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作文升格的瓶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中学生作文的评改一直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不少教师呕心沥血、精批细改,而学生只做“听众”“看客”,甚至有的对老师的评改不当一回事;许多作文讲评课,从审题讲到结构,从语言讲到立意,讲解精细,剖析深刻,理论指导做到了家。结果呢,学生的作文,以考试来说,分数还是“定格”在几乎固定的某一分数段,学生作文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和升格。究其原因应该是作文教学只重视了教师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师说千道万有余,学生一番实干不足。这样,学生只是知道了问题,发现了问题,并没有付诸行动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作文教学也就没有落到实处,其实际效果自然大打了折扣。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可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读书作文》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而由老师一人包办代替的做法,自然造成了学生对文章得失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为此,必须把“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自我修改或交互评改,从而使作文步步升格。
  那么,如何通过自我修改、交互评改,发展作文等级,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师、学生、作文三者之间的相遇过程和相互对话过程中,着重辨识病文的特征,掌握升格的要领,动手切实的修改。在修改的环节中,以议论文材料的运用为例,所设计的“招式”比如有:
  
  一、粗则细之
  
  病文特征: 事例论据过于粗疏,内容空洞,简而不明,难以证明论点。
  升格要领:细化空洞的、干瘪的、缺乏表现力的语言,使之丰富起来,饱满起来,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细化语言可以是局部的个别句子的细化,也可以是整段的细化。下面请看习作片段的修改。
  原稿: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都犯过很大的错误。这就说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择友的时候,不应过分求全责备。
  改稿: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伟人的牛顿,晚年埋头编写神学题材著作,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世界上发明最多的科学家爱迪生,晚年思想保守,坚持输直流电,反对输交流电,结果一败涂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致力于统一场的工作,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此,那种要求十全十美、过于求全责备的择友方法,是不正确的。
  原稿写到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作必要的交待,语言粗线条,论据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论点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修改稿交待了三位科学家在晚年时期的错误,读者有了了解,对“人无完人”的观点就信服,从而由“人无完人”的观点推出“择友不宜过于求全责备”的观点,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了。
  
  二、繁则简之
  
  病文特征:所列事例记叙得非常详细,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读者看后一头雾水,不能有效论证论点。
  升格要领:简化累赘多余的、次要的、不能表现主旨或缺乏表现力的记叙成分,使繁杂的材料变得精干、简明扼要。下面是习作《坚守心中的良知》前后修改的对比。
  原稿: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切莫超越。有了良知,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改干,干了不该干的事于心不安。良知一旦沦丧,人性也就泯灭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大道理懂得很多,高调唱得很好。可是在功利面前,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干枯龟裂,黯然失色。
  据5月27日的《青年参考》报道:5月17日18时15分,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什邡市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卞刚芬。
  一个半小时后,与记者同驻某师师部的武汉一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气冲冲地说:“简直太乱了,我都被推倒在地了,有的记者真是太过分了!”通过他的描述得知,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现场的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韩国记者。这两名记者都是特大灾难报道的“老手”,经历过印度洋海啸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他们参与抢拍,他们说:“记者太多太乱了,我们担心妨碍救人,所以就闪到一边了,那不是抢新闻的时候。”
  试问这些记者们,心中的良知到哪里去了?
  原稿800字左右,而记者抢新闻的材料竟有400多字,显然处置不当,必须大刀阔斧,加工取舍。文章用这一特定情景,表现记者缺少悲悯之心,从而突出切莫丢弃心中的良知的主题。所以可以把次要材料——消息的来源、摄影记者的描述、外国记者的情况统统删去,把救援的经过压缩,把医务人员的话改叙,保留第一段,其后集中概述抢拍事件即可。
  改稿:……汶川大地震,当救援人员在一座大楼废墟下,艰难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茶楼女工卞刚芬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照相机的强光对伤者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现场医护人员也很不满。一心想拍到独特的有价值的照片,这无可厚非,但“抢新闻”重于“抢生命”,缺乏了悲悯之心,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允许丢失心中的良知。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修改后的材料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还留出篇幅再用其它材料: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晓兰,坚持维护医疗环境纯洁,坚守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这样,论据典型、充分了。
  
  三、离则合之
  
  病文特征:材料引述的倾向和指向偏离论点的需要,甚至游离于论点之外。
  升格要领: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即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使材料与论点相吻合。
  有一篇习作《压力与奋斗》,作者提出了“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的论点,然后用了这样的材料:
  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早年从事商业,可连连败北,以致债台高筑。后来转写小说,便得心应手。他善于寻找能发挥自己长处的空间,经商不通转向文坛,扬长避短,从商界的失败者成为大文豪。
  这个材料虽然讲到巴尔扎克“债台高筑”,有“压力”之意,但这个事实的侧重点是写巴尔扎克的“扬长避短”,用这个论据作为论证“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的论点,不典型,不得力,不能有效地为论点服务。根据文章题目和这个论点,引述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压力”;(2)要有“奋斗”;(3)经过奋斗后取得成功。于是,改变了对材料的引述角度:
  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早年从事商业,惨遭失败,负债累累,他遭遇了强大的压力。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发奋写作,用版税来打发债主。终于奇迹般地写出了《人间喜剧》等几十部长篇小说。从巴尔扎克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外在的压力和自身的奋斗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人生中,压力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压力并不是阻力。相反,乐观主义者把它作为人生的催化剂。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功。
  这样一改,就符合论点所需要的三个要素了,材料足于证明论点。
  
