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搭乘互联网这辆专车,好莱坞大片云集,国产电影批量生产,还有紧跟前沿的真人秀大电影、IP电影、小妞电影等,观影走向多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然而,选择电影的标准背后,折射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动机和文化发展图景?看电影休闲身心的同时,我们不妨多点理性思考。
过去的这个夏天,3D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火爆银屏,那个马脸的猴子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小朋友爱看,大人们也追捧。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的刷屏和水军们的扎堆,还有中国电影好莱坞化的各种评价。筹备四年,拍摄四年,从点映到宣传,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其背后的制作过程与营销手段同样引人注目。《大圣归来》,归来的不只是梦想,还有中国电影的信念。
戴锦华教授认为,“艺术电影永远都是商业电影的发动机。”不难看出,电影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人们看电影的口味与倾向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精神世界的需求与文明发展的进度。其实,烂片嗜好也好,标榜格调也好,都是在寻求一种能量——人们通过影片这个媒介释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和安全感,减少压力,走向平衡;以这种方式实现对现实生活与各种困惑的柔软抵抗,而内心深处也萌发着希望与力量。
生活万花筒
生活小测试: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类影迷?
符合以下几条的属于“烂片拥趸”
1.密切关注朋友圈与豆瓣影评,见哪部片子恶评如潮,就蠢蠢欲动;
2.买票去影院观影,爆米花与荷尔蒙齐飞,捧腹大笑或喋喋不休,令邻座直翻白眼;
3.观影后在微信上吐槽,绞尽脑汁展示自己的口才与功底,等待别人的转发与评价;
4.信奉看烂片也贡献票房,电影市场没有烂片如潮的压力,就没有拍摄好片的动力;
5.生活很乏味,认为用烂片消磨时光也是一种超值享受。
符合以下几条的属于“水军”
1.对自己喜爱的电影或喜爱的导演拍的电影,会主动奔走宣传;
2.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水军,他们团结向上,浑身都是正能量;
3.转发预告、二次创作、广泛推荐、周边众筹、自费包场等,用实际行动助力电影;
4.观影时,用脑也走心,善于与其他影片比较,注重细节内涵,给人带去思想启发;
5.天下水军是一家,没有年龄鸿沟,没有地位高低,有的是热爱电影的心灵与燃烧的激情。
生活云数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小编对60位网友进行随机调查,“你平时多长时间看一次电影?”22.5%的网友表示,每个月至少会看一部以上电影;30.8%的人回答,看电影比较频繁,周末时间不加班就会去观影。“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中,有15.5%的网友热衷青春片或文艺片;12%的人青睐热门的好莱坞大片;10.2%的网友选择国产烂片。他们认为,国产烂片并非一无是处,看得多了会找到不少电影的规律与常识。
生活显微镜:哪类电影,才是你的“菜”?
类型名称:钟爱怀旧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中年群体、精英人士
心理透视:
怀旧题材的经典电影深受现代人的喜爱,观影中能唤醒年华易逝的美好回忆,这既是一种防御心理机制,借助影片的场景追忆过往,也是情感记忆的再现,替代性地满足人的本欲,获得平衡。怀旧影片带有伤感色彩,但人们会过滤掉不愉快,怀揣感恩。
专家点评:
无论是陈可辛的《甜蜜蜜》,还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如今很多经典电影走重映路子,就是为了怀旧情怀下的市场淘金。但是,重映是把双刃剑,要付出高额代价,也要回应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仅以3D转制技术让旧片回炉是不够的,还需要精雕细琢。
类型名称:推崇精品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精英群体、知识分子、三高群体(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心理透视:
精品电影,就是经典的、制作精良、有诚意的电影,以好莱坞大片与国内名导作品为主。人们选择精品,期望值高,追求全新审美与精神品质。除了品位关系,这也是人内在世界的暗示或投射,强化自我认知,拥有卓越精神,观影是身心的双重净化。
专家点评:
“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个是解决灵魂指向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价值观指引你的剧本;另一个是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结构、叙
事等。”没有灵魂,技术再高超也拍不出精品。可见,精品电影有重塑价值观的教化作用,观影过程也是寻求情感共鸣与灵魂升华的过程。
类型名称:流行至上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80后、90后,中产阶级、已婚群体
心理透视:
什么时髦看什么,什么热门看什么。年轻人寻得是热闹与补偿,除了追星效应,还有对生活浪漫的憧憬与疗伤。此外,一些已婚人士也追着流行大片看,包括重口味电影,寻求心灵安抚、释放压力。
专家点评:
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流行的总能引导时代的步伐。就像《滚蛋吧!肿瘤君》的热映,观影的过程笑声伴着泪水,收获的是精神正能量。流行的影片中经常出现萌系人物,也是点睛之处。如《捉妖记》之小妖精胡巴,《超能陆战队》之大白等。萌文化的浸染,带给观众以积极意义,松解坚固的关系,让人心走向柔软。
类型名称:喜欢烂片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90后、白领群体
心理透视:
