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的艺术语言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被定义为“新工笔”。选取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徐华翎、罗寒蕾,以她们的女性题材作品为例探析她们的艺术语言,研究工笔人物画中“女性题材”绘画视角的多样性。以新的视野、技术、意境,在视角、构图、线条、设色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年轻一辈的新工笔艺术家们提供了新颖的、可供选择的典范。
  关键词:新工笔;女性题材;女性艺术家;艺术语言;徐华翎;罗寒蕾
  基金项目:本项目系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探析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的艺术语言”(CX2019SP362)研究成果。
  近年来,中国画逐渐重视创新,工笔画也再一次被人们重新审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也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家们各抒己见,尽情创新,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被定义为“新工笔”。“新工笔画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种新感觉的工笔画,在初期以南京地区最为活跃,多冠名‘新锐工笔’的概念,强调在工笔画中出现的一些新锐面貌;第二阶段是自06年提出概念、07年开始的一系列展览,这些展览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线索。”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2008年开始,许多艺术家都开始求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代观念,以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技术,创作出新的绘画语境。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工笔画,与传统拉开了距离,并被大众广泛认可。纵观古代绘画发展史,无论出现哪一种新的艺术语言,都是由男性艺术家作为主导,女性很少能够参与其中,更别提拥有话语权。而在这次掀起的“新工笔”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新工笔艺术家,并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徐华翎、罗寒蕾来探析她们的艺术语言。“实际上,宏观考察一下女性题材作品在中国绘画中的位置,可以看到它们自东周到宋代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山水画自元代成为文人画的大宗之后,女性题材绘画仍继续发展,通过新的内容和媒介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变化。”女性题材一直在人物画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主要以徐华翎、罗寒蕾人物画中的“女性题材作品”为例分析她们在视角、构图、线条、设色等方面所产生的新的艺术语言。
  一、同一题材下的不同视角
  徐华翎、罗寒蕾同属于20世纪70后艺术家,是当代新工笔女性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转型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她们作品中描绘的主体人物均为女性,属于人物画中的“女性题材作品”。虽然她们同样是描绘女性人物形象,但视角各异。
  笔者对她们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认为她们分别描绘了女性的两种不同成长阶段。徐华翎描写的是18到20岁左右的女性,她们对未来迷茫,对外界呈现出伪装、受伤的形象,是处于18岁的少女渴望成熟,想逃脱家人、老师寄予的期望,饱受学业压力,却又渴望自由的叛逆形象。她常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用同样作为女性的身份,像一位大姐姐,如穿越时空般,回到别人的青春时代,去审视这些都市女孩私底下不为人知的私密状态,关注她们的内心世界,带有浓烈的闺阁情怀。所以,她的作品朦胧、模糊,有一点挑逗、又有一点忧伤,如作品《若轻》和《香》系列。罗寒蕾绘画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善于观察周围平凡的人物。她在绘画过程中对人物题材的选取也体现了她的心路历程。前期选择的是贴近生活,歌颂劳动中朴实、善良的女性之美。后期随着她身份的转变,成为了一位母亲,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描绘生活中平凡、朴实的亲情。画中的女性人物既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形象,又高于生活,寄予着画家美好的期望和爱的祝福。从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名母亲,从年少被爱到给予别人爱,自身角色的转变,也影响了她看待周围事物视角。作为一名当代女性新工笔画家,她以母亲的角色赋予绘画独特的视角。从2009年的作品《元元》开始,一系列绘画都以她女儿微微为模特,体现了一名母亲对女儿的爱和呵护。正如罗寒蕾自己所说:“微微让我成为世上最重要的人。她如此依赖我,让我尝尽酸甜苦辣。”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总能体现出爱的力量。虽然徐华翎、罗寒蕾的作品都是对女性题材的描绘,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视角。
  二、新颖的构图范式
  徐华翎、罗寒蕾的人物画,虽然都属于女性题材作品,但她们的构图形式却各不相同。高越说:“我们这一代人的肚子,从生下来就是给西方做准备的。”徐华翎、罗寒蕾都是正宗学院派出身的艺术家,受过系统的西方绘画训练,对体积、明暗、透视的把握从根上区别于古代的艺术家。中国古代本就不重视人物画的发展,而当代,在学习、临摹西方绘画的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了解到,原来人物描绘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
