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基础教育的“围城效应”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无意看到日本公共交通公司的广告,很温馨。描述一位妈妈把孩子送上公共汽车,目送他第一次独立去学校上课。在母亲不舍的目光中,公交司机帅气地点头致意,表示会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我突然意识到,9月也是日本的开学季啊。而下一念头就是惊讶,日本的小学生一年级就独自坐公共交通去上学了吗?我的经验是,上学放学的时间,学校周围总会因为接孩子的车辆太多导致交通爆堵。再想一想,万年小学一年级的柯南也是永远自己上学放学,我在日本的地铁里也时常见到小学生。不过,这一点未必是国内家长太宠爱孩子:家长怎么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保护屏障?
  今年,我不少朋友都移民了,他们的原因几乎都是为了孩子。我自己没有孩子,尚无法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情。但从旁观者角度来看,我更喜欢看到日本的学生们,像阳光下的小树,自由地伸展着,透出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一点点野性。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时常可以见到晒得黝黑的男学生,一起拥入地铁或穿过马路,穿着统一的制服,背着一样的运动包,随身带着体育用具,里面夹杂着一两个管理社团的穿短裙的女生。这样的情景立刻可以让我脑补出5部以上的青春热血日漫,比如《灌篮高手》《网球小将》《棒球英豪》等。
  L姐是我在日本的同事,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开学那天正好我们一起吃午饭,我问她的女儿今天有没有不高兴,因为要开学了。L姐非常惊讶: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她的女儿简直是迫不及待想要开学。她思念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喜欢学校的生活。我说起上海朋友告诉我的,一次她儿子忘记了带课本,她火速从家里给孩子送过去,还被老师数落,质问家长为什么不帮孩子收拾书包。我朋友忍不住说,难道孩子不应该从小学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吗?结果被老师更严厉地数落一顿,比她自己当年还惨。L姐听了这个故事,说上个学期的一天,她发现女儿把重要的练习册忘在家里了。她还打电话到学校,问是不是需要给女儿送过去。女儿说,没有关系,我会去和老师“沟通”——这个词是她女儿的原话。她女儿认为,自己只是无心的疏忽,而且是第一次忘记带练习册,可以跟老师解释并且寻求帮助,没有必要让妈妈辛苦一趟,更不用担心被老师责骂。如果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愿意向老师求助而不是担心挨骂,我想这样的学校的孩子和家长确实会少许多压力。



  我们这一代人回想起童年到青春期,记忆里有太多来自老师家长的噩梦。没想到的是,下一代开始进入学校时,这个噩梦还在延续。成为家长的我的朋友们在工作中普遍还算是小小领导,照样接老师的微信通知如领圣旨,比读大老板的邮件还小心谨慎;孩子有什么小问题,不管工作中多么意气风发,照样被老师叫去训斥得仿佛回到小学一年级;小心翼翼地给老师送礼物,套近乎,希望老师可以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可依旧换不来“没有被欺负过的脸”。
  我童年的噩梦来自转学。转到另一个城市的小学之后,我像一个透明人。没有同学与我说话,老师自然是顾不上这些的。作为一名羞涩内向的小女孩,我只能每节课间休息都呆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看着别的同学们在一起玩耍。直到有一天,一个女生走过来邀请我加入她们的游戏,从此我回报她最真挚的友谊直到近30年后的今天。有意思的是,今年她的儿子也转学了。据说同班的小女孩回家后夸这位新来的男朋友“高大靓仔”,但是这位插班生还是会在家反常地跟妈妈闹脾气,想来转学的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依然是不易渡过的难关。而我另一位朋友的儿子与他同龄,今年转到了新西兰。我问她儿子是否适应,她说,儿子女儿都极其喜欢上学了。原因是,老师指定了專门照顾新同学的小朋友。一到下课,这些充满责任心的小朋友就带着新同学到处玩,到处逛,每一个滑梯、秋千都要试玩一遍,还拿出心爱的滑轮车与新同学分享。第一天放学,她的两个孩子就玩得一头大汗地回到家里,毫無去国离家转学的忧伤。而她也在第一天收到了学校发给所有家长的公开信,信里特别拿出一段欢迎她的两个孩子加入学校。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和大大的welcome(欢迎)写在一起,她说莫名地觉得安心。
  L姐说,她的女儿也被安排做插班生的“关怀员”,因为她女儿和新同学都曾经在美国生活过。而来自异国的转学生的待遇就更好了。我有朋友打工的内容就是去公立小学陪伴来自中国的插班生一起读书——是真正意义的伴读,连上课他都陪在小朋友的身边,给尚不会说日语的中国孩子做翻译,帮助他融入学校。他说,刚开始做“伴读”的时候,有一次上课是学习茶道,每一个孩子轮流展示。按道理,茶道对姿态、仪式有诸多要求,但任何孩子只要把水倒进了杯子里,老师就会带领全班孩子给他鼓掌,大声地称赞:“斯过以(太厉害了)!”我朋友说,他当时都觉得夸张,一个孩子会倒水有什么稀奇呢?后来他才意识到:他,他们的理念是,称赞鼓励孩子的一切;而我们的理念是,孩子必须非常努力非常优秀,老师家长才会施与珍贵的表扬。
  我忍不住跟L姐抱怨中国的教育制度。像所有我遇到的日本人一样,每次我聊天时抱怨中国的任何,他们从来都是安慰我,为中国说话。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生活在上海,他把儿子特意送到公立学校而非日语学校或国际学校,就是因为他高度认可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多次和L姐说,“中国的老师是多么地全情奉献给工作,会给孩子布置非常非常多的功课,而且对孩子设定很高的标准来帮助孩子进步”——虽然这听起来像是高级黑,但是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公立学校,看来是真心认可我国的教育制度。L姐说他充满信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在中国接受了基础教育,以后回日本一定无敌——我告诉L姐,这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我18岁之前,完全生活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之中。