看烂片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既有复杂的心理因素,也有电影营销的手段推动。看烂片后吐槽,是种心理宣泄与情感表达,也有些人以这种方式融入小众圈子,成为社交媒介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烂片一直存在,因为有稳定收益,这也决定某些观众存在的价值——制造话题,为无趣的生活加点味精。 专家点评:
烂片像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怪胎,有的是粗制滥造、价值跑偏,还有的是故意炒作,贴上标签。烂片至上,不烂不卖座的做法会让市场变得乌烟瘴气,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度建设,实现电影分级。
电影让我更热爱生活
谯鑫,男,传媒副总,34岁
婚后整日忙于工作与应酬,我连一部电影都不能耐心看完,常常是按着快进键看个大概。一次,和妻子闹矛盾,约她去看了场电影,选的是小包间,这部影片尽管拍得一般,但带给我们很多欢乐,我俩的关系也得到和解。此后,我对观影上了瘾,从《非诚勿扰》到《阿凡达》,经常是一家三口出动,儿子也爱上电影,回来后父子写观影同题作文,得到老师好评。这些经历给我带来很多灵感,我打算以儿子成长为题材,拍摄一部微电影,为他留作纪念。
看电影拓展我的思维
徐勋,男,私企总裁,48岁
过去我很是喜欢好莱坞大片,对国产影片比较排斥,但看了很多新晋导演的力作后,我的态度有所转变,发现国产电影有很多改进与创新。电影是生活的一块晴雨表,观影之余我也经常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众筹模式为影片拍摄补给了资金,而“互联网+”让电影口碑相传,得以精准投放。制作团队根据互联网产品的特征,先确定精准目标用户,再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先在海外上映,为国内投放积累声誉。另外,“大圣玩偶”的开发,也让人看到产业链条的市场潜力,这些都使我获益颇多。
观影不要带着放大镜
戴蔚,女,物流经理,39岁
我平时爱看电影,给心情放个假,约上朋友去影院,或自己在家抱着笔记本看,看完后写一段感受在朋友圈分享与交流,很多朋友都说我有审美品位。其实,我也经常看一些烂片,比如拍摄6天完成的《奔跑吧,兄弟》,网上褒贬不一。我觉得电影与真人秀的“闪婚”为传统电影注入很多创意,是有益的尝试。电影是艺术品也是商品,不要带着放大镜观影,就会得到积极的能量。电影也是我们生活的本身,谁也躲不开。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以一颗平常心观影,你会得到诸多乐趣与启迪。反过来,这些经验也会帮助我们演好生活这部大片。
国产烂片的双重意义
烂片狂欢,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很多人追随烂片,是因为我们的糟糕生活都能在烂片里找到,因此,其减压功效与心理调节能力不可抹杀。但是,烂片也会掣肘电影的发展,恶评如潮、观者如潮,会掩盖理性的声音与真实的反馈。
中国电影好莱坞化与生活的改变
所谓“好莱坞化”,并非移花接木或是简单复制,而是打开思路,突出本土特色,运用技术手段。归根结底,是一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是向商业电影的靠近与挑战。对观众来说,好莱坞化则是接受文化的兼容与提高审美的过程,能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与艺术情操。
但是,好莱坞化不可求快,像资中筠的观点,“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取决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修养深度,对本民族传统也有继承、扬弃、改造问题”。可见,“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自然成长,推进太快会不健康”,导演李安的话一语中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电影已经走过靠吆喝、靠噱头赚票房的阶段,日渐走向成熟,《白日焰火》就是鲜活的证明。传奇东方影业主席Peter Loehr表示:“中国院线的银幕数每天都在增加,观众需求决定了银幕数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存在诸多问题,反映现实的作品较少:要么美化、柔化现实,要么欲言又止,蜻蜓点水。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电影迎来更加有利的条件。无论是众筹电影,还是IP电影,机遇多多。然而,要想健康地发展,应远离无价值化、无用功。前者是远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纸醉金迷,后者是摒弃以荒诞时尚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的影片。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品位与生活质量。
过去的这个夏天,3D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火爆银屏,那个马脸的猴子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小朋友爱看,大人们也追捧。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的刷屏和水军们的扎堆,还有中国电影好莱坞化的各种评价。筹备四年,拍摄四年,从点映到宣传,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其背后的制作过程与营销手段同样引人注目。《大圣归来》,归来的不只是梦想,还有中国电影的信念。
戴锦华教授认为,“艺术电影永远都是商业电影的发动机。”不难看出,电影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人们看电影的口味与倾向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精神世界的需求与文明发展的进度。其实,烂片嗜好也好,标榜格调也好,都是在寻求一种能量——人们通过影片这个媒介释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和安全感,减少压力,走向平衡;以这种方式实现对现实生活与各种困惑的柔软抵抗,而内心深处也萌发着希望与力量。
生活万花筒
生活小测试:对号入座,你是哪一类影迷?
