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研究论文摘编 康体简牍与榜书之美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的尺牍、简札,纵横奇宕,从心所欲,意法醇厚,为其书法大观园中之奇葩。清季碑盛帖废,草法衰颓,不仅京中名家不擅简牍,甚至像邓石如、张裕钊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其简牍亦实无可取之处,有的直与正书无异,此弊实由偏擅碑学所致。而尊碑抑帖的康氏并没全盘否定帖学之实际功用。指出今日尊碑是因其可以学习古人笔法,而帖则屡翻失真;然而帖学便于人事,瑰姿媚态,尤适宜于简札,证明康氏是一分为二的。康氏尺牍、简札从取法和用笔上,大致可分前中后三个时期。即前期为帖学时期,中期为由帖而碑转变期,后期为碑帖交融期。而用笔则分前后两个时期‘‘前者偏于提按,弊在运指;后者重在使转、得于运腕。前者为帖学,或称今体之楷法;后为碑派,或称古体的分法。所谓会心处正不在远,康氏尺牍,可为绳墨。
  一九一七年五月,康有为与沈曾植一同赴京参与张勋复辟。历十一日乃败,遭到北洋政府通缉,遂与沈曾植一道避居美使馆之美森院,并有诗唱和。行书《赠乙庵尚书四章求和正诗札》作于美森院,风格、结字受《高灵庙碑阴》、《爨龙颜碑》影响。康氏也有一些和友朋之间谈碑论帖的书札,如一九一七年六十岁时《致况夔生书二札》,即谈《高灵庙碑》。他在《广艺舟双楫》中更将《爨龙颜碑》奉为三件神品第一。《与奏云书札》则谈书法,《与小川札》则谈购碑事、题画事,《与沈乙老札》则论画,性情流露,词翰俱佳。(以上均载《康有为手书真迹》)行草《致莫鹤呜书札》,信中谈论学习书法的内容,有助于对康氏晚年书法观念的认识。此作笔致清隽,为其书札佳作。
  行草《癸亥六月亭林云台观寻陈希夷迹诗札》分笔作草,波发鼓宕,似有取法楼兰简牍、残纸。『淳古』、『初』、『游存』诸字作章草,笔老意古,为其晚年诗札中的精品。康氏六十七岁所作草书《甲子五月致恭王殿下书札》也有代表性。爱新觉罗·溥伟,清朝末代恭亲王,号锡晋斋主,为奕新嫡孙,是复辟派首领。辛亥革命后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图谋复辟。一九二一年避居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青岛,他妄图借用日本势力复辟。一九一七年复辟失败,康有为幽居美国使馆半年,于腊月至青岛拜会溥伟。溥伟不仅留其用膳,还陪同他周游岛城。青岛给康有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徐世昌、刘廷琛、吴郁生、升允、梁鼎芬、赵尔巽等隐居岛上的前清遗老,更是他情投意合的『风雨旧侣』,从而诱发了于此隐栖的愿望。一九三一年秋溥伟移居大连,将其家什赠给康有为青岛天游园,令其安居。乃其感惠询知之作。
  还有一九二七年康有为七十岁时草书《与梁随觉书札》,也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活动。梁随觉(一八八〇-一九六九),字婉络,广东人。一八九七年与康成婚,为其『二太』。戊戌政变失败后,随康周游列国。梁氏通晓文墨,主持家务。生女同复、同环,子同吉一早天一、同筏。民国十六年丁卯一一九二七一正月初五,康有为在上海游存庐隆重庆祝七十寿辰。溥仪专门为他书写『岳峙渊清』匾额,并赐玉如意。梁启超为撰寿联:『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致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干焉。』其时北伐军逼近上海,过寿之后,即去青岛。十三日由上海动身赴青,十八日抵岛。康同环珍藏的这封信,信封中间红框内写有『最后第三信,将绝笔』。康有为好文物,嗜收藏,精鉴赏。其收藏之富,由《万木草堂藏画目》可窥一斑。康有为归国后素位而行,自食其力,其生活来源,除了鬻书卖文,买卖古字画亦为一进项,以其独到眼力,往往『坐看云起』。青岛寓居众多前清遗老,多富收藏,动乱年代,往往金贱如泥。当然,收藏风险很大。此札可见康氏的个中三味。万木草堂旧藏,今日时见于拍卖市场,多经康氏钤印题跋,价格往往不菲,但也难说没有赝品。当年正月康有为离沪时已感不适,二十日即得病,其间作《谢恩摺》,二十八日晨五时病逝。
