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引 事半功倍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盲生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共性的特征——盲。盲生由于视力缺陷,视野相对比较窄,不容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更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多下功夫。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盲生班语文课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之功效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觉得导入不过是个花架子,可有可无,甚至还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讲新课时喜欢采取“直奔主题”的作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效果可想而知。 相反,如果教师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兴趣,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不但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这样,就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
  二、导入新课之原则
  盲校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和学生的特殊性,在导入新课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目中有人”——把握盲生的学习需求。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学活动要符合盲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需求。盲生由于视力障碍,无法通过视觉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但可以根据感觉补偿原理,充分调动盲生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导入课还要重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运用教材和教具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存在差异,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风格来去设计新课的导入方式,注意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所以,教师设计导入要知己知彼,既要全面了解盲生的实际情况,包括智力状况和心理特点,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
  2、“胸有成书”——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
  教学活动除了要以学生为本,还要做到以教材为本。“胸有成书”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去设计新课导入,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此外,有些导语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出发,违背教学内容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是不足取的。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盲校的语文教材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材。除了已经实行新课标的小学一至三年级与现行教材同步之外,其他年级的教材都相对滞后。所以,教师在准备新课导入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设计,要做到以教材为本。总之,教学伊始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物尽其用”——重视直观性教学。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物尽其用”,就是新课导入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乐学”,尽早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直观性教具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触觉、嗅觉优势,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多媒体等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设计之方法
  盲生班语文课的导入鉴于以上原则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向学生描绘更广博的画面导入课文。2、分析课文题目导入课文。3、介绍背景导入课文。4、借助直观教具,设疑留下悬念导入课文。5、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导入习作例文课。
  导入新课要注意导入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精巧性。一方面,导入的设计方式不但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还要有效地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让新课一开始就富有吸引力和粘合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新课导入还要具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色,并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切不可喧宾夺主。
其他文献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期刊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在计算上出问题,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未掌握计算法则造成的错误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习惯所致
期刊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的确,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主动学和坚持学的内驱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就得从实践中获得。  一、游戏引趣促学习  如:我在教
期刊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学科,没有实验化学就失去了本来的魅力,更谈不上化学课的生命化。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依赖于师生生命活力的释放,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在实施生命化课堂的教学中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生命化课堂的实施中点亮实验教学呢?  一、灵活变通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比知识更为重要。”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伟大的想像和浓厚的
期刊
最近有许多媒体刊登了儿童过于肥胖引发多种疾病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平均体重也随之升高,各种“富贵病”也接踵而至,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小胖墩”的增加。虽然我国学生目前的肥胖流行状况尚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表面上的肥胖和超重率,而是其迅猛增长速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民众中对肥胖的错
期刊
读背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读背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读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读背是文言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佳作,既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文言文的教读,固然需要作些讲解,但更
期刊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对赏识教育的一个最好的诠释。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运用赏识教育,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当然是参差不齐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总是注意发现每篇作文中的“点点星光”。从学生的写作愿望来说,他们都有追求美好、憧憬未来、渴望成才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想用优美的词句、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来写一篇“得意之作”,以得到老
期刊
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
期刊
《史记》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到文化内涵,每篇都堪称经典。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手捧如此精美的佳作,如何将其中的文言知识与其中蕴含的种种文化与思想传承下去,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急功近利,过分关注高考,特别是关注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对“言”的追求高于对“文”的鉴赏。一篇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