贯彻“生本”课堂的理念,并通过三个方面的尝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胆借助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渗透“生本”课堂教育理念,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深入思考。经过半年的不懈实践,我感觉到孩子们课堂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对考试不再畏惧;课堂授课也更为轻松,我的探索终于有了回报。  【关键词】地理 信息技术
长丰闸为武汉市长江干堤1级堤防中的重要穿堤建筑物,闸首段和涵洞段总长87 m.其加固工程包括老闸拆除、新闸基坑开挖、基础处理、涵闸建设、交通桥、闸门及启闭机、堤身填筑
针对经典的BP网络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在相同的收敛条件下,用RBFNN和经典算法的BP网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BFNN具有收敛快、精度高,并可避免
近期,微软与Network-1达成了和解。本次涉及的专利编号为No.6,006,227,标题为“文档流式操作系统”,可能与Windows允许结合本地和文本文档的高级索引功能相关。本次和解还涵盖了由
【摘要】建设高效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建设高效课堂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全面吸收。通过对当前教学模式的总结以及对当前中学数学课教学方法的调查发现,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抵触心理。对目前这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应该提倡将数学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表现出来,教师以疑难答辩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以积极的情绪去学习数学,并且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多种教学模式,进行
【摘要】 校训是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的教育者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所凝结的理论成果,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及教育目的,并以其深刻的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言行。但高校校训的对于培养人才的作用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视,在部分高校,校训只是一句口号,其真正的价值正被忽视。  【关键词】高校校训;人才培养;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
为解决弓上水库坝基渗漏问题,运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通过单喷孔及围井试验,成功地解决了钻孔深83 m、穿越粘土心墙、控制钻孔斜率、提高钻孔效率、防止粘土心墙劈裂等一系列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已被改变。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英语教学,谈谈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旨在完善数字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为更好地实现教学数字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