  康氏榜书集《经石峪》《云峰石刻》《石门铭》诸碑之长,晚年更羼以《邮阁颂》,隶笔分情,尽于方圆,造诣之深,可谓独步。榜书古日署书,又称擘窠大字,自古难作。黄庭坚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证明宋代人未曾见到《泰山经石峪》和《四山摩崖》。乾嘉以来,随着金石学、碑学的兴起,大量荒山野岭中的前人石刻陆续被发现,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康有为于癸亥(一九二三)四月登泰山访碑,被《经石峪》所震撼。『观摩不忍去,手画足趑趄』,遂『平生经石峪为师』。康有为榜书独绝,宽博端和,极富庙堂气,基本可以代表清代榜书的最高成就。康氏认为榜书有执笔不同、运管不习、立身骤变、临仿难周、笔毫难精『五难』。故榜书别有门户,当以六朝为法,而元明以来鲜有精榜书者,盖碑学不兴之故。且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气韵穆穆,自然高绝。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榜书之分方笔、圆笔,皆导源于锺、卫。圆笔以《经石峪》为宗,方笔以《白驹谷》为宗。然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康氏最擅楹联,风格与榜书相同,为康书之奇葩。沙孟海谓:『康有为本人书迹,题榜大字,大气磅礴,最为绝诣。我特别欣赏他上海愚园路寓宅入门处放着的『游存庐』三大字木匾,白板墨书,不加钩刻,也不施髹漆,圆笔宽结,雍容挺拔。此是康老『肉笔』,气魄从《石门铭》、《金刚经》出来,真可雄视一世。』
  魏齐碑版,方圆笔并用,方笔居多。康老专用圆笔,是否他一直未觉察到刻手的问题呢7还是他有意避开石刻上的刀痕而遗貌取神、独自连笔呢7由历史条件推之,我以为属于前者,不是后者。按由《金刚经》尚有多字仅双钩未刻者可知,当时书丹者用笔方圆兼备,刻工在双钩时对方笔、圆笔的变化极为留意,方者方,圆者圆,因此可知《经石峪》的圆笔既不一概如熊秉明先生所云是经过大自然的改造,也非刻工的刀刻斧凿而成,而是书丹者的用笔方圆变化的审美追求。这一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就已明察,更何况他还亲赴经石峪考之,不可臆测。
  行草『大庇阁』横额为康氏早期榜书,兼有《朱君长墓志》、《石门铭》之意,但更多的是馆阁旧习,尚难把握榜书要诀。行书『袁督师庙』横额融《高灵庙碑》《郑文公碑》于一炉,端正严妙,拙厚朴茂,深具气象,古穆苍深。楷书『写生入神』横披,作于丁巳(一九一七)春,盖为徐悲鸿赴法的送行之作。此作与《赠翰臣仁兄七言联》风格相同,有《瘗鹤铭》的笔法、结字特征。   行书『存天阁』横额,结构天成,取法《石门铭》,为其晚年擘窠佳制。『北碑总是王家好』,康氏以《石门铭》为神品,飞逸浑穆之宗,在题榜中运用尤多。但遍览康氏遗墨,除了『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五言联直接取法《石门铭》;尚未发现临摹此碑的作品。一九三二年在『此』字未损本《石门铭》上的题字,为唯一他与《石门铭》渊源的实证。此年上海艺专改建,康氏为刘海粟题『存天阁』横额,其结字气息全由《石门铭》来,而体势则变欹为正,以追求隶意。此作谋篇别居匠心:『存天阁』三字参差上下,『存』字略大;『天』最小,贴近前字,并与后字间离,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阁』字最大压后,真得《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之致,颇耐玩味。其用笔篆意分韵,方圆兼备;结字蚕尾钩挑,横画引波不发,精气内敛;捺笔绞毫逸出,意法老辣,乃其匾额难得佳作。另外,康有为自一九一三年底归国后,即开始他的国内之游。名山大川,神庙古刹,行迹所到,留题甚多,其中不乏匾额佳作,堪为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迹。如杭州的『放鹤亭』,开封的『汉函谷关』,庐山的『黄龙寺』,陕西的『兰台石渠』『蛰庐』,长安的『兴教寺』等,都是其中的名匾。