符合以下几条的属于“烂片拥趸”
1.密切关注朋友圈与豆瓣影评,见哪部片子恶评如潮,就蠢蠢欲动;
2.买票去影院观影,爆米花与荷尔蒙齐飞,捧腹大笑或喋喋不休,令邻座直翻白眼;
3.观影后在微信上吐槽,绞尽脑汁展示自己的口才与功底,等待别人的转发与评价;
4.信奉看烂片也贡献票房,电影市场没有烂片如潮的压力,就没有拍摄好片的动力;
5.生活很乏味,认为用烂片消磨时光也是一种超值享受。
符合以下几条的属于“水军”
1.对自己喜爱的电影或喜爱的导演拍的电影,会主动奔走宣传;
2.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水军,他们团结向上,浑身都是正能量;
3.转发预告、二次创作、广泛推荐、周边众筹、自费包场等,用实际行动助力电影;
4.观影时,用脑也走心,善于与其他影片比较,注重细节内涵,给人带去思想启发;
5.天下水军是一家,没有年龄鸿沟,没有地位高低,有的是热爱电影的心灵与燃烧的激情。
生活云数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小编对60位网友进行随机调查,“你平时多长时间看一次电影?”22.5%的网友表示,每个月至少会看一部以上电影;30.8%的人回答,看电影比较频繁,周末时间不加班就会去观影。“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中,有15.5%的网友热衷青春片或文艺片;12%的人青睐热门的好莱坞大片;10.2%的网友选择国产烂片。他们认为,国产烂片并非一无是处,看得多了会找到不少电影的规律与常识。
生活显微镜:哪类电影,才是你的“菜”?
类型名称:钟爱怀旧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中年群体、精英人士
心理透视:
怀旧题材的经典电影深受现代人的喜爱,观影中能唤醒年华易逝的美好回忆,这既是一种防御心理机制,借助影片的场景追忆过往,也是情感记忆的再现,替代性地满足人的本欲,获得平衡。怀旧影片带有伤感色彩,但人们会过滤掉不愉快,怀揣感恩。
专家点评:
无论是陈可辛的《甜蜜蜜》,还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如今很多经典电影走重映路子,就是为了怀旧情怀下的市场淘金。但是,重映是把双刃剑,要付出高额代价,也要回应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仅以3D转制技术让旧片回炉是不够的,还需要精雕细琢。
类型名称:推崇精品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精英群体、知识分子、三高群体(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心理透视:
精品电影,就是经典的、制作精良、有诚意的电影,以好莱坞大片与国内名导作品为主。人们选择精品,期望值高,追求全新审美与精神品质。除了品位关系,这也是人内在世界的暗示或投射,强化自我认知,拥有卓越精神,观影是身心的双重净化。
专家点评:
“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个是解决灵魂指向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价值观指引你的剧本;另一个是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结构、叙
事等。”没有灵魂,技术再高超也拍不出精品。可见,精品电影有重塑价值观的教化作用,观影过程也是寻求情感共鸣与灵魂升华的过程。
类型名称:流行至上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80后、90后,中产阶级、已婚群体
心理透视:
什么时髦看什么,什么热门看什么。年轻人寻得是热闹与补偿,除了追星效应,还有对生活浪漫的憧憬与疗伤。此外,一些已婚人士也追着流行大片看,包括重口味电影,寻求心灵安抚、释放压力。
专家点评:
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流行的总能引导时代的步伐。就像《滚蛋吧!肿瘤君》的热映,观影的过程笑声伴着泪水,收获的是精神正能量。流行的影片中经常出现萌系人物,也是点睛之处。如《捉妖记》之小妖精胡巴,《超能陆战队》之大白等。萌文化的浸染,带给观众以积极意义,松解坚固的关系,让人心走向柔软。
类型名称:喜欢烂片
火热指数:
分布群体:90后、白领群体
心理透视:
看烂片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既有复杂的心理因素,也有电影营销的手段推动。看烂片后吐槽,是种心理宣泄与情感表达,也有些人以这种方式融入小众圈子,成为社交媒介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烂片一直存在,因为有稳定收益,这也决定某些观众存在的价值——制造话题,为无趣的生活加点味精。 专家点评:
