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统计方法的应用与现状

来源 :心理学探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叶斯统计方法是心理学数据分析的热门方法.研究全面论述贝叶斯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方向.现阶段贝叶斯方法以模拟研究为主,应用方向为心理学研究常用的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结构方程模型.同时,评述发现贝叶斯方法正逐步被国内心理学研究者所接受.最后,文章讨论了当下贝叶斯统计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局限性及可能的原因,建议统计学者开发界面友好的贝叶斯软件,并在心理学课程中加入贝叶斯知识.
其他文献
词切分指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词从句子或语篇中切分出来以促进文本阅读与加工的过程.本文对近20年来汉语词切分研究成果总结发现:词间空格、词素特性、词意识、词汇预期均可作为词切分的依据;汉语阅读存在词n和词n+1两种切分,两种切分过程中字词加工均遵循交互激活假设,切分词n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表现为字词同等相互影响,切分词n+1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更多表现为词汇加工影响字加工;重叠歧义词切分遵循多重激活假设,其中被激活的单词之间的竞争机制符合竞争假设,左侧词汇在这一竞争中具有优势,此外,重叠歧
采用圈代词启动法及空间参照框架判断任务,探究自我构念启动能否改变被试对空间参照框架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 发现:(1)客体中心参照框架判断的整体正确率大于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2)仅在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的一致条件下,被试的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正确率高于客体中心参照框架的判断正确率;(3)独立型自我构念使男性更少受到自我中心干扰.结果 表明,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可能对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具有促进效应,但互倚型自我构念启动不能促进客体中心参照框架判断.
在认知任务中,伴随编码和检索的外围信息被称为上下文,其本身并不是编码或检索的目标.如果学习时的上下文在其后进行提取时重复出现,不管是否对应之前的学习项目,都会增加个体再认正确的概率.这种由于上下文增强项目熟悉感而促进记忆效果的现象就称为上下文熟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及记忆的影响机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以学习判断和信心判断为指标.记忆成绩则是以再认正确率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元记忆监测:学习判断等级上,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且不受任务难度影响;信心
本研究探讨被动与主动语码切换过程中的语码切换代价及抑制控制的作用.该实验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高校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完成数字命名任务.结果 表明,被动语码切换过程存在语码切换代价且代价对称,这一现象既可以用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解释,也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但未能直接支持抑制控制真正参与被动语码切换,有待进一步研究;主动语码切换过程中,目标语言为汉语时存在语码切换代价,而目标语言为英语时不存在语码切换代价,可能是抑制控制机制与词汇选择策略共同参与的结果.
本文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和平心理的看法,以“和平”为主线,追溯和平心理学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康德等从本体论视角,确立了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追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重视研究原始人、战争英雄等的和平心理品质,早期的意动心理学重视人类和平意识研究,机能心理学强调通过建设学校“微型共同体”,提高儿童的和平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为战争与和平心理提供了新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和平潜能、致力于世界和平冲突化解,推动了和平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末的和平心
了解研究生的婚姻态度,探讨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婚姻态度量表(MAS)、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SSA)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Q)对47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采用Bootstrap法检验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表明,MAS、SSA和IWB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7~0.997,均p<0.01).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0.58,95% CI(0.46,0.67)],以婚姻态度为
智能平衡评估系统是美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评估系统之一.该系统的三大部分——总结性评估系统、中期评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构成一个畅通的教学、反馈、助教与助学的教育循环系统.我国可借鉴智能平衡评估系统的思想和所采用的技术,将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教育研究、考试命题、学校等事业机构在功能上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链,建构日常教学评估系统,从而提高国内教育的效益,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儒家围绕敬畏的心理机制、对象、涵育和效用构建了敬畏的理论体系.敬畏是主体在自觉体认崇高价值时所持守的旨在自我超越的既崇敬又谨畏的理性化道德情感;儒家以内在的道德本心作为敬畏的本根,并将其落实为道德实践中对人伦、自然、生命、职事和人文等的外在崇高价值的敬畏;儒家敬畏涵育围绕心理动力、内在涵养、外在范导和积习沉淀系统展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敬畏作为进德修业之基不仅不会戕害自由、尊严与创造,反而是达至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的必由之路.
考察短式知觉压力量表(PSS-10)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用PSS-10、一般健康问卷(GHQ-12)、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LOT-R)、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以及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对17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PSS-10的条目质量良好;经探索与验证后,量表的潜在结构为稳定的两个因子,与实测数据拟良好;PSS-10的效标关联效度较好.总量表、无助感和自我效能信念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测量学要求;两周后其重测信度大于0.6;它们的问卷辨识系数均大于0.9
地域歧视现象的存在是违背和谐社会理念的,人们对此现象是什么态度?研究以费施贝因和阿扎吉提出的理性行为模型理论为基础,选取网络上最活跃的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量表,构建了对地域歧视现象态度、对地域歧视者态度和对被歧视者态度3个维度.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参考相关量表、专家讨论等方法编制条目.选取358名被试进行预测试,617名被试正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量表建构的3个维度结构合理,量表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是测量中国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