  康氏最擅楹联,风格与榜书相同,雄肆开张,深具庙堂气息。且书文俱佳,意蕴精深,出神入化,为康书之奇葩。
  行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七言联,结字方扁,取法《高灵庙碑》《爨龙颜碑》,气息古厚,为人古出新佳作。章草在西汉元帝时由史游《急就章》实现正体化以后,波磔便成为其最具典型的笔法特征。魏晋时期一些碑刻、写经中,横画独有异趣,两端出波的笔划形态,即被康氏称作『隶楷之变』的用笔特征,实是章草波磔遗法,康氏书法的隶意实由此而来。《赠玉书姻伯六言联》体势全法《石门铭》,用笔尤重方圆,『仁』『福』二字横画两端出波,明显受《枳阳府君墓志》《谷朗》所谓『由隶变楷』笔意影响。结字用心,气息古厚,足见康氏博观善取。《赠仙俦仁兄五言联》以长锋羊毫作,笔精墨妙,而字法纯从《石门铭》中来,清隽舒宕,极具书卷气,为行书对联精品。属款『有为』连属草写,『有』字草法不标准,为康氏属款草化的例证。草书《赠慕蘧姻世讲五言联》分笔作草,碑帖融合。康氏草书对联比较少见,此作中锋使转,『检』『命』二字体势平正,隶笔发波作势。《广艺舟双楫》言『若欲复古,当写章草』。康氏晚年讲碑帖融洽,是在碑派基础上的反观传统,变换气质。以分笔作草,笔画中仍然追求古拙茂密的金石意趣,而非所谓帖学风貌。康氏谓『吾尝爱《部阁颂》,体法茂密。』行书『箕裘孝友』五言联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大气磅礴,为善学古人而能变其形迹者。
其他文献
【摘要】吾国书画于『笔法』考究至极。笔法正误,乃线形、线姿、线势之所系,而线论自汉魏权舆,代代补益,凡固有之玄理、伦理,皆移以论线。阴阳之理、刚柔之理、正邪之说、生命之言一筋、骨、肉之类一,尽注于线中,于是焉,区区一线,遂涵纳诸理,兼包众说。至是,『线学』爀然创于东方矣。线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依附性的要素,它不只是绘画造型、书法构字的『材料』,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明言之,不依附于形,独立的线
期刊
李世俊:张主席,『中国书法兰亭奖』作为全国书法最高奖,投稿时设立门槛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在的展览,是『二王』派多一些还是其他的多一些?很多人说获奖作品大多是『展览体』 ,您是怎么看的?  张海:当初兰亭奖没有门槛,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以投稿,这与『国展』的参与者基本一样。『兰亭奖』既然是全国最高奖,就应该突出『兰亭奖』的特色,所以建议设门槛。奥运会和全运会都有门槛,必须达到一个基本的标
期刊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王羲之等贤达士人的兰亭雅集,不仅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兰亭序》,也凸显出书法与人文风物的关联性。『兰亭』成为人们追怀书圣及贤达逸韵、畅想翰墨风雅、感悟书法魅力的标志性符号。而以『兰亭』命名的当代书法最高奖,也蕴含了无尽的深意与厚重的寄托。全国广大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热切关注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选工作,于二O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兰亭所在地浙江绍兴举行,圆
期刊