  徐华翎的《香》《依然美丽》《若轻》等系列作品,奠定了她新工笔画作品的艺术语言。在她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她逐渐在弱化一些传统语言。古代对人物画像一直都很忌讳,唯有皇族家祠里面有专职画匠作的肖像以供后人瞻仰。中国古代的画像最忌讳残缺不全,基本都是全身人像。而徐华翎在她的作品中,都是选取女性身体的局部进行描绘,对某一部分进行特写,这样更容易从细微方面去传达女性的情感,集中去表达思想。画面均以正方形、长方形的构图为主。受到西方摄影的影响,她从局部描绘人体,尤其是黑白摄影有很多都是选取人体的局部,这样能使构图饱满,充满张力。罗寒蕾以自己生活中的好友、自己及亲人为模特,她的构图形式非常有讲究,常巧妙地去安排画中人物的动态和所处的位置,且非常注重负空间的运用,以2012年的《等待》、2018年的《金陵十二钗》为主要代表。由此可見,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以多种多样的构图形式,扩充了人物画科中“女性题材”绘画单一的构图范式。
  三、线条的传承与创新
  “男性对女性人体的感觉,认为女性的美是丰腴,是女人身体的转折、曲线,高高低低起伏错落的曲线,有变化是美的。”这是属于男性视角。而徐华翎的绘画,从女性自身对人体美的感受和角度出发,认为女人体的美是纯净而神秘的。徐华翎说:“曲线不是我对女性美的全部概括,纯净是更重要的,皮肤有呼吸的感觉是吸引我的,尤其我更感兴趣的是十几到二十岁之间的女性,她们刚刚经历少女时代,进入青年时代。”典型作品有《香》和《依然美丽》系列。从生理角度分析,处于青年时期的女性,是皮肤最好的女性,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饱满而细腻光滑。这个时期女性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脸部、身体的轮廓线本身就比较圆润温和。   在线条表现方面,徐华翎注重线条的弱化,用线较为轻柔,绝不会为了描绘出边缘或者轮廓而画线。她的线条的最大特色就是柔美,符合女性青春时期的生理特点。而罗寒蕾的线条则相反,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意味十足,存在感很强,结构部分的起承转折一步到位。她认为绘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线条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一笔一笔地用心勾勒。她画中的线条弹性十足,汲取了《八十七神仙卷》中“吴带当风”的线描风格。她用笔洒脱自如,每一笔都有独特的生命力。在描绘线条的过程中如信徒般虔诚,使我们在看人物的线条时好似在欣赏一个舞者,线条中提、按、顿、压如同舞者的每一个回旋、跳跃、下压、静止的动作,表现得动力十足,清晰明了,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人回味无穷。
  徐华翎和罗寒蕾作品中两种不同的用线风格,一个含蓄轻柔、若隐若現,一个大胆刚健、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特点。她们既传承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又紧跟时代的变化,根据自己的需求创作了适合自己的作品。
  四、设色的复古与新奇
  徐华翎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临摹过很多西方的绘画,以及对岩彩画的学习,这使其在前期的绘画中对颜色表现很大胆,创作了一些重彩的绘画。在做了大量的尝试后,她选择回归传统。纵观徐华翎的绘画作品,她对颜色的简化,就像去掉生命中那些繁杂、浮躁的部分,最后只留下了她想要的东西,以此来表现画面的精粹。她在2007年之后创作的作品,颜色表现就很空灵、通透,整个画面笼罩着以蓝灰、绿灰、紫灰为主的灰色调。她灰色调的设色风格,有别于传统的以黑白为主,或颜色鲜明为主的画面设色风格,营造出介于实与虚、鲜与暗之间的第三种视觉效果,创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罗寒蕾除了接受学院派的学习,也师承蒋彩萍和何家英两位大家,她作品中的设色相对来说复古,选取中国传统的黑白两色为主体颜色,给人底蕴深厚、沉稳大气的感觉。她对黑的表现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她特别喜爱使用象牙黑,这个颜色比墨汁还要黑几个度。在当代新工笔艺术家中选取这个颜色作为画面的主体颜色并不多见,特别是对这个颜色特性的把握、使用得当方面,她绝对能称上第一人。对比古代对黑色使用的“黑、密、厚、重”的特点,能把象牙黑画出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不得不说是对传统的创新。这类作品以18年的《金陵十二钗》为典型代表。二是她作品中线条墨色浓淡变化,依据不同的人物、服饰、物件等,用来勾线的墨色也会有所不同。在她的作品中,常“以线造型”,再辅以淡墨渲染,有些还留有大量的空白。即使她要在画面中加入一些蓝色、红色等作为调和,也只会选取一种加入其中,使画面呈现简洁、统一的效果。因此,徐华翎与罗寒蕾在设色方面呈现出的新奇与复古特点,是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中的杰出典范。
  五、结语
  以徐华翎和罗寒蕾为代表的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丰富了工笔人物画中“女性题材”绘画视角的多样性。在构图、线条、设色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为年轻一辈的新工笔艺术家提供了新颖的、可供选择的典范。她们为当代新工笔人物画科做出了各自己的贡献,并作为新工笔女性艺术家以独立的姿态在当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徐华翎,编.新工笔文献丛书·徐华翎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2]罗寒蕾. 绘·呼吸[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
  [3]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4]屈波.新工笔:举重之若轻——关于“轻·重”新工笔邀请展[J].美术观察,2014(9):76-81.
