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成语透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一、考情报告
  
  2006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对“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考查整体状况如下:
  (一)题型及分值
  17套卷中有14套卷直接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熟语)”,分值为3分;在14套卷中有13套采用了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考查形式,选择正确或不恰当的项“平分秋色”,其中湖南卷只考查了一般常见的易混的近义词,天津卷将诗句、词语、成语等综合考查,虽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但仍是四选一的单选题的形式。
  (二)考点分布
  14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共设计成语例句50个,其考点分布状况如下:
  
成语误 语境不合 形义相近 望文生义 双重含义 对象误用 色彩不辨 前后矛盾 不合逻辑
用类型
考查    6    2     3    8     8    7    1    1
数目 
  (三)命题规律
  1、考查重点——熟语运用。从50道成语题来看,词语(熟语)考查重点仍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重点考查容易误解的词义、语境误判、对象误用、误解色彩的成语等。
  2、题料范围——贴进生活。在50道成语题大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课本中常见的成语,陌生的成语几乎为零;其次,日常生活、报纸时闻容易出错的成语出现频率较高;三是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
  3、考查难度——适中合理。50道题命题规范科学没有争议的状况,师生不必过于挖深、钻偏,应立足于“常见”。
  
  二、分类解剖
  
  14套设题考查的成语共50个,现作如下剖析:
  (一)语境不合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全国卷Ⅰ第2题A项)
  ②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全国卷Ⅰ第2题C项)
  ③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浙江卷第3题B项)
  ④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山东卷第3题C项)
  ⑤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山东卷第3题D项)
  ⑥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广东卷第3题C项)
  ①句中“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常指因一时疏忽或考虑不周引起严重的后果。而本句却是“变废为宝”的巧妙之举,语境不符。②句中的“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与本句语境不符。③句中“宛然在目”:仿佛在眼前,是一种回忆,而题目中的一切就在眼前,所以语境不对。④句中“筚路蓝缕”,也作“荜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这里强调作好禽流感的预防工作,不合语境。⑤句中的“不期而遇”是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对象是“人”。而语境则是说“打造‘信用政府’”与“发展‘民营经济’”两大热点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合语境。⑥句“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而文中是讲要进步遇到问题必须多向别人请教,所以与语境不合。
  (二)形义相近
  ①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全国卷Ⅰ第2题D项)
  ②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浙江卷第3题A项)
  ①句中“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含惋惜之意。本句成败还是未知数,同时文中侧重成功之意,所以万不可据形义相近推断,这里应改为“成败与否”才恰当。②句中“不胜其烦”其义是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其形义与“不厌其烦”相近,若不细加辨析,容易出错,故改为“不厌其烦”。
  (三)望文生义
  ①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全国卷Ⅱ第2题A项)
  ②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安徽卷第2题A项)
  ③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安徽卷第2题B项)
  ①句中“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能当作效法的典范或法则。而文意说的是对错误的看法,所以望文生义。②句中“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用在此处是正确的。如果望文生义便会误判。③句中的“不容分说”指不容许别人讲话就直接去做某事。而文中是说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万不可望文生义,此处应改用“不容置疑”。
  (四)双重含义
  ①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全国卷Ⅱ第2题D项)
  ②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北京卷第4题A项)
  ③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出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湖北卷第3题B项)
  ④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湖北卷第3题C项)
  ⑤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四川卷第3题A项)
  ⑥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重庆卷第3题D项)
  ⑦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辽宁卷第4题B项)
  ⑧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湖北卷第3题D项)
  ①句和③句中“捉襟见肘”即形容衣服很破烂,也可比喻困境重重,应付不过来,所以都正确。我们往往对第一个义项用法熟知而对第二个义项陌生一点。②句“首当其冲”也是一个双重义成语,指首先受到对方的攻击或压力,文中是指压力,为此用在此处正确。④句中“应接不暇”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指一路上景物繁多,看不过来。后来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句采用本义。⑤句中“应运而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原指顺应天命而产生,后多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采用后多指义。⑥句中“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此句将植物人格化,写出了自然界的和谐,所以比喻恰当。⑦句“苦心经营”既可指文学研究,也可指用在某些事情上的心思或精力,所以此处正确。⑧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说话,亦指默不作声,此处用默不作声义正确。
  (五)对象误用
  ①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北京卷第4题B项)
  ②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安徽卷第2题D项)
  ③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湖北卷第3题A项)
  ④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四川卷第3题C项)
  ⑤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象,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四川卷第3题D项)
  ⑥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辽宁卷第4题D项)
  ⑦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山东第3题A项)
  ⑧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江苏卷第3题D项)
  ①句中“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而句中强调某些国家的这种做法缺乏长远眼光,与“没有眼光”不能等同。②句中“追本溯源”指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句中强调的是学习先进要反问自己做得如何,故对象误用,应改为“反躬自问”。③句“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其对象是文艺作品或人物叙述,本句却用于话剧表演,对象有误,可改为“惟妙惟肖”。④句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此句表明古蜀历史文化复杂错综,所以使用对象准确。⑤句“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此句描述对象是雕像,雕像属艺术范围,故准确。⑥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而句中是描写人的穿戴,所以使用对象有误。⑦句“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起了变化,此成语有两点:一是对象为人的思想性格,二是不知不觉的变化。本题中对象是人居环境,因而使用对象有误。⑧句“感同身受”意思是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感受到一样,一般用于代别人向对方表示谢意,所以对象误用。
  (六)色彩不辨
  ①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北京卷第4题D项)
  ②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安徽卷第2题C项)
  ③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四川卷第3题B项)
  ④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重庆卷第3题C项)
  ⑤培根和笛卡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辽宁卷第4题C项)
  ⑥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广东卷第3题A项)
  ⑦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江苏卷第3题C项)
  ①句中“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是一个中性词。此处使用正确。②句“巧立名目”指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是个贬义,而句中是一个褒义的语境,改“独辟蹊经”为妙。③句“熟视无睹”指看惯了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漠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同时,词义也不恰当,“熟视无睹”针对的是多次看到某种现象,而题目中是一次具体的行为。④句中“睚眦必报”指像被人瞪了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窄。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一是感情色彩不对,睚眦必报是贬义的;二是词义也不对,睚眦必报是指报复、报仇等,句中是报答、报恩之意。⑤句中“敲门砖”比喻临时用以求得名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一般带有贬义,此处是褒义语境。⑥句中“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合。⑦句“评头论足”也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合原意。
  (七)前后矛盾
  ①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浙江卷第3题D项)
  ①句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指人中最英勇的是吕布,马中最好的是赤兔马,比喻人才出众。而前文说此人“鲁莽草率,刚愎自用”,为此前后矛盾。
  (八)不合逻辑
  ②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广东卷第3题B项)
  ②句中“不堪设想”意思是对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意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用在这里不合逻辑。
  
