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艺术基金市场能让更多人有动力去了解艺术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艺术基金,其实是以集资的方式投资特定区块的艺术品,一般来说具有三年或以上的闭锁期,利用每一件艺术品不同的特性与市场性进行长短线的配置,以期降低买卖风险,提高投资报酬率。它具有完整的结构体,除基金本身由专业艺术经理人团队进行操盘与买卖,所购买的艺术品委由托管单位管理,募集资金到艺术品的买卖也皆在法律单位的监督与会计单位的查核下进行。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艺术品仅拥有权利,不拥有艺术品实体。
  从井喷到遇冷,这是一个去糟粕的过程
  对于艺术基金这几年的历程,现任博雅艺术基金运营总监的王若玟认为,这是由于外行人在做业内的事,对“艺术品”这个产品不够了解,就草草地投入到这一领域内。“完全的金融模式是不适合艺术品基金的。艺术品行业具有很多的特殊性,金融结构是要建立在这些特性上的。”她说道。


  因此这几年对于艺术基金行业来说,其实是一项挑战。“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其实是在健康地发展,但也难免还会有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存在。近几年很多其他行业投资产品的失败案例对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艺术品不是短期可以实现回报的。它是长期、稳定、持续的收益。”王若玟这样说道,而她所在的博雅艺术基金自 2011 年开始针对国内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进行精耕细作,在2016年由创始人李乐以及金利行资本创始人王松起先生共同成立博雅青年艺术奖与上海申语艺术中心,为年青艺术家建立国内与国外舞台,从超写实代表人物陈家业,到新水墨的程宝忠、孙浩、以及被业界评为“抽象一姐”的迟群等,都是通过博雅艺术奖细心栽培的对象。
  王若玟认为,艺术基金的重点是艺术品本身的品质。因此在艺术家的挑选上,公司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良好的基本功之外,入选的艺术家都是专业出身的,40%在本科基础上有过留学的经历,接受了西方美术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经过学术的认可,在艺术价值和创新能力上进行综合的评判。因此在学术方面博雅青年艺术奖的评审皆为亚洲各美院美术馆的馆长。当然最后还需要进行专业市场的测评, 市场的接受认可程度也会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而对于作品的表现,我们更倾向于具有思想的、观念的艺术表达,可以和观者产生共鸣或者对社会有独特的解读。”她说道,因此每年公司都会组成专业团队,从6500人中筛选出100 名艺术家,再经过国内主要城市巡展所进行的市场反馈筛选出30人,最后为这前 30 名的艺术家提供国家级的展览,最后优选出每年前十名(以销售数据为依据)成为项目签约艺术家。经过一系列层层的筛选,保证客户所投资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前景。
  而另一方面,退出渠道也是艺术基金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国内的艺术基金往往有2-3年的周期,在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就需要为这批产品找到消化的方式。像类似艺术博览会、拍卖公司、艺术品一级市场、私人藏家系统以及其他艺术类基金,都是博雅机构选择的渠道,对于客户来说,资金也有了安全的保证。
  通过艺术基金,培养大众的美学消费
  据王若玟介绍,目前购买公司作品的业内人士主要是学术界的专家和收藏型的中产阶层。而近两年来,北大总裁俱乐部的一部分业外人士也加入到购买艺术品的群体中来,对于这部分人群,她认为除了喜欢艺术之外,当然也有投资的目的,毕竟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属于增值空间较大的系列。
  为了抓住这部分潜在的客户群体,博雅艺术基金也会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往年举办的艺术赞助人聚会,超跑艺术赞助活动,藏家艺术沙龙,海外藏家艺术之旅,慈善拍卖活动,艺术资产财富配置讲座。参与的青年艺术家有邓先仙、刘景弘、孙浩、彦那·黑 北客、张润世等。透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介绍给大众,从而提升他们的知名度。“而对于这些投资客户来说,一来他们可以买到好的作品,二来能通过这样的平台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能增加文化艺术知识,实际上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王若玟这样说道。除此之外,公司还特别成立博雅艺品汇,这一专门为会员开设的非营利性组织。每个月都会在北京、上海陆续开展会员活动。“我们的活动内容开放且包容,比如7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音乐与绘画的初吻”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跨界活动,反响也非常好。”
  其实在如今的社会,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在或多或少地接触艺术,商场、餐厅、生活空间,无处不艺术。而对于艺术基金,抛开人们一直以来对其消极的印象,其实它是一个比较好的能让人们有动力主动去了解艺术品的渠道。“一般来购买艺术基金的客人往往是那些想要介入,但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的人群,因此他们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有保证的渠道来进入。”王若玟说道,“但通过购买艺术基金之后,他们会逐渐开始关注起艺术市场,了解艺术新闻和国际化的信息,了解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艺术品的鉴别能力,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而在采访的最后,王若玟也坦言,她很欣喜地看到社会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浮躁之后,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从奢侈品转移到了美学上。而当一个国家开始盛行起美学的风气之后,国人就会不约而同地被影响,从而更好的经营和发展自身的内在价值,如此社会才能真正地向前迈出一大步。