  作者简介:毛宇,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明代画坛上,沈周成就极高,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代画家影响极大。在四十岁以前,沈周的画作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画作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庐山高图》就是这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此作品堪称沈周的经典之作,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庐山高图》中的技法纯熟,笔墨浑厚,多处体现了牛毛皴、披麻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巧妙融合。对沈周《庐山高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探析具
期刊
摘 要:纵观张晓刚各个时期的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大家庭”系列。这一系列的油画作品承载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大背景下群体的盲目性。而荒木经惟几乎是用充斥着色情暴力美学意味的摄影作品来挑衅我们的视觉系统。他们二人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方式,表达着对群体时代人们的盲从、麻木与冷漠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群体时代;张晓刚;荒木经惟;暴力美学  一、《大家庭》与群体时代的精神暴力  张晓刚出
期刊
摘要: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画坛中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书法、诗词和篆刻造诣颇深,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在书画圈和收藏界被公认为是无人不晓的画坛巨擘。他就是20世纪初杰出的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先生。无论是从吴昌硕自身的绘画艺术水准还是从他的作品在市场流通中的价格走向来看,他能够受到海内外收藏大家的青睐,那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而单论吴昌硕先生的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辟蹊径,那也是前无古人的。但在内行
期刊
摘 要:《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所作,是我国诗画结合的典范。画作以描绘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故事为主线,以描绘人物为主,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这幅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便是,它是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大规模的山川景物在人物画中描绘,这在之前是很难出现的。《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比例历来被后人所诟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对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评论:“其画山水
期刊
摘 要: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审丑观;网络吃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
期刊
摘 要:作为国内进行实验电子音乐以及电脑编程作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王长存常用自己对声音的理解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尤其是在声音领域,他致力打破原有秩序,重塑新的价值,深入声音文本从而展现其对生命的探索。从其个展《逻辑的感觉》入手,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通过对展品的解读,能够更好地分析王长存风格的独特艺术形式。  关键词:王长存;后现代主义;声音艺术  王长存是国
期刊
摘 要:纵观明初书坛,风格单调,基本不出台阁体藩篱。明人《李梦阳等十三家行书屋舟篇》则表明了明初台阁体的消亡趋势,是作在明代的书法作品中尤为特殊,充分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审美特质,可视作吴门书派的先声。吴门书派经沈周、吴宽、李应祯等至文征明、祝枝山才基本形成风气,但其形成过程并不局限于吴中这个狭小的区域,很多苏州周边乃至京师的书家都对吴门书派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台阁体;个性;吴门书
期刊
摘 要:影视剧时代美学精神的内核,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思的主体性认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当下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回应。中国影视艺术只有进入一个整体综合的新阶段,才能孕育希望,酝酿辉煌,才能在“无代”的综合中强化个性的创作,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百花盛开的影视新世纪。  关键词:时代;群体;女子图鉴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课题(2018GGJS
期刊
摘 要:在丹托美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艺术多元化的阶段。传统的美被摒弃,有思想、意义、知性的艺术被冠以美的标签,美被泛化。这种泛化的美,意外地与怪诞美接轨。以丹托《美的滥用》为背景,列举降格的艺术、戏仿的艺术、诙谐的艺术,力图讨论这种被滥用的美是一种怪诞风格的怪诞美。后现代主义艺术发展是一种怪诞艺术的复兴。  关键词:怪诞艺术;艺术复兴;《美的滥用》  一、泛化的美与艺术的偏离  美是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