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主、参与和法治因素的缺乏,导致现代政治文化民主、参与、法治意识难以真正形成,再加上我国公共权力监督体制存在不少问题,更加影响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所以必须从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与完善公共权力监督体制入手,我们不仅要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还要注重权力监督主体的政治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新型的政治文化,把“专制型、道德型”的政治文化尽力向“民主型、参与型和法治型”的政治文化转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约束,促进公共权力高效、廉洁运行,使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治文化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
(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是说每个人都有参与政治活动的要求与欲望。根据“人民当家作主”,可知公共权力是人民的,只是交由一少部分人来代为行使,只是一些“精英政治家”们割裂了权力与其主体的关系。要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必须将公共权力的监督权归还给人民,让权力运行在人民的监督之下。
(二)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民主权利的恰当认知,对民主规则足够熟悉,对民主价值广泛认同,对规则运作规范性的适度信任以及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对民主规则的自觉遵从。所以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公民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民众要从内心相信,民主政治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自觉追求民主的政治信仰、民主价值。
(三)提高公民的法治理念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一套新型政治文化与之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型政治文化就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传统政治文化的“人治”思想,树立现代政治文化的“法治”思想,要切实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整个“法治”过程环环相扣,不存在脱节。
二、完善我國公共权力的监督体制
(一)完善公共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必须以合理的权力为基础。要赋予监督主体合法的监督权,必须要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使其行使监督权时有据可依。以法律监督制约权力,即要求各种权力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轨道上行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方式
1、建立自上而下、平行监督、自下而上的多渠道监督体制。健全公民监督体系,畅通公民监督渠道。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要公开审批、许可、发证、检查、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并要求公正严格执行管理程序,一定要按程序办事。另外,发展和完善现行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不仅逐级监督,也提倡跨级监督,营造出一幅下级敢于监督上级,同级之间愿意监督,上级够得上监督下级的局面。
2、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改变我国现行权力监督方式存在的弊端,即不仅将注意力放在事后惩治上,还应注意事前的预防,防患于未然,并明确责任,以免事后出现争功诿过,找不到负责人的现象;事中严格控制,并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收集信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3、建立内部、外部立体监督。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在设置上应该改变其与党政机关的依附关系,实现其隶属上的垂直领导,不受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使其工作独立而又权威。同时也要将涉及公众利益内部规章制度透明化;此外,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监督意识和监督渠道,鼓励参与新闻舆论监督和民间组织,从客观角度关注和监督公共权力的使用过程。
总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不利于我国公共权力监督的运行。而现阶段,变革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体制与之配合,以更好地约束公共权力运行,防止公共权力偏离运行轨道,防止和及时纠正权力被滥用,并保证其高效运行,减少和杜绝一切因权力缺乏监督引起的不法现象。所以,新时期下我们要着力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使社会成员真正树立起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为公共权力监督文化的确立提供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底蕴。
参考文献:
[1]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03(3).
[2]郝继明.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控制[J].社科纵横,2008(7).
[3]李晓广.论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
[4]许源源,张世伟.试论权力监督体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4).
[5]周玉琴,宋鑫华.对公权力监督缺失的政治文化分析[J].新东方,2008(7).
[6]陈淑玲.我国权力监督的文化障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7]李慧芳.我国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缺陷分析[J].中国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5).
[8]王凯伟.国外权力监督经验对我国反腐败启示[J].求索,2004(8).
(作者简介:李艳,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楚文娇,女,长安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一、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
(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是说每个人都有参与政治活动的要求与欲望。根据“人民当家作主”,可知公共权力是人民的,只是交由一少部分人来代为行使,只是一些“精英政治家”们割裂了权力与其主体的关系。要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必须将公共权力的监督权归还给人民,让权力运行在人民的监督之下。
(二)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民主权利的恰当认知,对民主规则足够熟悉,对民主价值广泛认同,对规则运作规范性的适度信任以及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对民主规则的自觉遵从。所以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公民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民众要从内心相信,民主政治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自觉追求民主的政治信仰、民主价值。
(三)提高公民的法治理念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一套新型政治文化与之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型政治文化就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传统政治文化的“人治”思想,树立现代政治文化的“法治”思想,要切实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整个“法治”过程环环相扣,不存在脱节。
二、完善我國公共权力的监督体制
(一)完善公共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必须以合理的权力为基础。要赋予监督主体合法的监督权,必须要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使其行使监督权时有据可依。以法律监督制约权力,即要求各种权力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轨道上行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方式
1、建立自上而下、平行监督、自下而上的多渠道监督体制。健全公民监督体系,畅通公民监督渠道。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要公开审批、许可、发证、检查、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并要求公正严格执行管理程序,一定要按程序办事。另外,发展和完善现行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不仅逐级监督,也提倡跨级监督,营造出一幅下级敢于监督上级,同级之间愿意监督,上级够得上监督下级的局面。
2、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改变我国现行权力监督方式存在的弊端,即不仅将注意力放在事后惩治上,还应注意事前的预防,防患于未然,并明确责任,以免事后出现争功诿过,找不到负责人的现象;事中严格控制,并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收集信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3、建立内部、外部立体监督。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在设置上应该改变其与党政机关的依附关系,实现其隶属上的垂直领导,不受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使其工作独立而又权威。同时也要将涉及公众利益内部规章制度透明化;此外,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监督意识和监督渠道,鼓励参与新闻舆论监督和民间组织,从客观角度关注和监督公共权力的使用过程。
总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不利于我国公共权力监督的运行。而现阶段,变革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体制与之配合,以更好地约束公共权力运行,防止公共权力偏离运行轨道,防止和及时纠正权力被滥用,并保证其高效运行,减少和杜绝一切因权力缺乏监督引起的不法现象。所以,新时期下我们要着力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使社会成员真正树立起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为公共权力监督文化的确立提供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底蕴。
参考文献:
[1]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03(3).
[2]郝继明.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控制[J].社科纵横,2008(7).
[3]李晓广.论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
[4]许源源,张世伟.试论权力监督体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4).
[5]周玉琴,宋鑫华.对公权力监督缺失的政治文化分析[J].新东方,2008(7).
[6]陈淑玲.我国权力监督的文化障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7]李慧芳.我国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缺陷分析[J].中国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5).
[8]王凯伟.国外权力监督经验对我国反腐败启示[J].求索,2004(8).
(作者简介:李艳,女,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楚文娇,女,长安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