  没想到的是,L姐依然能鼓励我。她说,“这样多好啊!你知道日本会有孩子因为被同学欺凌而自杀,如果他们都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就顾不上去欺凌别人了。又或者,因为学业压力太大,会觉得被欺凌也没什么大不了,或许可以有活下去的勇气呢。”
  看来,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都有“围城效应”:中国家长绞尽脑汁移民或送孩子出国,国外又把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当作神话来推崇。可见,教育制度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还是几千年前孔老夫子说的最对:因材施教!只是,如果孩子们自己可以来作选择,那该多好。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我一直一个人在旅行,足迹覆盖了大半个欧洲。但是第一次旅行,我却不是一个人。  那时候刚到欧洲,语言不灵光、环境不熟悉,若是一个人出门,还是很担心的。说来也巧,一对好友夫妇来了邀请电话。邀请我共同去德国旅行,我犹豫再三。想到反正是冬天,不如一起去了,三个人一起,还能取取暖。  朋友夫妻是很黏人的那种,当时我们认识了一年多,但是没有一起出游的经历。所以彼此还不算是特别深入的了解。我们玩的很开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大姨妈”是最不受欢迎的“亲戚”。对我来说,“姨妈”却是每月最期待的日子。  首先“大姨妈”带来了两个能让女性“重生”的契机:  1. “姨妈”期身体的溶血机制增强,经血排出的同时,可以把体内的淤血、毒素顺带着排出去。  2.许多微量元素随经血流出而流失,“大姨妈”中后期,身体处于急需补充营养的状态,所以这时补充微量元素,吸收率要比平时好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顺利排出毒素和淤血
期刊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这样可以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別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
期刊
1  警长走进餐厅之时,基根正坐在柜台旁,试图判断这家餐厅供应的炒蛋和监狱里的炒蛋相比,味道到底是略逊一筹还是各有千秋。他最终判定,这点无关紧要——味道糟糕就是糟糕——这时他听见了转轮手枪扳开击锤的咔嗒声。  基根抬起头。年轻的女服务员担忧地看了眼他的身后。基根从她身后的镜子里看见,一名警察拿枪指向他。这名警察年纪轻轻,显得紧张不安,持枪的手微微哆嗦。当有人持枪对准你的脑袋时,你可不想看见这种场面
期刊
教育部公布了13个增补专业,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属于体育类,将于2017年起正式实行。  “打游戏也能拿学历啦?”就在宅男们虎躯一震的时候,准备上岗当老师的前职业选手王熹却表示,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电竞行业的从业人员,例如教练、战术分析师、导播、裁判等。而职业选手,则仍出自现有的俱乐部自选体系。  “教学生打游戏”是很片面的看法,例如电竞导播,就需要和广播电视专业合作教学,教的不仅是切
期刊
到美容廳去做头发,既费时间,又要花很多钱。假若自己能懂得一些整发知识,掌握整发技艺,会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且会增加不少乐趣。  在家里做发时,首先要用毛巾把洗后的头发擦干一点,随后适当的抹一点发乳。切记抹油时,要抹在头发表层,否则会使头发松散,不容易定型。用木梳梳头时,边梳边要用手沿着发梢往上推,使顶部头发蓬松,产生立体感,这样做,头发基本能服贴,不用吹风就会出现很好的效果。  一个完美发型,通常
期刊
冬日的阳光,遥远而清冷。我骑着自行车,颠簸在乡村熟悉的土路上。干冷的寒风抽在脸上,火辣辣得疼,但我的心中却温暖如春,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贴心,儿女懂事。  我的工作,有趣又危险  我叫孙景泉,今年60多岁。六十几岁?我不记得了。60岁,本该是我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年龄,但是我却坚持工作到了现在。我的人生,暫时定格在了60岁。  我在滕州市官桥镇文化站工作。官桥镇虽小,却有着众多国家级、省
期刊
我端坐在普勒酒店大厅里的一张大而舒适的皮革扶手椅上,翻看着杂志,就在这时,一位身着深色粗花呢外套的年轻姑娘将手扒进了安德鲁·J·斯塔维森的口袋。  姑娘做得干净利索。斯塔维森——这位银白头发的老绅士握着手杖,身家达到了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美元——刚刚跨出我面前的一部电梯。  那个姑娘从大理石楼梯的方向走来,步伐很快,还装出沉思的模样,一下子撞到了斯塔维森身上。她露出尴尬的神情,一个劲地道歉。斯塔维森
期刊
当我在这个早晨醒来,  窗玻璃已经结霜,  而我发热于一场美梦。  火炉从它欣赏过的一块木材中  彻夜倾倒出温暖。
期刊
前情提要:  1.大难不死却失忆,找到父母却遇害。  2.爱犬半夜舔手,天明死于非命。  3.兄弟互换命运牌,究竟谁对谁错?  第一题  海阳 刘佳荣  很显然那对老夫妻并不是他真正的父母。血亲之所以叫做血亲,就是因为互相之间是有感应的,就像失散多年的母子,久别重逢的第一眼就能互相认出来。而主人公对嘘寒问暖的老两口无动于衷,是因为他虽然失忆了,但是直觉上觉得这两个人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最后他被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