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一个人在河岸边叹了口气。他不如儒家先贤孔子,站在岸边大声喊道:逝者如斯夫。在他现在的情况下,一个字都喊不出来。
他愁,这抹愁容来源于他的主张,更来自天下人对他的误解和不支持。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以德服人,民心所归,天下一统。
德不是矛盾的关键,而是他要求礼法并用,对于大部分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人说,这可是大事,明显是新一代大儒推翻了部分自己前人立下的仁愛基础,在德化之时加入了法的观念,当所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的时候,他毅然决定了这个事情。
内忧外患的环境坚定的告诉他,大家都在渴望结束列国纷争,迎来大一统的时代。汲取百家经验,破除纯粹的儒家信条,这是正确的,如果不做这样的改变,儒就是儒,无法真正为帝王佐相。仁爱兼济天下,虽然表面不说,君王心里那点事他倒看得明白,如果没有霸道的王法,也自然不会有安定的天下。所谓百家争鸣除非成为当权者,政治工具,否则就仅仅是一张纸。
他眯了眯眼睛,小小的瞳孔里看穿了人性本恶,一切善念来源于教化和不甘。这不能说是错,因为没有一个人逃得开恶的谴责,主张“人性本善”的先贤是,他的老师也是,凡人更无法逃脱其中。恶来源于人心,所以需要后天的教条束缚,这样的规则也必须由人来制定。我们无法透过事实的本质去探究人性的最终结果,而他想,用他一生的努力去定夺,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况且,也只能靠自己,不能仰赖天,他知道天道都是有规律的,既然人都知晓农时季节,知晓什么时候会日出日落,为什么要听天由命,求神拜佛?他不信天,他信自己,就算卑躬屈膝,被后人耻笑,他也愿意爬上政坛,不为名利和权力,而是证明自己,他的选择。
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历史证明他没有错,也只有这样做,儒家才能像我们今天认知的伟大。“万世师表”牌匾之下,我们记住了孔孟,但未必能正视荀子,这位战国最后一名大儒,这位儒家历史上有名的“怪胎”。他一生所主张法令之学、帝王之术,世人道一声他是“儒法双修”,而他并非出身于儒家或法家,他的老師是墨家宋子,他也未料想自己的徒弟韩非是法家大能,为秦国吞并六国实现富国强兵理念,李斯则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帝王之相。这些,在他站在河边之时,都是未曾企料的。
他愁,这抹愁容来源于他的主张,更来自天下人对他的误解和不支持。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以德服人,民心所归,天下一统。
德不是矛盾的关键,而是他要求礼法并用,对于大部分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人说,这可是大事,明显是新一代大儒推翻了部分自己前人立下的仁愛基础,在德化之时加入了法的观念,当所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的时候,他毅然决定了这个事情。
内忧外患的环境坚定的告诉他,大家都在渴望结束列国纷争,迎来大一统的时代。汲取百家经验,破除纯粹的儒家信条,这是正确的,如果不做这样的改变,儒就是儒,无法真正为帝王佐相。仁爱兼济天下,虽然表面不说,君王心里那点事他倒看得明白,如果没有霸道的王法,也自然不会有安定的天下。所谓百家争鸣除非成为当权者,政治工具,否则就仅仅是一张纸。
他眯了眯眼睛,小小的瞳孔里看穿了人性本恶,一切善念来源于教化和不甘。这不能说是错,因为没有一个人逃得开恶的谴责,主张“人性本善”的先贤是,他的老师也是,凡人更无法逃脱其中。恶来源于人心,所以需要后天的教条束缚,这样的规则也必须由人来制定。我们无法透过事实的本质去探究人性的最终结果,而他想,用他一生的努力去定夺,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况且,也只能靠自己,不能仰赖天,他知道天道都是有规律的,既然人都知晓农时季节,知晓什么时候会日出日落,为什么要听天由命,求神拜佛?他不信天,他信自己,就算卑躬屈膝,被后人耻笑,他也愿意爬上政坛,不为名利和权力,而是证明自己,他的选择。
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历史证明他没有错,也只有这样做,儒家才能像我们今天认知的伟大。“万世师表”牌匾之下,我们记住了孔孟,但未必能正视荀子,这位战国最后一名大儒,这位儒家历史上有名的“怪胎”。他一生所主张法令之学、帝王之术,世人道一声他是“儒法双修”,而他并非出身于儒家或法家,他的老師是墨家宋子,他也未料想自己的徒弟韩非是法家大能,为秦国吞并六国实现富国强兵理念,李斯则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帝王之相。这些,在他站在河边之时,都是未曾企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