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对审丑异化的梳理与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T_S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审丑观;网络吃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研究”(15BZW007);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后现代主义思潮语境下的大众文艺审美价值研究”(KY2016LX203)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所谓“吃播”就是直播吃饭,2014年缘起于韩国的网络真人秀,后迅速在亚洲地区广泛流行,掀起了网络吃播热潮。主播(up主)在镜头前吃饭,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与观众互动,获取观众打赏、点赞、转发、评论,从中获得平台利益分成或是商业广告合作机会,赚取广告费。由于其传播主体准入门槛低、传播内容大众化等特点,大量的吃播主播从中获利并且走红,如韩国的多萝西、奔驰小哥,日本的木下佑香,国内的大胃王密子君、mini等。
  普通大众通过观看吃播满足个人的猎奇窥私心理、宣泄食欲、排遣群体性孤独和社会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吃播的强大“变现”力,吸引了各色人士“跟风”投身吃播业。以快手平台各种猎奇吃播为例,他们以惊人的食量或是猎奇的食材吸引关注,出现了各种“吃播丑象”“吃播乱象”。所谓“吃播丑象”,即主播用猎奇的食材、夸张的吃法、露丑、卖丑赚取点击率,更有甚者利用低龄孩子来作为卖点吸引点击量。这些吃播既无美感,又丧失了对品尝食物应有的尊重与享受,引导了错误的饮食观,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论文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对丑的本质、审丑历史的梳理,来分析当前大众文化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二、丑是什么?
  盖瑞特·汤姆森(Garrett Thomson)在《康德的丑的问题》(Kant’s problems with ugliness)中提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丑”[1]。因此丑是本真的、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在《说文解字·鬼部》中,丑的解释是“丑,可恶也。”丑是作为一种主体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厌恶、可恶”的情感体验。概言之,丑与美一样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主体的认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2]。
  美与丑的关系,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3]美与丑是共存的。不仅如此,刘熙载认为美与丑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将之概括为美与丑的辨证关系,即“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4]。由此可以说,美与丑是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的辨证统一体,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生活中美丑并存,艺术作为对生活的一种能动性反映,理应既表现美也表现丑。丑在艺术中同样具有美学价值。审丑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愉悦与心理满足,具有审丑价值。
  三、审丑的历史
  在古代西方,古希腊人将美理想化,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则,那是一个由美主宰的世界,上帝创造的一切无一不美、无一不和谐。丑作为美的陪衬,从属于美,一切不合乎比例的就是不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走出来,获得了近代理性精神,丑的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
  随后,浪漫主义用丑敲开了美学的大门,将丑带进了艺术的范畴,丑开始参与美学讨论。卡尔·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提出“丑的美学”概念,认为任何美的美学或美的科学都必须处理丑的观念[5]。罗森克兰茨在谈到丑的现象时,详细分析了自然界的丑、精神上的丑、艺术里的丑,他认为“丑是自成规律的”,丑不只是美的否定,不能再将丑概括为美的陪衬、美的反叛。丑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被确立起来,审丑正式进入西方的审美视野。
  在我国,审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庄子最早提出“丑”的概念,《淮南子》也体现了独特的审丑美学,将“道”融入审丑思想中形成道通为一的美丑观,并将审丑作为“以道治国”的前提条件和准备工作[6]。审丑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受儒家思想影响,审丑更倾向于作为伦理道德的教化工具,审丑文化受传统审美观的压制。
  明清之际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作为反叛古典美学的审丑力量开始凸显,出现了对人性丑恶描写的小说《金瓶梅》等。此时的美与丑激烈碰撞,审丑冲击着“道通为一”的传统审美理想。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美学理论的引入和对“丑”的认识转变,开始出现一股“丑学”的研究浪潮。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学界主要探讨的是丑的本质问题,以及丑與美的关系。9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审丑现象的研究。丑真正从美学的阴影中走出来,在艺术的殿堂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更有学者高呼“这是审丑的时代”[7]39。