烂片像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怪胎,有的是粗制滥造、价值跑偏,还有的是故意炒作,贴上标签。烂片至上,不烂不卖座的做法会让市场变得乌烟瘴气,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度建设,实现电影分级。
电影让我更热爱生活
谯鑫,男,传媒副总,34岁
婚后整日忙于工作与应酬,我连一部电影都不能耐心看完,常常是按着快进键看个大概。一次,和妻子闹矛盾,约她去看了场电影,选的是小包间,这部影片尽管拍得一般,但带给我们很多欢乐,我俩的关系也得到和解。此后,我对观影上了瘾,从《非诚勿扰》到《阿凡达》,经常是一家三口出动,儿子也爱上电影,回来后父子写观影同题作文,得到老师好评。这些经历给我带来很多灵感,我打算以儿子成长为题材,拍摄一部微电影,为他留作纪念。
看电影拓展我的思维
徐勋,男,私企总裁,48岁
过去我很是喜欢好莱坞大片,对国产影片比较排斥,但看了很多新晋导演的力作后,我的态度有所转变,发现国产电影有很多改进与创新。电影是生活的一块晴雨表,观影之余我也经常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众筹模式为影片拍摄补给了资金,而“互联网+”让电影口碑相传,得以精准投放。制作团队根据互联网产品的特征,先确定精准目标用户,再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先在海外上映,为国内投放积累声誉。另外,“大圣玩偶”的开发,也让人看到产业链条的市场潜力,这些都使我获益颇多。
观影不要带着放大镜
戴蔚,女,物流经理,39岁
我平时爱看电影,给心情放个假,约上朋友去影院,或自己在家抱着笔记本看,看完后写一段感受在朋友圈分享与交流,很多朋友都说我有审美品位。其实,我也经常看一些烂片,比如拍摄6天完成的《奔跑吧,兄弟》,网上褒贬不一。我觉得电影与真人秀的“闪婚”为传统电影注入很多创意,是有益的尝试。电影是艺术品也是商品,不要带着放大镜观影,就会得到积极的能量。电影也是我们生活的本身,谁也躲不开。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以一颗平常心观影,你会得到诸多乐趣与启迪。反过来,这些经验也会帮助我们演好生活这部大片。
国产烂片的双重意义
烂片狂欢,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很多人追随烂片,是因为我们的糟糕生活都能在烂片里找到,因此,其减压功效与心理调节能力不可抹杀。但是,烂片也会掣肘电影的发展,恶评如潮、观者如潮,会掩盖理性的声音与真实的反馈。
中国电影好莱坞化与生活的改变
所谓“好莱坞化”,并非移花接木或是简单复制,而是打开思路,突出本土特色,运用技术手段。归根结底,是一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是向商业电影的靠近与挑战。对观众来说,好莱坞化则是接受文化的兼容与提高审美的过程,能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与艺术情操。
但是,好莱坞化不可求快,像资中筠的观点,“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取决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修养深度,对本民族传统也有继承、扬弃、改造问题”。可见,“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自然成长,推进太快会不健康”,导演李安的话一语中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电影已经走过靠吆喝、靠噱头赚票房的阶段,日渐走向成熟,《白日焰火》就是鲜活的证明。传奇东方影业主席Peter Loehr表示:“中国院线的银幕数每天都在增加,观众需求决定了银幕数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存在诸多问题,反映现实的作品较少:要么美化、柔化现实,要么欲言又止,蜻蜓点水。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电影迎来更加有利的条件。无论是众筹电影,还是IP电影,机遇多多。然而,要想健康地发展,应远离无价值化、无用功。前者是远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纸醉金迷,后者是摒弃以荒诞时尚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的影片。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品位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