  四、缺则补之
  
  病文特征:文章的观点具有两面或多面性,而材料是单面性。材料缺损,论证不严密。
  升格要领:另补不同性质的材料,或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原材料进行审视,使其呈现多面性,从而能一一支撑观点的各方面。请看习作《每个人都有一个富矿》两个论据材料的修改。
  原稿: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座巨大的富矿,开采什么,怎样开采,是大有讲究的。充满拼搏勇气、积极用世,人生就增值;沉溺享乐安逸、消极避世,人生就贬值。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是一个深知开采生命矿藏造福人类的人,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学事业,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于是,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为名利双收的大人物,获百万税利。罗琳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推出上市,获利超过10亿美元,财富超过了英国女王。坚持写作使她的人生迅速增值。
  改稿:……伏尔泰和瓦特同样拥有84年的生命,但生命走向却不一样。伏尔泰是一位深知开采生命矿藏的人。这个平民出身的启蒙者,早年受尽了权贵的凌辱,蹲过巴士底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但他战而愈强,老而弥坚。或斡旋于皇室,或韬晦于宗教。时而以《哲学通讯》启迪民众,时而以《百科全书》召唤同道。他用智慧为自由铺展了道路,最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4年的生命大放异彩。可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不那么善于珍惜自己的生命富矿了。他在20岁就一举成名,获利百万之后,便心满意足地贪恋起了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一直到84岁在科学上再也无一建树了。一座生命的富矿就这样处于封尘之中,后人无不为之叹惋。
  原稿中的瓦特和罗琳两个都是善于积极开采生命富矿的事例,都能证明“人生增值”,而不能证明“人生贬值”。另外,所表达的都是经济价值单方面的意义。修改稿将罗琳事例换成伏尔泰事例,对瓦特则宕开一笔,从反面审视。这样一正一反,对应观点的两面,论证就周密了。
  事实上,作文学生自改也好,互改也好,不仅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更多的还是“不为也,不能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修改,学会怎样修改,并坚持践行,写作知识不断得到重构、更新和生成,这是突破作文升格的瓶颈的上策。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说:“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在忙于传统程式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是否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环节上呢?寻求一种方法,让作文教学解放自己,提高学生吧。
  彭春炜,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衢州。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更重视问与答了。问与答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本应着力研究,科学运用,但可惜问与答的研究并未与时俱进。随口问、满堂答现象混淆了问答的是非,十分不利于语文素质教育。当下问答质量堪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基层,对课堂问答进行反思,将探究问答真谛、进行科学问答提上议事日程。    一、问要区分优劣  问缘于疑,发问即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
加拿大课程理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认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环境条件。当前许多学生畏惧作文,究其根源主要是他们把作文看得太神圣,而教师也过多强调作文“思想正确”或“道德至上”以至学生不敢动笔。根据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学生长期在自我的暗示下,在教师的这种指导下,就形成写
提炼,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学生作文时的“提炼”,是指从生活现象或文本材料中提取思想精华。个性提炼,则是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体验,从某种生活现象(或文本材料)中提取富有个性的思想观点;或提升原有的某种思考使之进入新境界;或提纯某种思想感情,使之更加纯洁美好、健康高尚。  这种个性提炼,和我们以往作文教学中所说的从材料中提炼主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仅是指学生写文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不能确定词性,搞不清句子的主谓宾;对文言文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直接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摸不着头脑;基础题中语病题判断的正确率低得可怜。  学生汉语语法知识的匮乏还直接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我教学班级的英语老师就冲着我埋怨:“英语语法无法贯通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你什么时候还是给学生讲一讲语法吧!”我也是有苦难言呐,现在的高中生语法
浪潮信息:服务器龙头持续崛起国盛证券预测数据  浪潮信息(000977):信息化到智能化,服务器市场需求爆发。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全数据量、流量以可观的速度增长,服务器的需求也因此被推动上升。BAT巨头持续投入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求达到规模效应;AI市场的计算需求爆发也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浪潮也在AI计算端有着丰富的布局,目前国内各项市占率第一,未来有望陕速增长。  内外兼施,构建浪潮行业优势。浪潮的
“素人”即平常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充满了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感情细腻且丰富,朴质无华,性格中有坚强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会因不满现实而抨击,并努力改变现状,但也会苟且偷生、狭隘、保守、守旧……素人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朱自清称自己为“素人”,并在其散文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他的素人心态。  在他的散文中有大量闲情逸致类的散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张鸣,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执教至今。曾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有《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宋金十大曲笺说》《从白体到西昆体》《宋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等论著。    王颖(以下简称“王”):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
最近连续听了几十节初、高中语文课,最基本的感受是,语文课堂迫切需要“打假”、“去伪”,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沦为无个性、无思想、无学生的“三无”课堂。  语文教学的“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己缺席。让备课沦为不同程度的剽窃、抄袭    很多老师在备课之初不是认真研读文本,以期获得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和认识,而是先查阅各种教案、课件及其它相关素材,让二手资料代替自己对文本的元初体验和独立思考,对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