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真正的好课,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4-001
反思一:科学课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实问题”吗?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语言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设置悬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二、“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三、“多媒体导入法”,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之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再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有的说是甘薯,有说是珍珠的。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说“这么小的东西,是怎样拍得这么清楚的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以惊奇导入新课,以创造生動的愉快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反思二:在科学课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地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一次科学课上,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实验后,我问他们发现了磁铁有哪些性质?同学汇报:“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我正在听取一名同学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我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我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不服气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越想越惭愧:学生有了“新”发现,我没有去关注他,反而粗暴地对待他,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并适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在参与研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围着学生转,关注学生,不但不影响上课的进程,有时越探究,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本质了解得越透彻,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老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效果。如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学生并未全员参与,只是个别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无须合作就能解决;有的讨论过于频繁,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没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于形式的回答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不论正确与否照单全收,既不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能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
但合作互动不能理解为一问一答,而是要关注互动后质的发展。有位教师在上科学公开课五年级上学期《电磁铁》这课的教学中,是这样问学生的:“关于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将怎样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是不是与导线的粗细有关?是不是与导线绕的匝数有关?是不是与铁钉粗细、长短有关等等。然后就以预设好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火爆,学生可谓是交头接耳,高谈阔论。这时有我走进一小组细听: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有的谈放学后去干什么?有的谈电脑里的游戏;有位学生一直在那里做小动作。当老师巡视到那里时,这位学生做出一副认真讨论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同学:“你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意思吗?你们讨论的问题与这节课无关呀?”学生说:我们老师说过:“上公开课时不管讨论什么只要把嘴巴张开就行。”
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的组织、引导工作必然不能缺少,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目的,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过于简单,全部放手于学生;另一方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4-001
反思一:科学课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实问题”吗?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语言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设置悬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二、“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三、“多媒体导入法”,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之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再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有的说是甘薯,有说是珍珠的。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说“这么小的东西,是怎样拍得这么清楚的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以惊奇导入新课,以创造生動的愉快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反思二:在科学课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地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一次科学课上,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实验后,我问他们发现了磁铁有哪些性质?同学汇报:“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我正在听取一名同学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我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我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不服气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越想越惭愧:学生有了“新”发现,我没有去关注他,反而粗暴地对待他,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并适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在参与研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围着学生转,关注学生,不但不影响上课的进程,有时越探究,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本质了解得越透彻,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老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效果。如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学生并未全员参与,只是个别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无须合作就能解决;有的讨论过于频繁,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没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于形式的回答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不论正确与否照单全收,既不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能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
但合作互动不能理解为一问一答,而是要关注互动后质的发展。有位教师在上科学公开课五年级上学期《电磁铁》这课的教学中,是这样问学生的:“关于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将怎样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是不是与导线的粗细有关?是不是与导线绕的匝数有关?是不是与铁钉粗细、长短有关等等。然后就以预设好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火爆,学生可谓是交头接耳,高谈阔论。这时有我走进一小组细听: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有的谈放学后去干什么?有的谈电脑里的游戏;有位学生一直在那里做小动作。当老师巡视到那里时,这位学生做出一副认真讨论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同学:“你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意思吗?你们讨论的问题与这节课无关呀?”学生说:我们老师说过:“上公开课时不管讨论什么只要把嘴巴张开就行。”
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的组织、引导工作必然不能缺少,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目的,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过于简单,全部放手于学生;另一方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