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杞而的诗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nwo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杞而,白族,笔名千堆雪、锦瑟,1977年5月生于云南普洱。现从事编辑工作。有作品发表于《特区文学》《花城》《绿风》《边疆文学》《朔方》《滇池》等刊。鲁迅文学院第26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
  糯扎渡黄昏
  我把落日当作一支即将焚尽的香
  袅绕即弥留
  膜拜即安息
  许愿即超度
  澜沧江之上是糯扎渡
  糯扎渡之上是澜沧江
  多少年来,它们
  就这样相生相克相敬
  谁也驯服不了谁
  这无声的博弈,永不妥协的博弈
  不是背叛,而是
  孤独者的理想主义
  卡坝河
  那时,她还是小姑娘
  在云霞里舀水。每次回家时
  左边挑着月光
  右边挑着星星
  后来,她是寡妇
  也在云霞里舀水
  但每次回家时。左边挑着是非
  右边挑着死去的丈夫
  再后来,她是老婆子
  再也挑不动水了
  她就每天拄着拐杖去
  这时是河水舀她
  一次次地舀起来
  每舀一次,她的白发就落一次
  她的天空就离黄土近一次
  走过佤山
  1
  那么多供奉在
  龙摩爷的牛头
  一架挨着一架
  年复一年
  越积越高
  换作过去,能抵多少条人命
  这些忠实的骷髅啊
  是多么悲悯
  多么与人为善
  至今,还在祈求风调雨顺
  有些折断角的骷髅
  强忍剧痛
  随时准备着
  为主人再死一次
  如此密集的纪念碑啊
  就这样
  以几何式递增的悲壮
  使勐梭龙潭更加沉默
  2
  永不落村是时间的容器
  坐在晒台上的百岁老人
  是没有齿轮的轴
  二者都是佤山的泄密者
  这一刻
  他离晒台下的坟是多么近
  似乎能
  听到祖先的心跳
  他说,祖先络腮胡子
  又逢兵荒马乱
  一旦被砍头祭木鼓、祭谷
  那一年准能风调雨顺
  活着时,祖先可以逃
  死了,亲人就在家里
  给他送葬、下葬
  以此,保他来世平安
  或许,天下再也没有
  比这种葬礼和这种守护死人的方式
  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3
  去往勐卡的山路上
  那么多劳作归来的弓
  正以落日为箭
  射向苍穹,射落月光
  不射箭时
  他们就匍匐在大地上
  远远望去
  像一只只蠕动的蚯蚓
  赶集归来
  家近了,更近了
  狗乐颠颠地
  摇尾迎接
  之前还是蚯蚓的他們
  立刻变得
  顶天立地
  4
  此刻,天边舀水的女人披着长发
  被满天繁星包围起来
  这个我带不走的女人
  除了流水和时间,谁也带不走
  5
  今夜我宿在勐卡
  不能再往前走了
  再走,就是界碑
  再走,就是缅甸
  6
  隔着铁丝网
  我看见对面沉寂的夜空下
  翻来覆去的
  不眠之夜
  这些被界碑
  隔开的佤民
  做梦都想着,回家
  7
  老百姓讲
  木鼓敲响
  就能通神
  司岗里在祭祀中醒来
  这样一来
  我的怀疑
  越发苍白
  佤山,游人如织啊
  游人如织
  我带去的
  相机和笔
  在一次大醉之后
  忽然不能
  开口说话
  (注:西盟佤族旧社会有砍人头祭木鼓、祭谷习俗,尤其以长着络腮胡子的人头为首选,当猎不到活人头时,也有掘坟砍死人头祭祀一说。解放后,革除旧习,改用牛头祭祀。)
  评:
  罗杞而这些诗呈现了一个逐渐远去的前现代世界,这里有我们熟悉的乡村伦理和生命气息。人们的生与死,都在独特的文化内部得到理解。《兄弟》中的“因果”与“慈悲”,《糯扎渡黄昏》的“弥留”与“超度”,尤其是《走过佤山》里的祭祀习俗,为我们打开一个文化人类学的窗口。我们今天如何理解这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事物,怎样以诗的方式处理这些经验,在我是不无困惑的。(陈林)
其他文献
阿卓务林,彝族,1976年生,云南宁蒗人。现任新营盘乡党委书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詩刊社第23届“青春诗会”。诗歌散见《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大家》《新华文摘》《诗选刊》等期刊,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新诗年鉴》《21世纪诗歌精选》等数十种选本。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边疆文学》奖、《云南日报》文学奖。出版诗集《耳朵里的天堂》《凉山雪》。  蓝色的山  这是
期刊
金汁河的蟋蟀  1979年我曾去金汁河边的村子里上法语班,南屏街小楼上的老头,早年留学法国的匿名者,既不是大学教师,也没在中学教书。一个普通的昆明人,无业,身份神秘莫测,蜷缩在光线暗淡的老房子小楼里。可他年轻时在法国生活过若干年,能讲流利的法语。趁改革开放之风兴起,他手写些法语班招生的小广告,四处张贴在昆明街头,像革命者贴标语。  毫无疑问,那是昆明的第一家法语班,上课的教室,选在昆明东郊金汁河边
