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这八项是深圳中小学培育学生的八大素养。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信息技术,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人才,摆脱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现象。这将推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特别是教育的改革。
在听了深圳大学李臣教授的“八大素养与课程融入”的讲座后,我知道“教育就是要把“自然人”培养成有文化的“综合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单面人””;“课程变革推动学生发展,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就要融入八大素养”。
八大素养是各自单独开辟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还是进行综合的践行?单独看眼睛是眼睛,单独看鼻子是鼻子,我们把这些单独的器官放一起,能构造成一张相对合适的脸,那么眼睛和鼻子就各得其所。八大素养,放在一个综合的领域中,融入课程,是最合适的。
该怎么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融入?客观存在不尽相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例如,数学课。难道数学课里面只有学习、创新、信息这些元素,没有身心、审美、生活等元素?有的。可是,如何通过你的眼睛,将这些素养发掘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个元素进行挖掘,便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积累,并将其转成孩子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思考。教师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所处境况的不同,所引发的思考的问题便不同。综合考虑,要融入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只有教师提升了自身素养,八大素养与课程融入才有希望。
第一、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
第二、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第三、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第四、明确课堂方向。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五、回答好三个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确信已经完成?
第六、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二、明确融入的内容
在课程中融入八大素养,要明确融入的内容,我们要做到以下认识:并非要求每节课都要融入;在合适的课程中融入合适的素养。不能因为融入去融入,这样很可能张冠李戴,不仅影响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更加不能提升八大素养。
三、明确融入途径
在数学课程中,能融入八大素养的内容其实很多,关键是老师要去认真发掘素材。我觉得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发掘、融入。
第一、通过常规课程进行融入。常规数学课的学习内容和素材都相对简单,看似没有什么机会去融入八大素养,但其实不然。比如,新教材四年級上册的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一课时《数一数》,书上提供的素材是通过数小正方体和拨数来学习十万以内的数,这样的学习内容可以融入什么素养呢?所以教师要自己选择合适的素材,比如,在引入时给孩子展示科技高速发展的几个大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祖国科技发展之快,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生活素养等。又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乘船问题时,老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安全,及时发现生活中各种安全隐患,杜绝超载等危险行为,提升生活素养等。
第二、通过数学活动课进行融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比较容易从生活中去发现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更加喜欢数学,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素养等。
第三、通过整理与复习进行融入。整理与复习是阶段性的总结性复习,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素材的选择性较丰富,素养融入比较容易操作。
第四、通过课后作业进行融入。创造性的作业布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素养。比如,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四、完善评价标准
到底融入的效果怎样,如何去评价?它不能像纸笔测验一样,出张试卷考考就行,更多的是观察学生的状态,综合性进行评价,可能评价的方式会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给学生做成长记录,完善成长记录袋。
在听了深圳大学李臣教授的“八大素养与课程融入”的讲座后,我知道“教育就是要把“自然人”培养成有文化的“综合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单面人””;“课程变革推动学生发展,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就要融入八大素养”。
八大素养是各自单独开辟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还是进行综合的践行?单独看眼睛是眼睛,单独看鼻子是鼻子,我们把这些单独的器官放一起,能构造成一张相对合适的脸,那么眼睛和鼻子就各得其所。八大素养,放在一个综合的领域中,融入课程,是最合适的。
该怎么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融入?客观存在不尽相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例如,数学课。难道数学课里面只有学习、创新、信息这些元素,没有身心、审美、生活等元素?有的。可是,如何通过你的眼睛,将这些素养发掘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个元素进行挖掘,便需要通过我们自身的积累,并将其转成孩子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思考。教师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所处境况的不同,所引发的思考的问题便不同。综合考虑,要融入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只有教师提升了自身素养,八大素养与课程融入才有希望。
第一、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
第二、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第三、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第四、明确课堂方向。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五、回答好三个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确信已经完成?
第六、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二、明确融入的内容
在课程中融入八大素养,要明确融入的内容,我们要做到以下认识:并非要求每节课都要融入;在合适的课程中融入合适的素养。不能因为融入去融入,这样很可能张冠李戴,不仅影响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更加不能提升八大素养。
三、明确融入途径
在数学课程中,能融入八大素养的内容其实很多,关键是老师要去认真发掘素材。我觉得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发掘、融入。
第一、通过常规课程进行融入。常规数学课的学习内容和素材都相对简单,看似没有什么机会去融入八大素养,但其实不然。比如,新教材四年級上册的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一课时《数一数》,书上提供的素材是通过数小正方体和拨数来学习十万以内的数,这样的学习内容可以融入什么素养呢?所以教师要自己选择合适的素材,比如,在引入时给孩子展示科技高速发展的几个大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祖国科技发展之快,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生活素养等。又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乘船问题时,老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安全,及时发现生活中各种安全隐患,杜绝超载等危险行为,提升生活素养等。
第二、通过数学活动课进行融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比较容易从生活中去发现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更加喜欢数学,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素养等。
第三、通过整理与复习进行融入。整理与复习是阶段性的总结性复习,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素材的选择性较丰富,素养融入比较容易操作。
第四、通过课后作业进行融入。创造性的作业布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素养。比如,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四、完善评价标准
到底融入的效果怎样,如何去评价?它不能像纸笔测验一样,出张试卷考考就行,更多的是观察学生的状态,综合性进行评价,可能评价的方式会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给学生做成长记录,完善成长记录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