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认知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天性,建立正确的教学认知。一年级的新生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一无所知,他们的行为只是在其心理特征的作用下进行的,是随性而为不是故意为之,不存在不良行为。首先,教师的情绪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天性。其次,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教师作为教育的发起者,让学生的“不良行为”朝着教育期许的方向发展正是教师的责任。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抓住先入为主的教学时机,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概念,建设教学环境,形成教学场,让教师从纪律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而专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定规矩
定规矩是构建教学“场”的重要手段,不是目的。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定规矩要遵循“精、行、善”的原则。“精”有两层意思:一是精简,越少越好,比想象中不能再少了,还要少一半;二是精进,就是要一个一个地定,每个规矩要反复练习后形成习惯在再下一个。“行”有3个步骤:第1步是通过讲述让学生知道规矩的行为要求和惩戒措施;第2步是在行动中落实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第3步是坚持落实规矩让学生形成规矩意识和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善”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善念,就是教师“执法”之前要带着满满的真诚和善意,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二是善行,在实施惩戒时选择适切的方式培养学生被惩戒的“仪式”感,达到“望”而知错的目的,而非通过增加惩戒力量和次数让学生改过;三是善果,通过健康的惩戒行为,既规避了师生矛盾,又收获了以规矩育人的效果。
三、定“航标”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室外体育课的“航标”是他们思维的导图和行为的指向,可由定“两点、三线、一面”组成。
定“两点”:一是定站点,即学生在室外集队时所站的点。包括:室外教室旁边的站点、教学场地里的站点、成体操队形散开的站点以及讲解示范时的站点。这些站点往往需要教师通过手把手的教来完成。二是定地点。它是指固定在室外的教学场地。这片教学场地就像是一间无形而又固定的教室,每节体育课学生都在这片场地里活动。而场地里的站点就成了“教室”里的“课桌”,各有各的位置。
定站点的方法,以确定学生教室旁边的站点为例。一般需要经过“刨坑”“种豆”“压土”“育芽”4个阶段完成。“刨坑”就是在教室旁边,因地制宜地选择“行间距”并打上点。操作十分简单却又相当重要。相当于在教室外又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个“座位”,有了“座位”学生就有了行动方向。“种豆”就是确定各个学生的室外“座位”,明确学生站队的顺序。它看似简单却十分烦琐,因为这个“豆子”是活蹦乱跳的刚刚入学的“皮猴子”。具体方法有多种。如,先让学生在室外站队,然后按照预设的队形要求往“坑”里种“豆子”;再如,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的到室外找自己喜欢的“家”,然后按“豆子”的大小迅速调整“豆子”的顺序。“压土”是让“豆子”安家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四周站的是哪些学生,清楚自己应该站哪里。“压土”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地以“静”促动,也就是在“种豆”结束以后,让一部分学生站在“家”里不动,另一部分学生离开“家”去活动。当听到哨音后,迅速回“家”。经过反复练习后,所有的学生就能在相对混乱的集队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参照对象和行动路线。“育芽”是综合运用阶段,就是将之前所做的铺垫,从室内到室外加以规矩把它们串起来,再通过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规范的教室旁的集队行为。
定“三線”:一条线是安排好学生从室内到教室旁站点的行走路线;一条线是培训好队伍排头几名学生,让排头明确从教室旁站点到教学场地中站点的行走路线和带队要求;最后一条线是设计好在活动中学生的运动路线,包括个人和小组间的运动路线。
定“一面”就是要固定由站点、路线、教学场地及组织形式构成的教学局面。尽量确保每个环节的固定,特别是在构建教学局面的起始阶段,只有固定不变才更容易让学生适应和掌握。
四、定形式
定形式,即定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把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往学生熟悉的载体里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在选定组织形式时,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天性,选择易掌握、有趣味的形式;二是紧扣学科的特性,选择促进练习密度提高的形式;三是凸显教学的个性,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理念,通过构建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学“场”。