期刊
影白,原名王文昌,1977年秋生于云南昭通。诗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参加诗刊社第三十届青春诗会,第三十一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著有诗集《红尘记》。  示弱  蒜薹长着箭矢一样的野心  母亲扳断它,用于炒肉  寿衣的大小  取决于每个人的欲望  母亲懂得为每个人  量体裁衣,也是一种为善  晚年矍铄的母亲  对盐的示弱,在我看来  更像是,她向飘落在大地上的雪  一种深深的致敬  寒山
期刊
蓝狐,本名李锐波,彝族,1975年8月出生于云南蒙自。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开始绘画和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发于《星星》《山东文学》《边疆文学》《中国诗歌》等各地报刊;部分作品被收入一些选集。出版诗集《月色如水》(2016年)。  雨  万千雨的箭簇落下,在街区  整座城市,看  这悲伤的秋日的铅云,似山、似海  在雨的风暴雨的雷霆中卷席  它们从何而来?要带走什么  你可以想象在这样或那样的
期刊
祝立根,1978年生于云南腾冲。诗歌见《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物。参加《诗刊》32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首届“新浪潮”诗歌笔会。获云南省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出版诗集《宿醉记》《一头黑发令我羞耻》。现居昆明。  菜地边  我是这样想的:  让苋菜浑身是血  让白菜备受惊吓,让萝卜  改正归邪,把白深入到黑中去  让灰色的苤蓝,和树杈刺破的落日  同病相怜,
期刊
果玉忠,彝族,1984年生于云南牟定。现居昆明。  肉身  嘴巴一张一翕。在农贸市场  没有人懂得那条鱼的语言  我也不懂鱼语  我正饥肠辘辘  “谁都只有一副肉身,没有人  会替别人疼痛”你说:  “这句话连菩萨也未必知道”  观版画展  在漩涡浮动的馆室内,不断变妆  一会儿黑白,一会又五彩  画框中闪亮的雨滴,正落在窗外  像兩个世界之间的光。而你忙着  飞越一座座山梁,在树下摘芒果  或者
期刊
哥舒白,哈尼族,1977年冬出生云南江城。当过中专教师、银行行长。写诗与散文。  悼鞋诗  河流改变了这只鞋子的命运  本该物尽其用  顺应天命 从一而终  完成一生替人奔走的宿命  现在 他成了命运的主宰  开始了自己动荡的游历  前路漫漫 江湖浩瀚  按道理  他的历程将是这样的:  从七桥河 经勐野江  下龙马江 入李仙江  到境外的越南 然后进红河  最后 归于茫茫太平洋  用这种方式  
期刊
爱松,本名段爱松,云南昆明晋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参加过《诗刊》第30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巫辞》《弦上月光》《在漫长的旅途中》《天上元阳》等,曾获《安徽文学》年度文学奖等。  集市  颜色混杂,  在晋虚城集市,  成为买卖的另一番规则。  乐曲的行进,不仅仅是  乐器和音符之间的配对融合,  更多的隐秘交易,在旋律  内声部展开。我的哥哥也不例外,  他选择好的
期刊
何永飞,白族,生于1982年3月,云南鹤庆人,笔名菩禅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四叶草》《梦无边》,长诗《茶马古道记》,散文集《生命归位》。作品曾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鲁藜诗歌大奖、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百鸟朝凤  凤凰落下的羽毛,填满传说与现实之间的  距离,各种色彩的鸟,从远处飞来  云雾就像魔咒,翅膀叠加翅膀  还是难以解开,成就功绩之火,变成  罪恶之火,将哀歌引向
期刊
李小麦,本名李云华,居云南建水。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诗歌月刊》《星星》《飞天》《大家》《滇池》《边疆文学》等。作品被多家网络媒体选载,入选多种选本,获2015《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入围奖;获《大家》大航海原创诗歌征文大赛银帆奖;获2016年滇东文学奖。  105室  茶几上,栀子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那些核桃般大小的枇杷已经熟透了  ——果皮布满黑褐色的斑点  窗帘是裸色镂碎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