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迁移比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结构、特点。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运用迁移、对比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教学重点的理解。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流程】
  一、突出重点
  (一)导入课文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点击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全文,思考:如果要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哪句最合适?从中发现新闻中的标题与其他文体的标题有何区别?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中的标题是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其他文体的标题没有这种功能。)
  2.如果要用文中两句话来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哪两句最合适?从中你又发现新闻中的导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正文中第一二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统领全文,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3.剩下的内容我们通常称之为新闻的主体部分。请概括主体部分的内容,并结合全文,说说主体部分与导语有何关系?
  (明确:叙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紧接导语之后,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部分是对导语进行解释、深化和具体化。)
  小结: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三)重点学习
  1.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它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2.这则新闻起始部分括号里的内容表明了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它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结合课文“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可知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再找一处来说说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明确:表明新闻报道准确、及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准确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的情况,因为当时九江尚未解放。)
  4.真实、及时、准确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谈谈。
  (明确:当时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用五百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叙述清楚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整个战役的进展。)
  5.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它是怎样相衔接的?次序可调换吗?为什么?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二十日夜起…正向南扩展中”,写中路军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第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它们用时间来衔接,衔接点为“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按这样的次序排列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进展情况,所以不可以调换。)
  6.本文是新闻,它客观、及时、准确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二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词句,读一读,议一议。
  (明确:文中的“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体现了胜利的喜悦。“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具有奚落、嘲讽的意味。)
  (四)小结授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上,让我们了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和我军战士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写法上,让我们能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有清晰的认识。
  二、迁移比较
  (一)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新闻有关知识,说说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明确标题、导语与主体部分。)
  (二)重点学习
  请从具体写法、构思特点和语言风格三方面,比较两篇新闻的不同之处。
  (明确:1.具体写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黯淡前途。2.构思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3.语言风格:《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
  (三)总结授课
  重申新闻的结构与特点,强调两则新闻的不同之处。
  [作者通联:江西南丰二中]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之一,但目前,人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目前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性的热潮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被忽视了。毋庸置疑,研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是有价值且亟需的。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执教的口语交际教学课《走进语言现场·问答之间》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给同仁以很大的启示。本文即以唐江澎老师《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前者认为李儋元锡是两个人,后者认为李儋元锡是一个人,我查阅了对于该诗进行鉴赏分析的各类参考书,对李儋元锡的注释不外乎上面的两种说法。截然不同的两种注释,究竟谁
欧阳文忠公曾有言:“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千百年来其文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冲和恬然的思想一直为世人推重。我个人认为此文更是一篇表达生命自由的独立宣言。作为教材经典名篇,值得精讲细读。我在第二次教学精研文本的时候,产生了如下二个疑问,并做了一些较粗浅的解读。   一问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云、鸟”句如何解读?“盘桓”必有
从字面来看,白描中的“白”意为“无色”或“淡色”,与之相应,“白描”就是一种“不着色、少修饰、最大限度贴近对象真实的本色描写”。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术语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它当然可以指向语言描写上的客观、克制和简单,同时,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风格,“白描”亦可涵指一种收束与内敛的抒情方式。  如果将白描理解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的态度和倾向不做直接表述,而是被冷静地
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也融合了现代语言和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独具特色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其笔下的《月迹》犹如夏夜饭后在院子里与邻居那个不善言辞的大哥闲谈中聊起的那些童年旧事。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激情的演说,也没有勾人的悬念,却蕴含了丰富的禅意美。  一、随心适性、自然从容  禅不仅仅是高深的佛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贾平凹先生深受禅学的影响,其散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境界都清新脱俗,字里
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性,读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独特的审美趣味。外国诗歌本身也和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外来先进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
时间:2008年11月15日  地点: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  学生:南京市29中七年级学生    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第一步,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福建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了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林贤治曾赞誉其作品“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选文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着眼于寻常生活场景,以质朴的文字和诗性的叙述,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个体的生存方式。在此,笔者试从文本呈现的生命色彩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一、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必读课外名著《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也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由于书中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初读此书时普遍热情不高,梳理祥子三起三落的情节后草草得出一个结论:旧社会不让好人有好的出路。  祥子这个好人的美好品质是怎样被毁灭的?祥子的堕落只能怪社会吗?初中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