结合以上3个原则,定组织形式还需要体现“少、趣、融、通”4个技巧。“少”是形式要少,便于学生掌握;一般情况下,动、静态各选一个形式作为初始的组织形式。“趣”是指趣味性,根据学生天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形式;结合“少”和“趣”的要求,动态的组织形式往往选择接力的形式。“融”是将国家教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学生熟悉的运动或游戏形式中去,减少不必要的组织调动,提高教学效率。“通”是变通,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初始的组织形式进行扩展。这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性,从整体思考“通”的组织形式,用最少的组织形式承载更多的教材所需的练习任务。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天性,建立正确的教学认知。一年级的新生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一无所知,他们的行为只是在其心理特征的作用下进行的,是随性而为不是故意为之,不存在不良行为。首先,教师的情绪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天性。其次,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教师作为教育的发起者,让学生的“不良行为”朝着教育期许的方向发展正是教师的责任。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抓住先入为主的教学时机,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概念,建设教学环境,形成教学场,让教师从纪律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而专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定规矩
定规矩是构建教学“场”的重要手段,不是目的。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定规矩要遵循“精、行、善”的原则。“精”有两层意思:一是精简,越少越好,比想象中不能再少了,还要少一半;二是精进,就是要一个一个地定,每个规矩要反复练习后形成习惯在再下一个。“行”有3个步骤:第1步是通过讲述让学生知道规矩的行为要求和惩戒措施;第2步是在行动中落实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第3步是坚持落实规矩让学生形成规矩意识和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善”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善念,就是教师“执法”之前要带着满满的真诚和善意,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二是善行,在实施惩戒时选择适切的方式培养学生被惩戒的“仪式”感,达到“望”而知错的目的,而非通过增加惩戒力量和次数让学生改过;三是善果,通过健康的惩戒行为,既规避了师生矛盾,又收获了以规矩育人的效果。
三、定“航标”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室外体育课的“航标”是他们思维的导图和行为的指向,可由定“两点、三线、一面”组成。
定“两点”:一是定站点,即学生在室外集队时所站的点。包括:室外教室旁边的站点、教学场地里的站点、成体操队形散开的站点以及讲解示范时的站点。这些站点往往需要教师通过手把手的教来完成。二是定地点。它是指固定在室外的教学场地。这片教学场地就像是一间无形而又固定的教室,每节体育课学生都在这片场地里活动。而场地里的站点就成了“教室”里的“课桌”,各有各的位置。
定站点的方法,以确定学生教室旁边的站点为例。一般需要经过“刨坑”“种豆”“压土”“育芽”4个阶段完成。“刨坑”就是在教室旁边,因地制宜地选择“行间距”并打上点。操作十分简单却又相当重要。相当于在教室外又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个“座位”,有了“座位”学生就有了行动方向。“种豆”就是确定各个学生的室外“座位”,明确学生站队的顺序。它看似简单却十分烦琐,因为这个“豆子”是活蹦乱跳的刚刚入学的“皮猴子”。具体方法有多种。如,先让学生在室外站队,然后按照预设的队形要求往“坑”里种“豆子”;再如,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的到室外找自己喜欢的“家”,然后按“豆子”的大小迅速调整“豆子”的顺序。“压土”是让“豆子”安家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四周站的是哪些学生,清楚自己应该站哪里。“压土”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地以“静”促动,也就是在“种豆”结束以后,让一部分学生站在“家”里不动,另一部分学生离开“家”去活动。当听到哨音后,迅速回“家”。经过反复练习后,所有的学生就能在相对混乱的集队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参照对象和行动路线。“育芽”是综合运用阶段,就是将之前所做的铺垫,从室内到室外加以规矩把它们串起来,再通过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规范的教室旁的集队行为。
定“三線”:一条线是安排好学生从室内到教室旁站点的行走路线;一条线是培训好队伍排头几名学生,让排头明确从教室旁站点到教学场地中站点的行走路线和带队要求;最后一条线是设计好在活动中学生的运动路线,包括个人和小组间的运动路线。
定“一面”就是要固定由站点、路线、教学场地及组织形式构成的教学局面。尽量确保每个环节的固定,特别是在构建教学局面的起始阶段,只有固定不变才更容易让学生适应和掌握。
四、定形式
定形式,即定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把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往学生熟悉的载体里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在选定组织形式时,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天性,选择易掌握、有趣味的形式;二是紧扣学科的特性,选择促进练习密度提高的形式;三是凸显教学的个性,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理念,通过构建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学“场”。
结合以上3个原则,定组织形式还需要体现“少、趣、融、通”4个技巧。“少”是形式要少,便于学生掌握;一般情况下,动、静态各选一个形式作为初始的组织形式。“趣”是指趣味性,根据学生天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形式;结合“少”和“趣”的要求,动态的组织形式往往选择接力的形式。“融”是将国家教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学生熟悉的运动或游戏形式中去,减少不必要的组织调动,提高教学效率。“通”是变通,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初始的组织形式进行扩展。这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性,从整体思考“通”的组织形式,用最少的组织形式承载更多的教材所需的练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