  四、审丑的异化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席卷了传统审美领域,用无意义、无目的、形式主义的狂欢消解了传统精英文化。后现代主义擅长解构,用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颠覆了既有的审美理念。伴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介技术的崛起,后现代主义搭乘大众文化这趟快车,“审丑”由此开始一骑绝尘,甚至走向了审丑异化的“歧途”。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现代审美精神普泛化的结果与表现”[8]。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娱乐化、大众化等特点,其传播的媒介化、审美的日常化、制作的标准化,使大众文化迅速成长为与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全球化文化形态。但是,当下的大众文化,尤其是网络大众文化呈现出一种平面化、表层化和盲目性、空洞性、流俗性。而大众文化中的审丑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当前大众文化的这些负面特征,“实为审丑异化的集体无意识呈现”[9]。   “审丑异化”是对传统审丑的一种反叛与消解。在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裹挟下,失去了审丑本身的否定性价值和批判意义,以丑示美、化丑为美都沦为空谈。从而表现为一种审丑消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大众在异化的审丑消费中迷失了对审丑的判断,造成了价值观的扭曲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以下以吃播丑象为例,分析大众文化视野下审丑异化现象的特征和成因。
  (一)大众文化中审丑异化的成因探析
  1.审丑趣味的历史传统
  丑与美共生共存,审丑在我国的历史渊源几乎与审美的历史一样悠久。大众文化中的审丑趣味是对传统审丑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裹挟下,审丑趣味逐渐呈现出审丑异化的倾向。吃播丑象正是在吃播文化和传统审丑的基础上出现了扭曲和异化的现象。
  2.大众对审丑的包容与宣泄心理
  大众文化颠覆了传统审美观,审美趣味走向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网络线上线下各种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大众在传统道德束缚下的反叛心理被唤醒。大众对各种高雅的或低俗的文化形态展现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接纳度。审美疲劳更为审丑盛行提供了条件。“丑”成为张扬个性的表达符号和对传统、对精英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吃播盛行的背后,人们看到的不是吃饭,而是城市人的孤独。”[10]“吃播热”背后的受众心理不仅仅是排遣群体性孤独,还包括大众的窥视心理、宣泄欲、美食代偿心理几个方面。例如,观看吃播可以让节食者获得虚假的满足,产生“代偿”心理。
  3.审丑消费主义的利益驱动
  当某种文化进入市场,与大众媒介和商业利益相结合之后,这种文化往往会被市场经济操控。为了获取利润,批量化、流水线生产大量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为了博取关注,内容生产者不断打破底线以求关注度和点击量。审丑被过度商业化,丧失了传统审丑的批判性价值,成为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审丑消费主义。当人们发现媚丑、露丑、卖丑能获取关注并一夜成名,必然吸引大批“丑星”卖力表演;当市场和媒体发现“丑”背后强大的变现潜力,也一窝蜂地涌向卖丑营销和炒作。审丑消费主义看中的是“丑”背后的商品价值,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大众和市场抛弃了传统审丑的价值和意义,走向异化的审丑“歧途”。
  正如快手平台的各路吃播,发现吃八爪鱼爆头可以获得关注度和点击量,大家纷纷喊出了“老铁们,一分钟爆头给个双击666”;当日常食物已经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时,他们开始吃各种奇怪的虫子和植物;当食物越辣越能刺激大众点赞和互动时,吃播们开始泪流满面的吃起辣椒、洋葱。诸多吃播乱象丑态毕露,点击量和关注度是吃播们的“商机”,也是网络平台和媒体们的“商机”,他们被“商机”操控,为金钱驱使。
  (二)大众文化中审丑异化的特征探析
  当前大众文化中审丑异化现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表层化、平面化;狂欢化、娱乐化的呈现形式;欲望化、功利化的目标导向。
  审丑消费时代,“短、平、快”是抓住“眼球经济”的第一要务,这就导致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空洞无深度、无内涵的审丑异化产品。对于大众而言,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表层的快感,不再追问意义和价值。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化的吃播丑象吸引了关注,刺激了消费。看客满足了窥视欲、食欲代偿心理;吃播满足了求名求财的欲望;媒体与视频平台满足了功利目的。他们几方合作共同“谋杀”了审丑的价值和意义。
  五、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一场异化的盛筵,创作者、欣赏者、传播者一起参与狂欢,丑态毕露,大众迷失于表层的快感,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奴隶。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审丑消费主义盛行,审丑的娱乐价值、商业价值凌驾于审丑的批判意义之上,审丑的异化引发了大众文化的意义缺失。传统审丑观的价值意义被扭曲,“为丑而丑”丧失了对丑的反思。鉴于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妥善解决当前大众文化中的审丑异化问题。
  栾栋先生从本体论、人文方法论、社会学三个层面来阐释审丑,“个体对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7]27王洪岳先生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定义;“审丑是非和谐的对象在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和否定性价值判断。”[11]张鹄先生的《论丑》则将丑分为“内丑”和“外丑”,与栾栋先生从主客体两个角度阐释审丑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内丑”指人的内在品质的低劣败坏,属于伦理道德范围;“外丑”表示一切事物、现象在形式上的不和谐,如畸形、荒诞等[12]。
  因此,树立正确审丑观要兼顾“内丑”和“外丑”,既注重伦理道德的正確审丑,又要重视对形式丑的合理审视。例如:肯定网络吃播的积极价值,他们分享各地美食,积极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要及时纠正网络吃播中的“丑象”,社会和媒体要善于引导大众,弘扬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合理挖掘网络吃播的商业价值。
  六、结语
  大众文化反映时代的声音,文化多元化、娱乐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审丑趣味被大众越来越广泛地接纳和应用。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审丑、肯定审丑的价值,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审丑异化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参考文献:
  [1] Garrett Thomson.Kant's Problems with Ugliness[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92(2):107-115.