  三、复习对策
  
  50例成语昭示了2007年高考熟语考查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1、题型。①熟语使用正误判断性单项选择题仍是高考热点题型。②选择熟语使用填空题。③未来的熟语使用题不排除文字表述题的可能,如熟语改错题。
  2、特点。熟语所及内容绝大多数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熟语。每道熟语试题所考查的四个熟语,大都是从意义、对象、色彩等方面进行考查,误点具有代表性,各题难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复习中应在准确把握命题题型及特点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落实。感情色彩类熟语可从如下分类积累。
  1、分类积累。熟语浩如烟海,但考查大多是常见的,为此,复习可分类积累。如(1)感情色彩类熟语可从如下分类积累,褒义:叹为观止、不刊之论、耳提面命等;贬义:坐而论道、无独有偶、始作俑者等;中性:左右逢源、按部就班等。(2)适合不同对象的熟语可从如下方面积累,①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乱点鸳鸯、夫唱妇随、耳鬓厮磨等;②文章或艺术:行云流水、烘云托月、不落窠臼等;③双重含义:灯红酒绿(环境、腐化生活)、纷纷扬扬(雪花飘扬、杂乱传扬议论纷纷)、登峰造极(成就达到最高境界、做坏事猖狂到极点);④其它:明日黄花(过时而非未来)、美轮美奂(房屋而非人或事物)、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而非糊涂)等。
  2、解题技巧。①避生就熟。每年高考试题都有较生的成语,但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所以应该“避生就熟”。尤其是选择题完全不必担心有未接触过的知识。一般来讲,四个选择有两个是很容易排除的,另外两个,要避开生的,因为越是生僻的东西越不易出问题。抓住似懂非懂的一个选项,则可推测一下出题者的意图,是在有意混淆什么,一般即可做出判断。②巧扣语境。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理解,只有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熟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因为语境对语言的表达起限制作用,限定熟语的临时意义,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上下文,紧紧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熟语题的钥匙。
  
