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自己(下)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人际关系负责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这个道理一般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报告。这位老板因此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
  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可能一无所知。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发出这样的疑问。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
  管理后半生
  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
  我们听到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
  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
  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
  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例如,他们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
  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
  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
  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下午习字,从弘一法师的帖上看到了“无上清凉”这几个字,很是喜欢。  无上清凉,是佛的境界。  “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层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可止息热恼,故称清凉。  当一个人修心到最高境界,便会身心俱忘,达到清凉之境,了无尘埃。  弘一法师曾创作了这么一首《清凉
期刊
作为一个编辑,我经常会收到一类稿件,说自己的父母怎样打打闹闹吵吵嚷嚷过了一生,现在年纪大了,相依为命了。做子女的就感慨,这就是真爱啊!吵吵闹闹里才有真爱。我看到总忍不住腹诽,狗屁啊,根本就是吵不动了好吗。  最可气的一篇,作者写她父亲年轻时怎样打骂她母亲,她母亲俱逆来顺受,到老了,她爸脾气变好了,俩人终于可以相亲相爱地度过残生了。这篇文章文笔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但周杰伦说什么来着,观念不及格,其他
期刊
二姨去了。  二姨这次生病时间不短,开始就很凶险,但儿女们千方百计给母亲治病,花了很多钱,找了当地最好的医生,终于春节前基本痊愈,得以回家疗养康复。刚听说二姨生病的消息,我和弟弟妹妹们商量,要到东北去看看二姨,一直计划着,讨论着,觉得二姨一定会等我们。几个人想一起去,但不是他有事就是她有事,结果一拖几个月过去了还没去成。春节后和二姨视频,二姨还不能把话说清楚,看见我很激动,说想我妈了,也想我。我也
期刊
朱老大!乍一听,充满江湖气。  其实,听过这仨字的人,一般会想到酸甜的冰糖葫芦,猛咽几下口水。认识朱老大的人则会说,她可是个有故事的女人,一副回忆传奇的神情。  做就做老大  朱老大的故事开始于1998年。  那年夏天,长江发生大洪水,电视上都是抗洪救灾的消息。朱呈镕那时还不是朱老大,她躺在沙发上,对着电视精神萎靡。她下岗了。  没了工作的朱呈镕常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天到晚提不起精神。坏消息也不断
期刊
仅仅是递上一条毛巾、关注伴侣在冷天多穿衣,这样一些男人对女人的小“关怀”,竟然创造出一个流行词“暖男”,女人们竟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掀起一股赞美“暖男”、寻找“暖男”的讨论,我心中充满着悲哀!  如果有一个女人对自己的男性伴侣有这样的关怀,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关怀,会怎样?人们会认为这很正常,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如果女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被视为不称职的女人,无法获得“贤妻良母”的褒奖。所以,
期刊
几乎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坑洞,就是我们想要抓取的存在感。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想要存在感。  大部分人都想要事业上的存在感,希望自己表现得让大家瞩目,可以在毕业之后,让同学羡慕;而有些人不追求事业,他们毕业后就做一个背包客,独自去世界各地;再或者是去西藏闭关了三年三个月又三天。其实这些,只是每个人刷存在感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根据我的经验,现在生活中让你痛苦,让你焦虑抑郁的那个地方,就是你拿
期刊
1我到北京的那天晚上,跟几位朋友聚会,想叫上大纯的时候,她死活不肯。说是临时叫她,没能化妆,羞于见人。  我们好说歹说,她终于同意出席了。但姗姗来迟,我定睛一看,这分明涂了口红嘛。同行的幺幺骂她心机女,明明有口红,还欺负她这个啥妆都没有化的人。  大纯说,翻了很久才在办公室找到一支口红,要不是得见徐嗖更重要,她才不会素面朝天地跑来聚会。  返程前,我又约了大纯一次,这回见到她,不仅抹了口红,还精致
期刊
1971年,我已经读初一,但还在离青春期一步之遥的地方研究蚂蚁上树。那时的人晚熟,据母亲讲,我们出生后三天才睁眼,而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睁眼。  在我记忆中,这一年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闪闪的红星》上映,二是林彪事件。秋后,我们队传达中央文件,是在旱烟能呛死人的地窨子里,我当时的感觉是,自己被连根拔起了。  哥哥当兵也在这一年,因为姥爷的历史问题,这兵当得异常艰难。父亲要算社交能力极强的人,他找了
期刊
晚上已近十点,朋友老黄约我出去喝一杯。他现居巴黎,供职于欧洲时报。老黄订了个酒吧,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离我住的酒店不远。也是多年未见,诸多话题,一直聊到下半夜,我们俩都有些微醺,在异国他乡再一次拥抱,作别街头。  欧洲的城市街头,这样的路边酒吧很多,而且越是繁华人众的街道、广场、商场、火车站、景点,这样的酒吧越多。  莫斯科红场不分昼夜,人来人往,是这座城市人气最旺的地区。与克里姆林宫、列宁墓、无名
期刊
(上接7月号)  三  2014年春天,张金宁、穆雷、惠敏背起行囊,背负“抓党建促脱贫”的使命,来到沾化古城镇的台里、洼里和任家。  1  党建怎么抓?脱贫怎么促?出发前,仨人做了几套方案。但真到了地方,才发现有点儿纸上谈兵。农村工作怎么干?那得看村民的意愿。  台里村东头有条通往大田的生产路,有年岁了,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积水严重,村民都盼着修。  “第一书记”张金宁立马召集召开“两委”会。原来
期刊