  [2]钟一平.美丑辨[J].中国艺术,2017(4):1.
  [3]雨果.柳鸣九,译.《克伦威尔》序言[EB/OL].[2012-03-16]. https://www.douban.com/note/205345991/.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艾柯.丑的历史[M].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何亦邨.《淮南子》审丑美学面面观——《淮南子》美学思想中的审丑思想[J].艺术百家,2013(C1):84-87.
  [7]栾栋.感性学发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徐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75.
  [9]韩升,赵玉枝.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100-104.
  [10]孙芊芊.吃播节目盛行的背后[N]. 光明日报,2016-01-09.
  [11]王洪岳.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12]张鹄.论丑[J].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87(11):52-56.
  作者简介:李欣,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刘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批评与艺术批评。
其他文献
摘 要:风景画通俗地说是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主要指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黑龙江风景画是指以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美术作品。以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地域性风景画作品数量颇多。以韩景生的作品为例,研究了韩景生作品的题材选择,分析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构图形式,以此来探讨黑龙江风景画创作中的地域性表现。  关键词:黑龙江风景画;地域性;韩景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中西方人物画由于地域、文化、审美等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方面好比两座姿态不一的大山,各有其特色。张萱,唐代画家,以善画仕女画著称,《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其出色的代表作品。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以画圣母画著称,《西斯廷圣母》就是其著名画作之一。以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两幅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历史背景、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中
期刊
摘 要:在当代,新工笔画整体呈现出审美、娱乐、教化、真理和象征等艺术价值融合的趋势。以当代新工笔画家代表徐累的作品为例,其作品就呈现出了多重艺术价值的融合。对其新工笔画创作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新工笔画创作提供方向。  关键词:新工笔画;徐累;艺术价值  新工笔是当代中国绘画的新景象,其概念系批评家杭春晓于2006年在《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中初次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引起社会
期刊
摘 要:袁运生的造型观念受到了中西艺术各方的影响,兼具中国传统审美及西方审美趣味, 其壁画作品结合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技法,构图饱满,人物传神,造型曲线优美,用笔巧妙,色彩浓丽却不艳俗,极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壁画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融入了他的主观情感与个人生活体验。以袁运生的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为例,从人物动态设计、人物身体特征的艺术
期刊
作者简介:   鐘楠,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方向)。
期刊
摘 要:明代画坛上,沈周成就极高,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代画家影响极大。在四十岁以前,沈周的画作为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画作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人称“粗沈”。《庐山高图》就是这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此作品堪称沈周的经典之作,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庐山高图》中的技法纯熟,笔墨浑厚,多处体现了牛毛皴、披麻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巧妙融合。对沈周《庐山高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探析具
期刊
摘 要:纵观张晓刚各个时期的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大家庭”系列。这一系列的油画作品承载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大背景下群体的盲目性。而荒木经惟几乎是用充斥着色情暴力美学意味的摄影作品来挑衅我们的视觉系统。他们二人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方式,表达着对群体时代人们的盲从、麻木与冷漠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群体时代;张晓刚;荒木经惟;暴力美学  一、《大家庭》与群体时代的精神暴力  张晓刚出
期刊
摘要: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画坛中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书法、诗词和篆刻造诣颇深,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在书画圈和收藏界被公认为是无人不晓的画坛巨擘。他就是20世纪初杰出的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先生。无论是从吴昌硕自身的绘画艺术水准还是从他的作品在市场流通中的价格走向来看,他能够受到海内外收藏大家的青睐,那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而单论吴昌硕先生的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辟蹊径,那也是前无古人的。但在内行
期刊
摘 要:《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所作,是我国诗画结合的典范。画作以描绘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故事为主线,以描绘人物为主,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这幅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便是,它是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大规模的山川景物在人物画中描绘,这在之前是很难出现的。《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比例历来被后人所诟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对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评论:“其画山水
期刊
摘 要:纵观郑惠生先生的学术路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突出的特点。郑惠生先生在多年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学批评”的理论主张:它作为实践,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作为理论,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就任务而言,它要探索文艺学的特性和规律,揭示文艺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来促进文艺学的健康发展。郑惠生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学批评”主张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深入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