  杜传家,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钟祥。
其他文献
张鸣,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执教至今。曾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有《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宋金十大曲笺说》《从白体到西昆体》《宋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等论著。    王颖(以下简称“王”):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
最近连续听了几十节初、高中语文课,最基本的感受是,语文课堂迫切需要“打假”、“去伪”,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沦为无个性、无思想、无学生的“三无”课堂。  语文教学的“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己缺席。让备课沦为不同程度的剽窃、抄袭    很多老师在备课之初不是认真研读文本,以期获得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和认识,而是先查阅各种教案、课件及其它相关素材,让二手资料代替自己对文本的元初体验和独立思考,对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
多少年来,中学生作文的评改一直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不少教师呕心沥血、精批细改,而学生只做“听众”“看客”,甚至有的对老师的评改不当一回事;许多作文讲评课,从审题讲到结构,从语言讲到立意,讲解精细,剖析深刻,理论指导做到了家。结果呢,学生的作文,以考试来说,分数还是“定格”在几乎固定的某一分数段,学生作文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和升格。究其原因应该是作文教学只重视了教师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
在初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时候,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萦绕其间,有过震撼,惊讶,钦佩,也有过惶惑,沉思和不解。最近听了几节课,这种感觉似乎更为强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既然是对话,那么,在阅读(听)余光中美文的过程中的些许想法,即使冒昧或肤浅,也许是情有可原的。    一、是节选文本还是节选情感 
应该说2010年的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出题专家也曾期望并预测今年的高考考场上应该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习作。可是事与愿违,从考场习作来看,从阅卷老师的面色及唉叹声来看,我们的考生还是囿于四平八稳的作文模式中;从专家与一线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争议来看,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深处误区中。现将本次我省高考考场上较显性的问题列举出来,旨在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同面对并作出思考,以寻求中学作文教学的正
每一棵栀子都在诠释着一种人生。  一  阴历五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伴随着阵阵粽香,栀子花悄然盛开,为节日平添了几许芳香。  校园里,教学楼前分布着几十株栀子,一时间花儿竞相开放,偌大的校园芳香四溢。那或浓或淡的香味,在微风的轻拂中遍布校园的每一角落。  如白色的蝴蝶一般的花儿,有盛开着的,有半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密密匝匝,挤挤挨挨,驻满枝头。无论近观还是远看,又白又大的花朵与繁茂青翠的叶子既是
文学符号的功能不仅在于“合成文本”,也在于“直接表现思想”。在某些小说中,叙事性符号不仅是作者集成情节、体现主旨的构件,也是作者直接呈现信息组合主旨的意象。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作为叙事符号不仅仅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人物的姓名存在,符号本身包含的“假语村言”、“真事隐藏”的内涵已经直接传达出作者创作的立意。这种“叙事符号兼作主题信号”的手法,鲁迅在小说中可谓运用得出神入化。下面本人尝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我国已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才能启迪新发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反复研读,觉得本文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现就教于行家里手。  (一)分论点的表述不准确。本文开篇引用北宋哲学家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
涂慧(以下简称“涂”):曹老师,您好!很高兴能与您面对面,近距离感受您的学者风范和学术理念!我们知道,您的导师是以研究《文心雕龙》著称的知名学者杨明照先生,而您现在则是中国比较文学方向的著名领军人物和知名学者,您的研究领域似乎有所转向,您可以谈谈其中的缘由以及杨先生对您在求学治学上的影响吗?  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我于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拜在杨明照先生门下,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