苏东坡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言:  始余幼时读《太平广记》,见唐太宗遣萧翼购兰亭叙事。盖谲以出之。辄叹息曰:《兰亭叙》若是贵耶,至使万乘之主捐信于匹夫,传称子贡诈。(《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三·跋兰亭序)  文中的『读太平广记』,即读的《太平广记》卷一一O八,题为『赚兰亭序』。此文是唐何延之《兰亭记》的节录,讲述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弟子辨才处诈取名迹《兰亭序》一事,即所
期刊
陈胜凯  陈胜凯书如其人,天性坦诚率真,创作亦不假矫饰,下笔迅捷凌厉,如奏钢琴乐章,激情澎湃,一气呵成。早先他浸淫晚明书风,与众多当代流行书体无大区别。读研后力求突破,张扬个性,音乐素养自然发挥作用,创作遂趋成熟。又于临池之余,兼学写意花鸟山水,笔墨陡增画意,且未尝疏离音乐,弹唱指挥,仍为生活内容,故而放笔畅神之际,乐感随之而生,节奏跳跃纸上,点画、结体、章法即因节奏而变其貌。从此格致独树,置于万
期刊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启功先生发表了《唐摹万岁通天帖考》一文,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它至少在树立鉴别『王书』标本、认同南北书风相似和有助划分『王书』分期等三个方面都有参考价值。现在就这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启功先生认为,在『二王』真迹不存的情况下,研究唐摹『王书』是『最直接的材料』。他认为当时确认为唐摹的『王书』只有九件。这九件作品以一九五八年为界,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的标志作品是
期刊
陆俨少《上柏山居图》题跋  黄辉  陆俨少和费新我于一九三五年相识于湖州德清县境内的上柏山福庆坞。一九三七年秋,日寇入侵,陆俨少逃难至四川重庆,费新我一家逃难至苏州。直到一九五三年二人在上海晤面,而目前世传的《上柏山居图》便是见证二人情谊的最好例证。  陆俨少一生共画了几幅《上柏山居图》,也存有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不会太多。上柏乡友陈锡堂去杭州南山路陆俨少家中,曾见陆俨少刚画完一幅《上
期刊
晋室东迁之后,侨姓世族之间以及侨姓世族与南方本土世族之间的矛盾时而激化时而消解。这其中既有政治利益的冲突,同时也有文化间的冲突,书法艺术就是文化冲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侨姓世族在北方占据主导地位,东迁之后同样对东晋的书法艺术拥有话语权,特别是到了王氏的第三、四代书家中,王羲之的书风笼罩了整个东晋及以后的时代。侨姓世族之间,对于书法艺术的竞技尤以王、庾两家间的『家鸡野鹜』之说最为著名。  庾、王书法争
期刊
四月二十四日,由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这是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百名报名者当中,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严格遴选,最终选出四十二人,成为第二批学员。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以及潘文海、曹宝麟、徐飞、郑晓华、王英健等活动主办方和
期刊
白谦慎:  中州于雷鸣仰慕宝麟的人品、学问、书艺,多年来,尽其所能,热诚弆藏。与其他喜欢书法艺术的收藏者不同的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于雷鸣也有着侦探一般的钻研精神。他敏锐地发现,在宝麟的身上有着当今绝大多数书法家所缺乏的文化素质,而如何通过对一个书法家的关注,将这种日渐稀有的文化素质为今人也为后人呈现出来,就成为他责无旁贷的使命。多年来,他留心记录和宝麟交往的点点滴滴,多方采访宝麟的友人,广泛披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