其他文献
恩佐·法拉利90岁的时候,他的家乡摩德纳的马拉内罗,正在兴建一座法拉利博物馆。此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一位从19世纪走来的老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包括意大利作为列强在非洲捣鬼,及至后来面对更充分市场竞争而心有余力不足的岁月。  法拉利先生九十大寿的时候,在马拉罗内法拉利的装备车间举办了一个盛大的生日会,总共有1770位宾客参加,堪称高朋满座。此时的法拉利先生,他的原配妻子劳拉已经过世十多年了,
期刊
Art Taipei这个台湾老资格的艺博会正好与上海近年来重要的艺博会Art 021、西岸艺博会等撞期,这也让艺术界的人们格外关心这个亚洲地区最资深的艺博会的表现。其实不只艺博会,这些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湾艺术发展状况也被不少媒体深度检视。此外近年来有越来约多的台湾画廊选择前往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创立分点,并且逐渐将重心转往大陆市场,让人不禁感慨起台湾艺术市场的荣光不再。  曾经辉煌的过往
期刊
装逼其实并不是坏事,“装”本身就是一种取舍,一种抉择,一种态度,不少菜鸟装着装着就成了专家。古代也有爱好艺术的装逼者,那时叫做“好事者”,更专业的玩家则叫做“鉴赏家”,其实鉴赏家很多都由喜欢装逼的好事者而来。在普遍缺乏艺术常识的今天,美术馆如何成为吸引众人来装逼扮酷的圣地,显然比实现别的职能更重要,或者说这是实现美术馆职能的基础。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去美术馆用艺术来提升逼格?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大
期刊
那里还有一抹纯净透澈的蓝色,如希望般存在。  题目中的的少(shao)念第四声,意指年青人,年纪轻的人。  古人有句谚语,叫少不入川。这句话就是讲四川这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美女如云。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于斯,乐不思归,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从南极回来,整理那些照片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一直蹦出这句谚语,少不入川,是我们的祖先警告那些贪图享乐之意
期刊
彩云之南,洱海苍山,多民族群居的灵秀宝地,蕴含了人们对原生态的无数向往。日新月异的鲜花之都——昆明,原生态与现代感的交融,在发展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场别出心裁的盛会也在此上演。  视听盛宴回馈18载信任  “感恩18载,俊发购房狂欢节”群星演唱会,是俊发产业在18载“成年”之际回馈给业主们的一份厚礼。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接踵而至的重磅明星,更有精心打造的舞台剧,将品牌理念和感恩之情诠释得
期刊
Sia Deng  爱,是毒药,也是解药  在Sia看来,爱情是戒不掉的毒药,更是治愈人的解药。  她的微信公众号里曾经写道:“你是否还记得,那一次,爱情如何将你点燃,如何带来致命的甜蜜,又是如何发展到最后噬骨的疼痛?”  是的,爱是一种力量,无形地改变着一个人。从外貌、举止、喜好甚至说话的方式,你都会越来越像另一个人。但当剩下你独自一人时,那种无助与空虚的感觉也许会让你瞬间坠入深渊。  吞下这颗
期刊
最近,在今年的1月7日,上海红坊艺术园区内的On Stage里,举办了一场噪音音乐会。网络海报上写道:“一次声音的狂欢/一段听觉的冒险旅行/一个时空交错的梦境/一首无法重复的乐曲/一场超乎你想象的音乐会……”  “噪音阳台”音乐会  周勇和李剑鸿,是这场音乐会的主角。他们站在台前,呻吟嘶吼,或是弹奏敲击,又或站在笔记本电脑前,而来自扩音器中的尖锐噪音与人声的合谋,足够让全场观众有种“始终处在即将窒
期刊
当艺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鉴赏”这一层面,而更希望能够依靠它来实现投资回报。于是,各种艺术金融的形式应运而生,例如艺术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证券等。  但任何与商业挂钩的事,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中国的艺术基金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曾“如火如荼”地燃烧了一把,那时诸多的艺术机构、金融机构都蜂拥而至,企图在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但很快这一投资方式却
期刊
谈到艺术,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一个虚无的、高冷的领域,但在多年从事艺术地产的李林燊眼中,艺术与商业之间,其实也可以做到一个巧妙的结合,从而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价值。在采访最初,我原以为他所操作的与市面上一般的艺术基金大同小异,但在真正聊过之后,才发现相比投资回报率,他的所做所想早已超出了“艺术品仅能带来收益”的层面,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期许。  提供平台,将艺术与金融结合起来  2015年,由李林燊注册筹建
期刊
作为太和艺术空间2017年首次展览,由贾廷峰策划的“命运|一次为了重聚的告别”俞心樵艺术展于1月15日开幕,展期将跨越春节,至2017年2月12日。  基于对悲观的社会现实及生存现状的深刻考量,艺术家俞心樵以近作《命运》系列给予了回应。他认为集体价值观的大面积坍塌,不可仅仅诉诸于政治形态、社会环境、历史遗传的外部借口,其根本问题在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2016年俞心樵个展《安静》至今己过了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